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師大新聞
圖
 2022-06-06 | 全球暖化變異對南中國海的衝擊 點閱次數: 1757
夏季時,越南外海經常可以觀察到湧升流的存在。湧升流的偶然消失事件常引起海洋學家的廣泛關注,因為此事件會顯著地影響區域氣候和漁業活動。東亞季風的波動與聖嬰現象被認為是湧升流減弱或消失的原因。然而,我們的研究指出聖嬰現象的影響力是不穩定的,分析長期海面溫度的觀測數據,我們證明了湧升流減弱事件在全球暖化趨緩期,會更頻繁地發生。原因在於全球暖化趨緩時期的聖嬰現象強度減弱以及生命週期縮短,使得聖嬰現象對於東亞夏季季風以及越南湧升流的影響力減少。more
圖
 2022-05-30 | 以不變應萬變:默契十足的恆星團形成 點閱次數: 1530
恆星形成貫穿各尺度之天文現象,可以概括敘述為一系列由重力引發的塌縮碎裂過程,然其中卻牽涉到許多的非線性的物理交互作用,如高馬赫數的紊流、低電離的電漿、不規則的磁場、宇宙射線與熱輻射。恆星形成的環境百百種,但若以結果論,所有恆星團的質量組成都令人出乎意料地相似。宇宙作為實驗室,觀測學家抽絲剝繭,理論學家抓耳撓腮,計算學家兩眼發直緊盯螢幕,就為了解釋並驗證恆星形成的過程中,什麼是橫跨宇宙千古不變的通則。more
圖
 2022-05-23 | 櫻花鉤吻鮭的新家 斷了 點閱次數: 1686
曾經瀕臨絕種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近年已經透過放流在羅葉尾溪(有勝溪上游)成功地建立了永續族群,然而有勝溪頻繁的斷流事件卻阻止了鮭魚的棲地擴張甚至在斷流過程中導致鮭魚的死亡。為了瞭解斷流發生原因以提升對櫻花鉤吻鮭復育的效果,研究團隊在約500公尺長的斷流河段中建置了6口監測井量測水位及水溫,藉以了解斷流河段在不同時空下地表水與伏流水交互作用的情形。研究發現,與常流河段相比,斷流河段具有更高的河床垂直水力傳導度(水在河床中垂直向下的移動速度),顯示該河段河水可以很快地入滲成為伏流水;研究中並發現,水力傳導度還受到流量及降雨變化甚至是死亡藻類殘骸的影響。大部分的斷流(間歇流)研究集中在半乾燥地區,此研究不僅展示了濕潤氣候的山區河川流量受水文條件及生物活動影響的獨特性,也從水力傳導的時空變化揭示了地表水-伏流水交互作用的複雜性。more
圖
 2022-05-16 | 雨無正,不駿其德-從古籍紀錄中認識極端天氣與調適 點閱次數: 1742
全球暖化的氣候危機在世界各地廣泛發生,IPCC AR6重申暖化將造成氣候系統諸多變化,我們目前已經觀測到的極端事件將更為加劇,或更複合化。氣候變遷調適已經是所有人類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當代人類經驗有限,在歷史文獻中則記錄著過去數百至數千年來氣候系統的變化與變異性,及人類社會的衝擊與調適方式。因此,從文獻中提取資訊重建過去的氣候與極端事件,不僅是歷史氣候學的重要內涵,透過科學性的文本分析,探討異常與極端天氣對社會的衝擊、脆弱性與調適性,更是未來氣候變遷韌性社會的明鏡。more
圖
 2022-05-09 | 青少年創造力潛能測量-早期評估,以培養未來創造力人才 點閱次數: 1647
隨著科技日益革新,未來自動化的工作將會由機器取代,時代也將渴求創造力人才。為培養當今學子的創造力,具備有效評量創造力潛能的工具是培育與研究的重要基礎。本研究基於Mednick的理論觀點,發展一套具有良好心理計量特性、適合國內青少年之封閉式創造力測驗──「青少年版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經過大規模施測與項目分析,編製而成甲、乙兩式複本測驗(各25題;施測時間10分鐘),具有良好信、效度。本測驗是一套容易施測且方便計分的客觀測量工具,能有效評量青少年(國中生與高中生)的封閉式創造力潛能與遠距聯想能力;同時,本測驗具有兩個複本,有利於教學介入實驗的施測,避免記憶效果與練習效果;此外,也能應用於探討創造力的相關因素之研究。本測驗的發展將有利於創造力的理論深化與教育實踐。more
圖
 2022-05-02 | 為多元文化課程教學把脈 開展東南亞母語師資培力新頁 點閱次數: 1464
本研究以臺灣國民中小學東南亞母語傳承課程教學支援人員職能培訓政策為題,透過質性研究立意取樣方式,採取深度訪談之方法,訪談有實際教學經驗之教學支援人員7人及尚未有教學經驗之教學支援人員7人,共14人,以瞭解支援人員在教學中對於困境的感知分析。研究結論指出以下三點:一、支援人員職能培訓政策的感受困境,在於基本語文能力欠缺與專業能力不足;二、政策實施感知之困境,在於肯定政策立意良善、缺額缺乏透明化,以及工作保障政策不足;三、教學內容與實施時所面臨的困境在於身分角色無法充分展現班級管理、學校設備與經費資源不足、教師缺少同儕協助與專業成長、學生選課動機影響學習態度等。本研究建議行政機關應確保具備職能培訓前基本語言能力程度、加強職能培訓課程教案設計與電腦創新教學能力、研擬身分法源及相關配套措施、建立公開透明之缺額資源平台,學校應增加課程教室相關教學設備與經費資源的提供,營造一個多元尊重友善對待的校園環境。more
圖
 2022-04-25 | 做得多不如學得深-反覆建模更有助於提升學生的STEM職業興趣 點閱次數: 1447
許多教師認為讓學生接觸越多的動手實作活動,就能夠提升學生的STEM職業興趣。本研究針對臺北市某高中進行教學實驗,讓學生自行選擇想要進行多元的實作活動,抑或者選用一個透過反覆建模以進行深度學習的實作活動。在經歷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後,本研究發現做得多不如學得深,選擇透過反覆建模以進行深度學習的學生,在STEM中的科技與工程領域之職涯興趣,比對照組有更明顯的提升且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此外,本研究也針對參與此一教學實驗的學生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STEM專題中有優異表現的學生,其工程設計歷程與構思想像力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僅偏重在初始想像力,應更重視引導與培育學生的構思想像力。more
圖
 2022-04-18 | 開啟因應未來變化的主動探究與對話-日本理科教科書設計的鑽研力 點閱次數: 1602
本研究採語料庫輔助論述分析,探究日本中學校(即國中)三年級理科教科書「生命的延續性」單元設計,部分參照臺灣教科書內容,探討教科書設計於教改脈絡下之意涵。研究發現,日本單元課程設計融合目標與歷程模式,豐富多元的元件引導學生探究與學習,以相互呼應的《?》和《!》展開學習軸線。連結日常生活情境,且提供大幅攝影圖片讓學生有親臨現場感,鼓勵學生觀察、討論。內文使用較少的專有名詞和更多樣驅動學習表現的動詞,鼓勵學生探究以獲得概念理解,再活用理解來思考新問題。教科書創造運用科學概念與探究的情境,以解決問題、適應社會作為學習脈絡;學生成為探究社群裡知識的建構者與問題解決者,教師則從旁協助運用科學探究方法學習概念、知識與技術。單元結束後學生再進行小型自由研究深化學習、提升興趣。教材提供支持課程改革實踐之完整、穩定且普及的教學鷹架,有利於師生創造課堂探究對話的新經驗。more
圖
 2022-04-12 | 中學資訊科技學什麼? 點閱次數: 1718
程式設計是什麼?我又不想當工程師,為什麼一定要學? 把大學資訊科系學的的知識濃縮到國、高中,學生學得會嗎? 十二年國教「資訊科技」課綱規定國中必修6學分,高中必修2學分,合計8學 分。由於資訊科技日新月異,而且是新增必修科目,教師及學者專家對學生應學習的概念看法歧異。我們的研究透過德懷術凝聚專家共識,本文告訴你,專家認為中學生最應該學什麼,不需要學什麼,以及給資訊科技教師的教學建議。more
圖
 2022-04-06 | 新冠肺炎爆發期間,什麼原因讓青少年愛上網、愛玩手機到沉迷成癮呢?!! 點閱次數: 2157
智慧型手機與網路普及使青少年除了能透過網路迅速擴展生活領域、增加人際與休閒活動外,也能利用網路創造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增進學習表現與競爭力,新冠肺炎的爆發更讓手機和網路皆與青少年的生活各層面密不可分;然而疫情期間許多青少年因愛玩手機、愛上網,而影響正常生活步調、耽誤學業並造成人際關係疏離,甚至引發身體不適等健康問題。究竟新冠肺炎爆發期間,青少年沉迷網路的情況有多嚴重,以及什麼原因讓青少年愛上網、愛玩手機到沉迷成癮呢 ?!!more
圖
 2022-04-04 | 關注孩童攻擊行為與憂鬱情緒,還給他們無酒人生 點閱次數: 1451
近年來青少年飲酒問題日益嚴重。根據文獻指出,童年時期產生的攻擊行為和憂鬱情緒與他們後來的飲酒行為問題有關。然而,現今卻還沒有研究使用以人為中心的方法研究兒童時期攻擊行為和憂鬱情緒同時發展的不同軌跡及其與後來飲酒行為問題的關聯性。因此,本研究採用兒童與青少年長期健康行為追蹤資料庫,追蹤2,854名兒童,從8歲開始,追蹤到22歲,並運用他們15歲前(國中前)發展的攻擊行為和憂鬱情緒的共同軌跡作為預測因子,探討這些軌跡類型對其後高中至大學飲酒行為問題的影響。more
圖
 2022-03-25 | 年輕世代道德思辯能力的跨國比較 點閱次數: 3608
現今年輕世代常被冠以「草莓族」或「媽寶」等標籤,仿佛其抗壓性低且經濟無法獨立;然而,這群被網路世界與新興科技滋養的數位原民,時而對社會議題有著高度關注,並展現其多元與創意。那麼,同時具有正負面評價的年輕人,面對日益複雜的生活世界,對於是非、對錯、好壞、善惡以及公平正義與否的道德議題,是如何展現其自我思考,並進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又臺灣與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在道德思辯的能力方面具有那些共通或差異之處呢?由臺灣師大李琪明教授主持的科技部專案,邀約臺中教大陳延興教授,以及美國及英國學者組成的跨國團隊,近三年乃以量化和質性的合作探究,進行三國年輕人道德思辯能力的比較研究。其中量化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道德教育期刊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該研究結果顯現臺灣與美國及英國雖屬不同洲際,因其均為自由民主的已開發國家,故而參與者的道德思辯能力,呈現諸多共同或相似點。然而,畢竟美國與英國的同源相似性較高且同屬西方國家,與位於亞太地區且廣融東西方思潮的臺灣有較大差異,這樣的特質同樣反映於年輕人間道德思辯能力的若干差異。總之,藉此跨國比較研究的異同,可融合在地化與國際化精華,進而促進道德認知發展理念的深化,落實思辯教育的實踐。more
圖
 2022-03-21 | 提高十年級生的學校適應,請做這三件事 點閱次數: 1544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影響十年級學生的學校適應之重要因素。研究者採用追蹤調查研究設計,以 229 名青少年為對象,測量這些青少年就讀九年級時的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和憂鬱情緒,以及他們在十年級時的好友依附、積極因應策略的使用和學校生活困擾的程度。結果發現,青少年在九年級時的憂鬱情緒愈高、十年級時的好友依附焦慮愈高,以及積極因應策略使用愈少,他們在十年級時的學校生活困擾程度愈高。三個變項的累積可解釋變異量為 29%。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建議高中職五專的學校輔導人員,輔導剛進入校園的十年級學生提高積極因應策略的使用,同時安排同儕關係促進方案,有助學生適應學校生活。此外,國中輔導人員若能針對九年級的青少年,設計適當的憂鬱防治情緒管理方案,當可降低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困擾。more
圖
 2022-03-16 | 生活技能訓練可以有效提升管控能力 點閱次數: 1833
研究發現憂鬱與情緒問題,是從兒童時期開始出現徵狀,隨著時間持續發展,到青少年時期達到高峰。然而兒童與青少年伴隨著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卻很少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改變,只有有限的資源可以回應青少年時期身體、心理與社會關係的學習需求。本研究採用隨機分派39個小學,在實驗學校教導以遊戲為基礎之8個正向情緒與生活技能的單元,對照組學校仍依原本教學進行。教學實驗完成後,結果發現實驗組在情緒管控的認知再評估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同時實驗組的男童在憂鬱得分有顯著低於控制組,但女生沒有差異。more
圖
 2022-03-10 | 混合實境適地性遊戲設計關鍵-打造有趣的學習情境 點閱次數: 2120
情境感知的適地性遊戲可以使學習者融入虛實混合的情境中,增加在地文化學習的臨場感,不但使學習悅趣化,也讓學習者可以親臨在地文化的現場。本研究團隊數年來已對於形成情境感知適地性遊戲學習的重要元素、遊戲機制、遊戲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臨場感與感知等個人特性進行過深入的探討,印證了這些個人特質與適地性遊戲學習成效之間的關連。然而,如何設計並發展出一個有趣又有效的適地性遊戲,過去的研究都沒有涉及到這個部份。研究團隊先經過文獻分析列舉出可能影響發展適地性遊戲成功的關鍵因子,接著邀集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諮詢小組進行模糊德菲法的資料收集。然後將所獲得的資料利用特殊網路分析運算程序,得出三大類計15分項成功發展適地性遊戲的關鍵因素,並將其重要性排序。結果發現在遊戲中置入文化的內涵是最重要的因素,影響因子包括是否考量到學習者的先備知識、遊戲是否具有挑戰性,以及在地文化內容的呈現方式。回歸到學習的根本,適地性遊戲學習與其他教學策略設計一樣,學習的內容才是王道。more
圖
 2022-03-07 | 學習單結合AR應用-戶外教學更有效 點閱次數: 1741
學習單常應用於戶外教學上,其結合問題的引導式發現策略讓學習者為了回答學習單內的問題而從事觀察與探究之學習活動。引導發現學習策略採用三階段學習環-探究(Exploration)、概念介紹(Concept introduction)、與概念應用(Concept application)。然傳統之紙本學習單無法提供多媒體之展現與互動操作功能,而無法完整地實行三階段學習環。為了確實完成三階段學習環的功能,本研究設計出擴增實境學習單,並應用於戶外植物觀察之學習上,協助學習者深入觀察植物並進行分類。為了解學習者在使用擴增實境學習單的成效,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之前後測不等組設計探討學習成效,並運用序列分析法(Lag sequence analysis)找出學習行為型態。研究結果發現擴增實境學習單學習者的學習成效顯著高於紙本學習單之學習者,也更能幫助學習者與實體植物的互動。more
圖
 2022-03-01 | 透過AR環遊世界學英語 點閱次數: 1380
運用擴增實境互動可以讓原本單調的文本閱讀式語言學習增添活潑與樂趣,也能增強學習者對於文本主題的情境感知與融入,進而增進語言學習的效益。本研究發展出一系列結合擴增實境互動的「環遊世界」主題式英語學習,讓學習者透過擴增實境來啟動英語學習單元,並藉由擴增實境互動進行環遊世界的主題式英語學習活動,讓英語學習不再侷限於書本或電腦螢幕,而是能藉由擴增實境所提供的互動架構,整合文本內容與數位資訊,讓學習者悠遊穿梭於數位虛擬的環遊世界主題與實體的英語文本內容進行學習,創造更豐富的英語學習經驗。我們邀請六個國中班級的學生試用擴增實境「環遊世界」的主題式學習活動,發現學生對於這樣的科技化創新學習活動都展現出高度的學習動機、正向的學習態度,以及優異的學習表現;而且,具備較高英語先備能力的精熟學習者展現出更強的學習動機、更正向的學習態度,以及更優異的學習表現。more
圖
 2022-02-23 | 虛擬世界學英語-身歷其境的詞彙學習效果好 點閱次數: 1545
許多語言學習專家認為,在沉浸式的虛擬實境(以下簡稱VR)中,語言學習者除了可同步接受視覺、聽覺的語言輸入之外,還能以高互動性的方式進行學習,進而增強學習成效。為了深入探討VR的高互動性對語言學習的幫助度,我們採用對照實驗的設計方式,比較VR遊戲玩家組和VR遊戲影片觀看組的英語詞彙學習成效,並訪問玩家組和觀看組的學習感受。結果發現,玩家組比觀看組習得、記住更多英語詞彙,且學習動機也比觀看組來得高。顯示VR創造的高互動學習環境,對學習者的英語詞彙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都有明顯幫助。 此研究對VR輔助語言學習的成效提供更深入的看法。more
圖
 2022-02-18 | 沉浸式VR教學強化小學生學習態度 點閱次數: 1998
本研究將Google Cardboard應用在小學生的科學學習中,並開創性的探討學習者的個人動機特質,和沉浸式虛擬實境學習中沉浸感與學習態度的關係。本研究邀請76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參與,採用Google推出的虛擬戶外教學系統Expeditions,以南美智利阿塔卡瑪沙漠的EI Romero太陽光伏能發電廠為例,學習太陽能相關知識,並於教學結束後,填寫李克特式五點問卷。依據偏最小平方法結構方程模式(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分析結果顯示,學生的動機特質和沉浸感密切相關,特別是自我效能較低的學生,在虛擬環境中的沉浸感更高,表現出更正向的學習態度。研究也發現,在動機特質與學習態度的關係中,沉浸感(注意力、享樂程度)具有顯著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發現有助於完善虛擬實境教學的理論架構,對教學方法和系統開發設計也具有重要的實務應用價值。more
圖
 2022-02-14 | 古為今用的亂世智慧:在形構地方知識中,重建世界秩序與家國認同 點閱次數: 1387
相應於晦暗亂世,明清之際屈大均堅守遺民身分,在晚期諸作中,刻意撰寫了一本地方知識—《廣東新語》,唯後人多視為尋常方志,無多發皇。經筆者細考:此書用意良深,除教化大旨外,更化用「外志」所載地方之「惡」與「異」,寄託「世界秩序」、「家國認同」與「南方偏霸」三大隱喻,作為其對歷史境遇的積極回應。more
圖
 2022-02-10 | 潔淨的文學樣板?-論《青春之歌》中的身體書寫與情欲潛流 點閱次數: 1579
楊沫(1914-1995)《青春之歌》是中國著名的紅色經典,全書藉由主角林道靜與余永澤、盧嘉川、江華幾名男性間的情愛糾葛、革命話語表述,以及林道靜在勞動民眾間接受鍛鍊的歷程,鋪陳其如何逐步成長為共產主義社會「新人」。本文首先分析《青春之歌》將「身體」經驗與「革命」轉向相結合,以凸顯思想正確性的策略。其次經由版本的修訂過程,探討知識青年在小說中如何被改敘;血統論、獻祭觀、贖罪說以及傳承使命等,又如何展現在「新人」的形塑過程裡,以完成宣導國族情感的目的。最後則針對「革命加戀愛」模式,剖析革命與情愛之間的糾纏與情感罅隙。more
圖
 2022-02-02 | 一千兩百年前的詩集隱藏的秘密 點閱次數: 1455
最早的《唐詩三百首》並不是市面上所見,由清朝人「蘅塘退士」所編輯的那一本,而是在唐憲宗李純元和12年(西元817年),由令狐楚所編成的《御覽詩》。這部唐代唯一官方編纂的詩集至今只剩殘本,歷來對其編纂的原因並無探討,書中為何選錄這些詩人和作品亦無追究。清代《四庫全書總目》也說:「去取凡例,不甚可解」,同時各評家對其褒貶不一,如何正確理解這部千年前的作品,是本文的核心。more
圖
 2022-01-26 | 漢樂府,從史書、詩文集、詩論中逐漸層累生成的詩歌語彙 點閱次數: 1372
今存「漢樂府」並非在「漢代」即稱為「漢樂府」,由此稱名所概括的作品亦非穩定不變,之所以如此,乃因作品留存不多,多數佚名,並經長時期輯集整理所致。依現存可見文獻,《樂府詩集》正是承前啟後形成今存「漢樂府」整體作品輪廓的重要環節。其後,經由元明時期的詩集、擬 作、詩論,針對《樂府詩集》所錄有實無名的「漢樂府」作品群,再進行輯錄、稱名、辨覈等輯理而形成一批明確屬「漢」的歌謠、樂府。在此之中,生成了具文獻意義與詩學意義的「漢樂府」。現今「漢樂府」兼收「徒歌之謠」,佚名「古辭」劃歸「漢樂府」,「古辭」、「漢魏古辭」、「古樂府」、「漢樂府」等稱名使用以及學人對「漢樂府」詩學的認識與把握,即是漢以迄明「漢樂府」輯理情況的延續與反映。more
圖
 2022-01-17 | 「後設」戲中戲:明清古典戲曲的自覺建構 點閱次數: 1803
從後設(meta-)視角觀察,戲中戲是非常獨特的編劇策略。既能使觀者與被觀者產生一種雙層結構,又能讓劇場反映自我,形成鏡像迴映的效果。宋、元戲曲裡雖有不少「夢戲」、「鬼戲」橋段,卻罕見作為後設戲劇/劇場明顯特徵的戲中戲。然則戲曲是從何時開始有戲中戲?戲中戲必須具備哪些要件,才能歸屬於後設戲劇/劇場的範疇?對於本具疏離性和程式性的戲曲而言,戲中戲有哪些類型?又有什麼作用?這些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本文先聚焦於明清古典戲曲,檢視戲中戲的呈現方式,並思考「後設」戲中戲的存在意義。如此或可深化古典戲曲研究的層次,對於戲曲結構開啟更多的論述空間。more
圖
 2022-01-13 | 6C策略XQ方法-輕度認知障礙獨居老人失智預防計畫 點閱次數: 1502
社區獨居老人因缺乏人際交往,不易覺察到認知狀態的變化,無法參與及時的失智症預防計畫,可能會失去早期發現和治療的寶貴機會。本研究採用Q方法對30名社區獨居的輕度認知障礙老年患者參與失智預防專案的觀點進行調查。藉由Q排序技術結合參與者的觀點,建構了32個Q陳述句,由參與者將32個陳述句按Q排序網格排列,以探討獨居老人對參與失智症預防計畫的態度。經由以識別參與者觀點的模式進行主成分分析後,歸納出四類型觀點,(a)對健康利益的認識和採取預防行動的準備;(b)強調成本考慮,尚未準備參與;(c)關心家人的態度及需要家人的支援;(d)強調醫療照護和需要服務提供者提出建議。本研究對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群體的探索可以幫助衛生專業人員瞭解老年人對參與失智預防計畫的態度和反應。more
圖
 2022-01-10 | 高齡者的日常活動與心理需求滿足的關係 點閱次數: 1529
本研究旨在以經驗取樣方法調查高齡者的日常活動(例如學習活動和陪伴)以及這些活動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的關係。我們提出了一個多層次模型來描述日常經驗對自主、能力和連結性需求滿足的影響。本研究透過過手機之Line@應用程式發送提醒訊息和收集每日活動之紀錄,在10天內共收集838則來自34位高齡者的有效記錄(人均記錄數為24.65則),參與者平均年齡63.44歲(標準差年齡 = 5.90,範圍從 52到75歲),其中82.4% 是女性(即28名女性和6名男性)。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的學習活動與自主需求的滿足呈正相關,但與能力需求的滿足呈負相關。此外,與學習相比,高齡者的飲食活動更能滿足能力和連結性需求;然而,與看電視相比,學習活動可以促進對自主、能力和連結性需求的滿意度,再者,高齡者只要有人陪伴,不管陪伴者是誰,高齡者對三個心理需求的滿足都比獨處時來的高。more
圖
 2022-01-07 | 成為老年父母的照顧者-成年子女的角色轉換 點閱次數: 1970
本文探討華人重視的孝道信念是否能透過代間多重時空框架經驗整合(簡稱多框架整合)能力作用,進而提升成年子女對代間照顧者角色產生認同的中介運作歷程,華人子女在邁入成年並為人父母的生命階段後,由於經歷了與父母早期在自己兒時所肩負的角色職責與適應挑戰,所以能更成熟且重新理解自己與父母在多個時空場景下的生命經驗,理性看待彼此之間角色的轉變。研究發現,成年子女的代間多框架整合能力不僅會受到孝道價值觀的影響,同時也會進一步影響成年子女對於自己即將成為代間照顧者的角色認同。more
圖
 2022-01-04 | 使阿茲海默症更加惡化的幫兇-蛋白質TDP-43 點閱次數: 1522
全球的失智症患者中約莫有六至七成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近期研究新發現,約30~57%的阿茲海默症病患存在另一種蛋白質TDP-43的異常沉積,並加劇疾病的進展呈現更嚴重的腦萎縮現象。目前阿茲海默症的治癒效果有限,為獲得更佳的治療策略,對此疾病的瞭解應更加透徹,其中,蛋白質TDP-43在此疾病中扮演的角色更不容忽視。more
圖
 2022-01-03 | 「AI醫學科學家」分析失智症之相關共病症 點閱次數: 2057
過去研究已經發現許多與晚發型阿茲海默症(LOAD)相關的先前共病症,但文獻中很少同時分析所有先前疾病。本研究的目標是發掘與LOAD相關的先前疾病並為其構建關聯網絡。我們使用臺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和重大傷病資料庫,納入1997-2013年的數據進行一項全人口的配對病例對照研究。先前疾病定義以國際疾病分類第九次修訂代碼(ICD-9-CM)前三碼為依據,納入標準要求每個先前疾病ICD代碼至少存在1年且至少有2次門診就診或有1次住院診斷。病例組包括2007-2013年新診斷為LOAD的4,600名患者。LOAD患者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匹配,以獲得4,600名對照組個案。使用逐步多元邏輯迴歸分析,篩選了在首次診斷LOAD的1年以前、2年以前、. . .、9年以前先前疾病。路徑分析用於構建先前疾病和LOAD之間的關聯網絡。研究結果顯示,以下先前疾病與LOAD的發生率呈正相關:焦慮(ICD代碼 300)、功能性消化障礙(ICD代碼 564)、精神病理學特異性症狀(ICD代碼 307)、前庭系統疾病(ICD代碼 386)、腦震盪(ICD代碼 850)、尿道和泌尿道疾病(ICD代碼 599)、屈光和調節障礙(ICD代碼 367)和聽力損失(ICD代碼 389);本研究發現的許多與LOAD 發生率呈正相關的先前疾病和文獻一致。本研究支持論點:精神疾病、聽力、前庭系統和功能性消化系統疾病可能在LOAD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more
圖
 2021-12-20 | 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總量」比起「時機點」對於高齡者肌肉功能更有益處 點閱次數: 2169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的時間,高齡者可能因退休有較多的時間能自由運用;然而,高齡者由於老化的關係,身體的肌肉功能逐漸降低,因此,設計有效的身體活動介入策略,以預防高齡者進入失能的狀態十分重要。此篇文章透過客觀的身體活動測量儀器:三軸加速規,針對居住於台北市的社區高齡者,探討不同時段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與功能性體適能是否有所關聯。本研究發現,相較於進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點」(早上、下午、晚上),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總體時間」對於高齡者的肌肉功能表現有更多的顯著正向相關,研究結果建議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累積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整體時間,以維持或促進其肌肉功能。more
共 290 筆, 頁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