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原為日治時期的臺北高等學校園區。日治時期臺北高校遺留下來的建築古樸高雅,雖經歲月的洗禮仍風韻猶存,如高等學校講堂講堂(今學校禮堂)的特色和風格,已被建築界肯定,而有極高的評價。又如一進(今行政大樓)、二進(今普字樓)哥德式建築,保有磚紅的原色,成為師大校本部日後建築物統一的色彩。又如生徒控室(即學生休息室,今文薈廳)仿哥德式飛扶壁穿廊,因造型優美而獲師生的喜愛。
本校所屬高校時期的建築風情與特色﹐禮堂及行政大樓﹑普字樓﹑文薈廳等先後於民國86年(禮堂)及民國92年(行政大樓﹑普字樓﹑文薈廳)被指定為臺北市的市定古蹟,而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保護。
第一節 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 (1922-1945)
臺灣在一九四五年以前,受到日本的統治,臺灣總督府為了解決在臺日人子弟升學的問題,在1922年設立了臺北高等學校,作為培育臺灣菁英的主要搖籃。台北高等學校﹐先設尋常科,修業年限四年﹔至1925年增設高等科,分為文、理兩科,修業年限三年。學生畢業後可進入臺北帝國大學或日本國內各大學。
因此,臺北高等學校的設立可說是日治時期培養菁英教育的一環,其規制和建築當然也就受到重視,從目前所保存的臺北高等學校的建築實物,處處可以看出引進了當時日本工匠的精良技術。臺北高等學校校園建物及庭院空間分配情況,從下列配置圖一,可以清楚了解當時規劃設計者的用心。

第二節、高校建築風格與式樣
臺灣日治時期建築從建築文化的觀點來看,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西洋風情」:建築呈現的是建築設計者對於西方文化的鍾情與統治管理的意圖。第二類「東洋風情」:建築呈現設計者想以建築「東洋化」臺灣的企圖。第三類「現代風情」:建築設計者對於「新」建築的期待與追求;第四類「臺灣風情」:建築則反映出臺灣百姓對傳統建築的懷念與西方傳教士對於臺灣建築的詮釋。此處「風情」定義指的就是建築與文化互動後的具體呈現。
1920年代中葉前,不同風格的西洋歷史式樣仍是世界上建築發展的主流之一,因而在臺灣日治時期所興建的官署、銀行、學校、軍隊、官邸、法院、紀念碑、銅像與墳墓等建築,許多都是以各種西方式樣來表現,臺北高校建築群即是受此風氣影響,由建築的的外表及特徵來看,屬於非古典系的簡化哥德風格。
在1920年代至30年代臺灣建築處於過渡時期,流行「折衷主義式」(Eclecticism),有許多觀念仍擺脫不了傳統的桎梏,如建築立面中央作略為高起的山頭,左右對稱,大部分建築顏色較沉重,不會偏離紅磚色調太遠。這種建築方式,當時的臺北高等學校的建築群即為代表作。
綜合以上敘述,本校古蹟建築群,從建築文化的觀點來看,則屬於西洋建築中的歷史式樣建築。行政大樓(臺北高等學校本館)、禮堂 (講堂) 、普字樓(教室)、文薈廳(生徒控室)即屬於簡化哥德式風格。主要應用尖拱、尖塔、扶壁、彩色玻璃、雉堞型女兒牆、四葉飾等西方哥德教堂建築式樣。
第三節 文薈廳(原臺北高校生休息室)
創建日期:1926年6月
 |
 |
圖文1 文薈廳側面整體外觀 |
圖文2 文薈廳的蝙蝠廊 |
文薈廳為略帶古典哥德式趣味的建築,近世文藝復興式樣,是臺北高等學校最早建築物,在日治時期名為生徒控室(日語),是控制管理學生的地方,也是師生下課時休憩的場所-以前學生上課前要待在此,休息準備,等到鐘響才能到二進大樓上課。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臺北高校時期,就是從側門進入,在此等待上課鐘的。
它的特色是整體樸實厚重,沒有過多繁複的紋飾,當時的建築工匠施工嚴謹,每個部位的尺寸、邊角都相當方正,一絲不茍,給人踏實穩固的感覺。文薈廳的建築特色是近世文藝復興樣式。
文薈廳是師大最精美最漂亮的建築,運用了象形的概念,文薈廳的蝙蝠廊總共有六根柱子,象徵著六隻蝙蝠,其形狀為切一半的飛蝠狀。頂點有三根象徵性的肋骨,石柱頂端可看到,每面有著四根手指及一根拇指和連接手指的蹼的形狀,維妙維肖的描繪出蝙蝠的形體。文薈廳的蝙蝠圖案是模擬短鼻蝠的外型,在石柱的外側最頂端可看到蝙蝠的嘴巴型狀。
兩邊屋頂長度並不等長,靠近蝙蝠廊那邊的屋頂向外延伸,成為遮風避雨的走道遮頂。蝙蝠廊是文薈廳的一大特色,配合屋頂的斜度建成類似扶壁的構造,外部以柱子支撐,由於其內側高,不會造成底下經過的行人沉重壓迫感。
支撐廊邊的柱子是方正穩重的柱式,呈四面突出狀,柱頭裝飾製作精細。靠近內側的柱子嵌入牆內,柱頭結合具
|

圖文3 蝙蝠廊柱子
|
有中國傳統風味的雀替,傳統建築中的雀替多具有輔助性或聯繫性功能,但在此僅具有裝飾功能,東西方的融合可看出設計上的巧思,及工匠高超的技術。

圖文4 蝙蝠廊柱子柱頭
|

圖文5 內側柱子柱頭
|
文薈廳建築本體使用水泥建造,外表砌以紅磚,與講堂、行政大樓相同色系。兩個門上都有小丑帽狀圖案,由於高等學校學生上課前皆會在此休憩,而丑角在平劇中的目的是為了娛樂大眾,讓人放鬆,以此與行政大樓的官帽跟二進大樓的學士帽做建築功能的區別。位在上方的灰色裝飾帶畫了不規則的斜切線,可以減少水泥給予人沉重的壓迫感,下方的則是不定間隔的直線,在視覺上予人穩定感。

圖文6 小丑帽狀開口部
|

圖文7 水泥裝飾帶的不規則斜線
|
⊙文薈廳兩側的大衛之星:
在兩邊側面牆壁上端,各有一木製窗框,形狀為大衛之星。大衛之星是兩個等邊三角形的組合,第一個三角代表上帝(天父、聖子、聖靈),第二個三角代表人(精神、靈魂、身體) 三位一體,兩個三角形的結合代表了救世主彌賽亞 就是基督徒稱的基督。此外,符號及意象當中尖角朝上的三角形象徵雄性(火、山、無限),朝下代表雌性(水、月、陰間),兩個等邊三角形重疊同時也代表水與火、男與女、精神與物質 ,與東方的太極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具有裝飾意味,也有祈禱神秘力量守護莘莘學子的意涵。
中間為櫻花花瓣,四周以三角葉雕飾,外圍是六隻蝙蝠向外飛。側面的大衛之星有六隻蝙蝠,蝙蝠廊又有六隻,合起來即像徵著象徵著「六六大順」。值得注意的是,迴廊處的蝙蝠是呈現在收翅或是準備振翅的動作,而大衛之星中的蝙蝠圖案是呈現向外飛行的動作,這是因為台北高
|

圖文8 大衛之星
|
校畢業的學生多半從事教職,而教師這個職業就像是在打仗一樣,要去征服、教育各地的學生,所以以蝙蝠象徵戰鬥力!而迴廊處的蝙蝠的收翅動作,則象徵出去打仗、征服後,回到學校來就可以休息,受到學校的照顧、庇蔭。所以,能走在文薈廳的迴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們正享受著師大的庇蔭和照顧!
第四節、行政大樓(原台北高校一進大樓)
所在地:本校校本部
興建時間:
起工: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 四月二十日
竣工:一九二八年(昭和三年) 十一月七日
設計監督:台灣總督官房營繕課
施工者:台北市神戶組
建築樣式:近世哥德式(傅朝卿先生翻譯為簡化哥德式)
結構:R、C加強磚造
總建坪:四二七、一六六
樓層:地上三層
高度:五十四尺六寸 |

圖普1 行政大樓外觀
|
.jpg)
圖普2 正面凸出窗及女兒牆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行政大樓(原臺北高等學校本館)為近世哥德式建築(亦作簡化哥德風格建築),外觀雄偉而莊嚴,方正、穩重的佈局、開闊的氣勢,予人凜然不可侵犯的感覺。
校園大門進入,看到的是混和維多利亞、歌德式高聳建築,一進正門外牆上從下往上有花瓶=>葉子=>花=>果實,逐步向上延伸的雕飾,象徵步步高升。大門上用花瓶圖案,象徵平安,代表由此進出的長官來賓皆平安,故又稱為平門。
一進行政大樓過去有「小總統府」之稱。舊時與總統府遙相對,且建築物兩側只有兩層樓,中央三層樓,似總統府的建築造型。二進大樓建於1926年,1928年才建造一進大樓。1923年的日本東京大地震,使日人開始研究具備防震和通風效果的建築方法,希望能建造一座能永久保存的百年建築。所以我們現今所看到的建築內都有枕木,用以防震。一 |
進大樓屬於仿哥德式建築。哥德式建築是由大塊石頭砌成,一進大樓則是以混擬土與面磚交替砌成的式樣,模仿歌德式建築的外觀,故稱之為仿歌德式建築。
大樓正門入口俱有英國都鐸王朝風格,特色為兩側衛塔及建築本體皆有鋸齒狀的山牆。建築外表砌貼深紅色壁磚,與其他建築物成同一系統色系。牆面裝飾利用柱腳、壁磚及磚框互相嵌咬,深富變化而不龐雜。
牆面紅磚仿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建築常用之玫瑰色。同一個窯內只能挑出1/3,此磚為精挑細選而得,得來不易。特別過濾掉反光材質-矽(日本人顧慮學生安全,避免傷及學生眼睛而設計),尤其是18凹19凸的特點,全台目前只有總統府有這種面磚。[臺大的面磚是14凹15凸,間距相較起來就很大,不精緻,師大的看起來比較高雅。]遠看面磚是平面,近看則為立體浮雕,這在過去是相當領先的技術。面磚的凹槽有快速排水效果,不怕雨水侵蝕,使建築可以更持久!
大樓正面窗框及柱飾使用洗石子技術,作工相當精細嚴謹,開口部橫劃規律的線條,加強建築的平衡穩固感。正門入口上方採用突出建築表面的凸出窗,富於視覺效果又可增加採納光線的效用,窗台雕刻著細緻的花紋,屋頂的女兒牆則作成古堡的城垛造型。
由於校內建築風格相近,行政大樓的窗台雕飾,大多與校內其他建築成一系統,相互呼應。位於最上方與城垛狀女兒牆相接的,是造型樸實的盾飾,這種以盾為主要造型的雕飾在禮堂舞台上方及禮堂兩側衛塔亦可看到。
圍繞盾是下方的是菱形花紋雕飾,此一建築裝飾也廣泛被運用在其他建築物的外觀上,行政大樓建築本體、衛塔皆可看到,禮堂兩側拱廊外部柱子上方也有,只是這個位置的菱形花紋雕飾為符合較長的窗台,而作了底下加長的變化。
此外四葉飾也是哥德建築常用的元素之一,有各種不同的型態變化,除了此處窗台可見,在禮堂門廊柱子上,行政大樓內部柱子柱頭及門上,皆可看到類似的圖案。
正門入口為一桃形拱門,有雙重入口,門隱藏在裡面,階梯設計,使行人進入之後容易產生肅穆之情,桃形狀門也與凸出窗上的植物紋飾有所呼應。內側大門是深紅色木製大門,上面雕刻四葉飾,並鑲嵌毛玻璃。值得注意的是右測有一木製窗口,現在已經關閉,失去其實用價值而成為牆壁裝飾





一進大樓內的天花板裝飾,以前以石膏作為材料,但年久損壞,後來進行管線工程時,也一併使用水泥作修復。大廳中央的吊燈上方牆面也有大衛之星的圖案,與文薈廳大衛之星圖案相呼應,隱含陰陽調和之意。

師大建築的特色之一是西方建築融入東方思想,這也和日本人信風水的觀念有很大關聯!
以行政大樓一樓的羅馬柱為例,其為一變型的羅馬柱,融入東方的八卦形狀,不同的方位蘊含著不同的意義。
一樓大廳柱式與文薈廳蝙蝠廊廊柱相同,為四方形變形柱,柱頭刻有四葉雕飾。二樓大廳的柱式則是柯林斯式柱變形,柱頭繁複的花草雕飾深具特色。
嵌入牆壁的柱式有兩種:一種柱頭雕飾與大廳中央相同,只是柱身為四邊形,裝飾在牆壁轉角處;另一種極為細長,由柱頭雕刻來看,應是從前述柱子中摘取一角而成,裝飾意味大於實用支撐功能。
標準的希臘羅馬柱頂為窩窩頭,很重,樣子看起來像英人古時的捲捲頭。我們一進大樓二樓的羅馬柱屬於第二代的克林新柱式,將窩窩頭改小,柱頂比較輕,上頭的花樣純為裝飾用途,在維護上較容易。第三代的羅馬柱則改為純裝飾用途,不再具有支撐建築物的效果,雕在牆壁上。


一樓尚保留過去日治時代的窗戶,與現在雙扇開啟室的窗戶不同,此種窗戶之設計(包括一進大樓、二進大樓和文薈廳)完全無釘子!可謂超級高科技!藉由槓桿原理,材料包含鑄鐵、滑輪、壓條。其中鑄鐵和窗戶的重量差不多,兩邊窗框為挖空的木頭,中心放鑄鐵接著繩子與滑輪,當窗戶向下十,鑄鐵向上平衡;當窗戶向上打開時,兩邊同重的鑄鐵向下平衡,使窗戶固定不會任意滑動。
行政大樓內所有門窗皆漆上亮綠色,是日治時期建築物共同的特色。行政大樓內的門幾乎都在整修之後換過,除了靠近體育館那一側,通往走廊的門仍維持日治時的原狀。
天花板四角的四葉式通風孔,有網子過濾髒空氣,具有冬暖夏涼、減少濕氣的效果。是校內唯一一棟會呼吸的建築。現今卻因維修工人不了解,將透氣孔都漆上油漆,使之堵塞,失去通風效果。

 |
行政大樓的樓梯具有穩固、踏階較大、坡度較緩、寬敞方便行人行走等特質。第一階通常較大而寬,扶手為鐵製並上紅色烤漆,相當美觀耐用。中央大廳部分的樓梯,一進大樓通往二樓的樓梯間的雕飾為櫻花花瓣,但在平面時會變成太陽圖案。樓梯間的櫻花花瓣有部分因損壞而重新修理,但整修後,不論材質或是雕工都和過去的雕飾有所不同。
中央大廳除了正門入口,在另一邊有出口通往二進大樓。
|
走廊柱子上為較細而下圍越粗,視覺上達到輕巧而扎實的效果。連接兩邊出入口的開口部的紋飾不同。靠近一進大樓這邊為較扁平的官帽圖案,與文薈廳出入口開口部的官帽圖案相同,官帽帽頂部分的畫線設計,則與禮堂衛塔側邊出口門沿類似。靠近二進大樓這一邊則為形狀稍高的官帽,造型上較為細長,門邊開口部的壁磚鋸齒裝飾也較複雜。

一進中門 門旁有廁所,代表死穴。將門型改成蝙蝠的花樣,成為福門,代表福氣廣進。門上的三個人頭形狀,是三人為眾之意,代表此為眾人進出之處,是過去學生專用通道。(比較:一進正門窗戶上只有二個人頭,代表只給高官進出。)
在角落頂上有兩個小洞,為過去打鐘時代打繩穿下來的舊址。當時大家都以師大鐘聲為時間提醒。
二進行政大樓的牆面上有透氣孔,除了可以讓空氣流通外,另有壁震效果!
兩側衛塔為簡化風格,其造型極強面裝飾仍沿用本館的樣式,與本館自然融合為一體。

第五節 禮堂 (原臺北高校講堂)
等級:市定
所在地:本校校本部
地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原古亭町)
興建時間:
起工:一九二八年(昭和三年) 四月二十日
竣工: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 十一月七日
設計監督:台灣總督官房營繕課(井手薰)
施工者:台北市米重合三郎
建築樣式:近世哥德式
結構:R、C加強磚造,鋼骨結構
總建坪:二百四十九坪
樓層:左右塔二層
高度:三十六尺九寸
全面整修:民國八十二年二月至六月
經費:新台幣貳仟萬元 |
 |
師大禮堂為臺北高等學校講堂,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為進入大學之前必讀的學校,因此它的設立與臺灣大學同時期,建立於一九二九年,由當時臺灣總督府房營繕課井手薰所設計。講堂的外觀雄偉而莊嚴,內部近年雖經整修,但現代化設備皆採隱藏式,保持原狀。舞台正上後方,仍保留臺北高校收藏教育敕語的保險櫃,具有歷史見證的價值 。

 |
禮堂為折衷主義初期的現代建築,採用略帶中世紀哥德建築風格的形式,外表牆壁砌深紅色面磚,門窗及簷板施洗石子,磚柱轉角仿砌石加強做法,形成紅灰相間的外觀,這種紅灰相間的裝飾牆面亦是師大古蹟建築共同的特色。
禮堂整體方正,以剛硬線條及直角轉折構成,這項特色不僅顯現在建築外貌上,也明顯地影響整體裝飾風格。整體形式以講堂為主體,入口兩端加有衛塔,並往後延伸出拱廊,後方有一圓龕,與音樂系館相連接。
禮堂入口外觀為都鐸王朝風格,中央立面採用三角形山牆以拉高整體,上面沒有繁多紋飾,僅開一窗及三條裝飾帶,顯得古樸端莊。兩翼四方形衛塔夾住中央的巨大山牆,衛塔形狀經過簡化,屋頂為一平台。 |
衛塔牆面上的窗戶開口部雕飾相當精緻,華麗而不繁瑣,形成強烈對比。窗櫺為深黑紅色木製,方正的窗框上雕飾著古希臘盾形裝飾,此盾形裝飾在行政大樓牆面也可見到。兩盾形雕飾中央夾著一個花形雕飾(亦有說法為鳥人形狀),此雕飾也是整座禮堂常出現的裝飾元素,行政大樓也曾引用。窗框開口部則以紅灰鋸齒的圖案相間圍繞,表現西洋建築風味與特色。

 |
禮堂前方類似西方教堂具有雙重入口,先經過一鏤空開放式門廊作為緩衝,再登上階梯進入位在裡面禮堂正門,避免直接接觸大門,而增添建築物莊嚴肅穆之感。門廊處柱子以四方型為基礎,在形式上做變化,以幾何直線做雕飾,並鑲有簡化的典型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四葉植物圖形。

|
門廊牆面上也有花形(鳥人形)雕飾,下接一柱形,整體為簡化的柯林斯式柱圖案,入口的大門為深紅色木製,上面刻有雙劍雕飾。中央鑲嵌毛玻璃,減少木製大門之厚重感。

 |
禮堂二樓外部為一開放式陽台,牆面開三道大窗,窗框形制為桃形,與行政大樓正門入口部桃形門沿相呼應。窗戶分為兩層,上層以圓拱形窗框分開左右兩扇,下層木製窗戶則為上下開關式,上下開關式是日式建築相當常見的窗戶樣式。牆面上兩窗之間上方有一重瓣花朵雕飾
|

 |
外圍兩側皆有拱廊,由前方兩衛塔後方沿建築兩邊延伸而出,除支撐作用之外,也有擴大及分隔建築空間的功能,也是緊急事故發生時的逃生出口。拱廊廊柱外側上方皆有一菱形花紋雕飾,雕飾下方有一洞口,目前均接連接塑膠排水管,雖有實際功能,卻破壞了古蹟的外觀。
|
 |
禮堂內部由入口較高的地形向內緩降,形成一斜坡式的場地,能有效集中聲音,具良好的擴音效果。禮堂有兩層,二樓也是座位,較特殊的是左右兩側延伸出來的座位,單列向前往舞台的方向延伸;屋頂是一據大的圓拱,也有集中聲音增加舞台效果的功能。禮堂內部曾經過整建,增加許多現代化音響及照明設備,大多與環境結合而隱藏起來,大幅減少現代化設備對古蹟景觀的破壞,亦可增加它的實用價值。
 |
 |
舞台兩邊牆壁及柱子顏色雖然全白,幾何圖案富有變化的的雕飾卻使人不覺得單調。舞台中央運用繁複雕刻裝飾的木製大門,門扉上的雙劍圖案與大門相呼應,門扉上則有著一個運用盾及柯林斯式花草變形圖案雕刻成的木刻裝飾物,相當顯眼。 |

 |
舞台中央的木門拉開後,可見一個小型保險櫃,日治時期裡面存放教育敕
語,現今已不知所蹤。保險櫃門有三層,最外面的與周圍木櫃接成為一體,外觀看起來與一般木櫃無異;第二層則是厚重的金屬門,右邊門扉內側刻有「東京市高橋區…貳丁目 大谷金庫店 工廠製造」等字樣。最內側的第三層門亦是一扇製作精細的金屬門,外表相當考究地噴上黑漆,以金色顏料繪製花樣圖案。左右兩側門扉皆可二折,金屬製門閂不論在使用方式或外表造型上,皆作工精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