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師大新聞
圖
 2020-11-25 | 地圖記憶創意教學讓地理不再是背多分 點閱次數: 2637
此研究在探討國中地理課使用創意地圖教學策略對學習成績、學習動機和創造力的效果。使用準實驗法,以79名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資料包含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四種資料測驗:地圖測驗、地理期中考試、學習動機量表、創造力思考測驗,並使用ANCOVA統計法分析。在實施創意教學後,使用創意地圖教學策略組的學習成績和創造力皆優於一般教學組。本研究的結論為創意地圖記憶策略可幫助學習地理、記憶地名和位置,亦可延長記憶的時間,在教師和學生中也獲得很好的反應。本研究可提供教師不同的地理教學方法,和學生有效學習地理位置的方式。more
圖
 2020-11-19 | 「AI醫學科學家」首篇分析漸凍症(ALS)之相關共病症 點閱次數: 2113
背景與目的:探討疾病的共病症對研究疾病成因會有幫助。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為一種致死性很高的重大疾病,其成因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醫學資料庫探討與ALS有相闗性的疾病。more
圖
 2020-11-17 | 設計『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能力』課程的關鍵要素 點閱次數: 1581
【本報導由科學教育研究所 方素琦教授、許瑛玿教授與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 林樹聲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隨著科技快速的發展,今日社會面臨更多複雜、非結構性的社會性科學議題 (Socioscientific Issues),包含了基改食物、氣候變遷、核能的使用到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防治等。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我們期望所培育出的下一代公民,對於這些社會性科學議題,都能有基本的的認識,亦能積極參與、討論,甚至在相關決策的制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篇研究聚焦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能力』的教學。研究團隊藉由文獻回顧的方式:(1) 提出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過程的框架,(2) 以此框架為基礎,系統性回顧相關文獻, (3) 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設計提出具體的建議。more
圖
 2020-11-11 | 我們真的認識數學障礙嗎? 點閱次數: 2018
數學能力影響個體日常生活與就業品質,亦為學習障礙者常見困難,但相較於閱讀障礙,數學障礙研究較少。國內對數學障礙的研究關注什麼?在特殊教育上呈現出什麼樣的需求?國內研究現況與國外研究趨勢有何差異?值得關注數學障礙議題者的檢視與參考。more
圖
 2020-11-10 | 不同溫度處理下林分轉換對土壤有機質分解的影響 點閱次數: 1500
溫度上升會促進土壤有機碳的礦化分解,從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許多天然林被人工林所取代,對於此森林轉換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我們所知甚少。過去利用土培養實驗所做的研究多在單一溫度下進行,而未考慮在實際情形林溫度的日夜及季節性變化。在本研究中研究團隊在單一溫度和變化的溫度範圍內對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土壤進行了為期約一年的培養實驗。結果顯示,無論何種溫度處理,人工林土壤中的土壤有機碳礦化分解都大於天然林。此結果亦顯示,以人工林取代天然林可能會因土壤有機碳的礦化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天然森林土壤中,相對於恆溫處理,在不同溫度處理下土壤有機碳礦化作用速率更高,但在人工林土壤中則無差異。此外,在土壤培育的前半年,天然林土壤中土壤有機碳礦化的溫度敏感性(Q10)大於杉木林。可能因為封閉林冠天然林的土壤溫度變化小,故土壤微生物比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更不適應溫度波動。研究結果指出,土壤培養實驗需要考慮溫度波動,以更準確地反映田間的土壤有機碳動態。more
圖
 2020-11-04 | 斑馬魚胚胎毒性試驗研究新策略 點閱次數: 2121
藥物汙染水域環境已經成為全球所關注的環保議題。這些使用在人類或動物的醫療用藥,經過排泄或是不當的拋棄後,經由醫院、養殖場、家庭排放水流入汙水處理廠。然而,大多數的藥物無法被汙水處理廠清除,其最終流入淡水環境中。在許多國家的河川中(包括台灣)已經檢出許多的藥物汙染,這些汙染物對水生生物構成潛在的危害。順鉑是一種普遍用於治療腫瘤的一線用藥,在許多國家的醫療排放水中被檢測出高濃度的順鉑,河川中也有少量的檢出。因此,順鉑對水中魚類的潛在性危害評估有迫切性的需要。本研究透過斑馬魚胚胎對順鉑毒物試驗模式,測試出會造成斑馬魚生理與功能傷害的濃度。透過本實驗室發展出的掃描式離子選擇電極技術,能於活體偵測細胞層次的功能改變。在本研究中,我們成功顯示此工具能偵測極低濃度之順鉑下的功能改變,敏感度比偵測存活率改變的方法高出五百倍。more
圖
 2020-11-04 | 銀杏內酯A可減緩阿茲海默症致病蛋白質所引起之神經元病變 點閱次數: 1483
阿茲海默氏症/老年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的過程,其會隨時間的推進而更加惡化。目前也沒有能完全治癒的方法,但是有藥物可減緩症狀,且新藥也正持續研發當中。推估到 2025 年,臺灣罹病的人口數甚至達五十萬之多,急需盡快發展能偵測、防止、減緩、甚至根除此症的醫療方法顯得更迫切需要。本篇研究主要利用實驗室新創的篩藥平台,配合中草藥中豐富且優越的資源,找到幾個在細胞層級有效的純物質,其中之一為銀杏內酯A,本文研究團隊詳細探究其在細胞及動物的機轉與功效,結論顯示是在細胞有效,但於動物層級亟需進一步探討之。more
圖
 2020-10-28 | 第二型糖尿病對漸凍症(ALS)的發生率 點閱次數: 1449
已有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的發生率有相關,但前人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本研究使用大數據探討第二型糖尿病(T2DM)與漸凍症的發生率之關係。more
圖
 2020-10-27 | 混合鉍及硫族化合物創造新穎且穩定半導體材料 點閱次數: 1762
當 [EFe3(CO)9]2– 還原 BiCl3 可得到混合鉍與硫族之鐵羰基團簇物 [{EFe3(CO)9}Bi]– (E = Te, 1a; Se, 1b)。X光分析顯示1a 與 1b 為一四角椎構型,且裸露的鉍及硫族皆具有位向活性的孤對電子。1a 及 1b 可逐步進行甲基化與金屬化反應,來探討 6s/5s 及 6s/4s 的親核能力比較。在金屬化反應中,1a 與 1b 的鉍原子上的6s 孤對電子具非凡的親核特性,與金屬羰基片段 Cr(CO)5 有較好的反應性。然而,在甲基化反應僅 1b 中的硒原子上的 4s 孤對電子可與之反應。當 1a 與 1b 加入適當的氧化劑如 NaBiO3 與 K2SeO3 進行反應時,可得到剔除一 Fe(CO)3 頂點且具 Bi–E 鍵結之四面體化合物 [{EFe2(CO)6}Bi]– (E = Te, 4a; Se, 4b)。X光光電子光譜,X光吸收進邊緣結構及理論計算皆顯示上述所有混合鉍與硫族之鐵羰基團簇物中的 Bi 原子價數接近於 +1 價。由於帶電正性的 Bi 原子,1a(1b)、4a(4b) 以及金屬化的 3a(3b) 於固態結構中皆具有顯著的分子內及分子間之 Bi···E 作用力。此外,1a(1b) 及 4a(4b) 可藉此弱作用力形成線性的 ···Bi···E··· 及 Z 字形的 ···Bi–E··· (E = Te, Se) 鏈,其中金屬化的 3a(3b) 也可形成 Bi···E···E···Bi (E = Te, Se) 雙聚物鏈,上述的鏈狀聚合物可進一步藉由 C−H···O(carbonyl) 作用力擴展為二維超分子結構。這些帶正電之Bi所誘導的 Bi···E 與羰基輔助之弱作用力可有效的促使電子於三元 Bi−E−Fe 或四元 Bi−E−Fe−Cr 團簇物基底結構中的傳導,此結果導致這些錯合物具顯著的半導體特性 (1.01−1.21 eV)。more
圖
 2020-10-20 | 幸福可以教嗎? 點閱次數: 1728
為了教導學生過得幸福快樂,英國Wellington公學首創幸福課程。本文旨在分析英國幸福課程代表人物Ian Morris《在學校中教導幸福與福祉》書中的幸福觀,據以判斷幸福可教嗎?本文指出Morris的幸福觀歷經轉變,起始直接承襲自正向心理學觀點,側重主體心態的調整。中期採取Aristotle幸福行動理論,將幸福視為主體在活動過後,自然體驗到的感受與狀態。後期則明確主張,幸福是依德而行的活動,幸福課程應以品格教育為架構。整體而言,Morris幸福課程可視為正向心理學與Aristotle幸福論的複合物。基本上,幸福課程的單元自始至終皆取自正向心理學的重要主題,強調讓學生學會已經實證證明有效的幸福技巧,而後則改為強調這些主題皆須與個體德行的施展做連結。至此,幸福課與品格教育變得密不可分。本文結論是:幸福不但可教,而且需要教,但鑒於幸福的多義性,幸福的教學也有必要從後設觀點檢視其所反映的幸福觀。 more
圖
 2020-10-19 | 聽力損失與失智症的關係 點閱次數: 2177
隨著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失智症的罹病率亦大幅增加,目前的治療策略只能改善症狀,不會改變病程,故研究相關風險因子對於預防失智症發生至關重要。近幾年證據發現 ,聽力損失(HL)可能是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因子,亟需長期追蹤型研究來探討聽力損失與失智症之相關性,以研擬預防失智症的策略。more
圖
 2020-10-15 | 以阿茲海默氏症細胞/小鼠模式探究查爾酮合成衍生物LM-031的多重標的效應 點閱次數: 1884
微管相關蛋白Tau於中樞神經系統含量豐富,在微管組合及穩定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正常磷酸化Tau形成的神經纖維糾結,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病理特徵之一。過度磷酸化Tau因構形改變,導致聚集、氧化壓力增加及神經元死亡。本研究以表現人類傾向形成聚集的ΔK280 TauRD-DsRed細胞,檢視甘草查爾酮A (一天然查爾酮)及其五個合成衍生物(LM化合物)抑制Tau蛋白錯誤摺疊、活性氧分子(ROS)捕捉及神經保護的潛能。受檢視的化合物在細胞培養液的溶解度皆可達100 μM,能預測藥物在口服生物利用度及中樞神經系統活性。檢測的化合物中,甘草查爾酮A及LM-031顯著地降低在ΔK280 TauRD-DsRed 293及SH-SY5Y細胞中,Tau蛋白錯誤摺疊及相關的活性氧分子,促進神經突生長,並抑制凋亡蛋白酶3活性。more
圖
 2020-10-12 | 照顧老人?照顧小孩?!探討高齡社會下「家庭」與「國家」的責任分工 點閱次數: 2280
高齡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臺灣高齡化的速度相較於日本、歐美都來得更快。2017年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首次超過幼年人口,面對人口扶養結構由「育幼」轉變以「扶老」為主的新型態。照顧小孩?照顧老人?!臺灣民眾認為「家庭」和「國家」的責任,應如何分工?more
圖
 2020-09-29 | 超疏水奈米孔洞材料—金屬有機骨架(MOF)的應用 點閱次數: 2205
設計具有表面超疏水性、高表面積、大而均勻的孔徑以及擁有出色穩定性的材料,對於合成化學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領域。因此,我們通過選擇性地修改內部晶格重排的中孔MOF外表面來構建超疏水介孔金屬有機骨架(MOF)系統,演示其生物啟發的封裝重排策略。具有限孔隙度的有缺陷的MOF──AlTz-53,經由點擊反應被疏水性烷基鏈修飾後,內部骨架在活化程序中發生晶格重排成為AlTz-68,從而導致內部孔隙率和材料結晶度顯著提高。接下來,用十八碳烯表面修飾的AlTz-68-C18會產生超疏水性,水接觸角為173.6度。在所有報導的超疏水MOF中,AlTz-68-C18具有最高的表面積數據。此外,超疏水性AlTz-68-C18和三聚氰胺海綿複合材,對油水分離顯現出優異的吸附分離性能。more
圖
 2020-09-16 | 孔洞材料界的變形金剛:MOF整體晶格結構的極快速重排 點閱次數: 1875
本研究發表了一個金屬有機骨架(MOF)孔洞材料的新發現——在溫和條件下,通過化學鍵連接的變動,可以實現MOF整體晶格結構的極快速重排。該系統在活化(即溶劑交換和脫附)後約40秒內,其結構從具有低孔隙率與非序化的MOF轉變為高孔隙率與結晶性的異構體,讓比表面積從725 m2/g大幅增加至2,749 m2/g。藉由光譜測量結果顯示,此MOF系統晶格重排涉及到具有缺陷骨架的亞穩中間態生成,其為配位不飽和金屬位置上之溶劑去除後產生,這兩種不同MOFs拓撲結構之非晶性—結晶性間的轉換,可以通過活化與再浸入極性溶劑中完成數次可逆的結構循環轉變。研究旨在探討真實的MOF晶體結構中具有局部的缺陷,聚焦研究於缺陷誘導MOF合成特性,預期能提升與開發MOF材料在物理、機械、電子和光學材料性質以及化學活性。本研究發表在探究的實驗程序下,有助於合成以往不容易合成的高孔隙MOF,並進一步開創缺陷性與高孔隙MOF的功能性應用。more
圖
 2020-09-10 | 別讓學生在螢幕前睡著:以興趣激化學習意圖融入磨課師華語文師資培育 點閱次數: 1718
科技日新月異,磨課師(MOOCs)線上教師培訓系統也已逐漸成熟,但仍面臨許多挑戰,其中包括:高退選率及低持續學習意圖。本研究主要提出一系統性模式,整合後設認知與學習興趣觀點,以調查學習者透過磨課師平台行進行持續學習的意圖。本研究共回收126份有效樣本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輔以結構方程模式檢測其關係,並取得後設認知與3種層次的學習興趣(喜歡、享受以及參與)均存有正向關連之結果;此3層學習興趣更與透過MOOCs持續學習意圖之間形成正向關連。據此結果顯示,提升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能夠增加線上學習興趣並提高在MOOCs平台上持續學習意圖,從而擴大以MOOCs線上教學平台進行華語師資培訓的效益。more
圖
 2020-08-29 | 慢地震解密:中央山脈的呢喃 點閱次數: 1665
沒有地震發生的地殼深處,有一種長得像雜訊(noise-like)的震動源,它們不動聲色地釋放能量,可對應到高達規模7的地震。這默默釋放的能量,提供了應力的傳遞,「牽一髮而動全身」,可能影響著鄰近地震的發生,在區域地震潛能估計裡,是不可忽略的一環。這種特殊的震動源,叫做「慢地震(slow earthquake) 」。而慢地震發生在哪裡?特徵為何?為什麼會發生?以下讓我們一探究竟。more
圖
 2020-08-21 | 飲用紅葡萄酒防癌?定量紅酒樣品中的白藜蘆醇 點閱次數: 2123
紅酒中含有的大量的多酚物質,「白藜蘆醇(Resveratrol)」是其中之一。白藜蘆醇為植物抵禦細菌入侵時,自然產生的多酚類植物抗毒素。過去研究證實其具抗癌、抗發炎、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由1980年代的「法國悖論」口號提出,富含反式白藜蘆醇的葡萄酒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故以此為出發點開發並驗證專為定量反式白藜蘆醇的檢測方法。整個研究過程中,樣品前處理方法為最重要的環節。本實驗採用直接稀釋法以及快速、簡單、便宜、高效、穩固、安全的QuEChERS前處理技術,以此技術為基礎加以優化並應用至紅酒樣品的前處理。接下來,透過管柱的選擇與移動相比例的調整,建立分離同分異構物反式與順式白藜蘆醇之層析方法,以高靈敏度質譜儀進行微量目標分析物的檢測。本論文首度使用QuEChERS前處理技術搭配高效能液相層析及串聯式質譜儀(HPLC-MS/MS)定量紅酒中反式白藜蘆醇,跳脫QuEChERS僅用於蔬果中多重農藥殘留檢測之框架,有助未來該技術於食品及生物樣品分析等領域上的應用。more
圖
 2020-08-16 | 用單次健身運動開啟心腦之門 點閱次數: 2389
規律性健身運動是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然其好處不僅如此,近期研究更再提出,健身運動的效益還可拓展至我們的「大腦認知功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育愷研究講座教授,積極對健身運動與大腦認知功能進行系列性探究,並創新將「認知神經科學」納入,以跨領域整合達成「健腦」的實證以及「健身運動處方」之目標,並為國際社群提供了來自臺灣的科學證據。more
圖
 2020-08-10 | 媒體素養:社群網絡媒體時代的必備能力 點閱次數: 1438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日常生活無法與各式各樣的媒體分離,使用臉書、Line、Instagram 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每天都在消費媒體,也同時產製媒體內容,例如臉書的貼文就是一種媒體內容的產製。然而,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加上常見的農場文、假消息,我們該如何明確地判斷與做出選擇,並能同時作為遵守倫理規範的媒體內容產製者?個人應具備充分的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就是回應前述疑問的最好解答!more
圖
 2020-08-06 | STEM的迷思與真實:系列教學實驗研究的驗證 點閱次數: 1556
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簡稱STEM教育)的議題在近年來十分受到重視,許多學者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以探討如何落實STEM教育。林坤誼教授的研究主軸著重在STEM教育、科技與工程教育等領域,從早期的數學–科學–科技教育(簡稱MST教育)開始,一直到近年來的STEM教育,林教授與澳洲P. John Williams等國際知名學者組成國際STEM研究團隊,透過系列的教學實驗研究,針對許多推動STEM教育的迷思概念進行深入的探討,並藉此提出真實的策略與方法,以打破STEM教育的迷思概念,期望能藉此引領STEM教育的推動並能夠朝正確的方向邁進。more
圖
 2020-07-30 | 穿雲破霧–AI影像除霧 點閱次數: 1714
今早出門,遠方景色看來是否又是一片「霧茫茫」呢?空氣中除了因氣象而產生的霧氣會造成視線不佳,隨著工業發展,工廠與發電廠排放的大量懸浮汙染物也使能見度降低而造成我們生活上的不便,甚至帶來危險,如汽車駕駛易受霧氣影響而發生交通意外。而霧氣也會對攝影機等光學感測器帶來負面影響,降低影像對比度與能見度,因而降低後續應用的效能。建構於自駕車與監視器等室外電腦視覺系統之相關應用,如事件偵測及分析、物件偵測、追蹤及辨識、場景分析與行車安全輔助等,皆仰賴於所得影像/視訊的品質。因為其深入生活各層面的影響力,生成高品質除霧影像已然成為重要之研究議題。為移除霧氣對影像的影響,葉家宏教授團隊2013年於國際光學頂級期刊Opt. Express發表創新的單張影像除霧方法,此相關技術應用於車載系統;亦在2012年獲得Intel主辦之全國大專院校智慧系統設計競賽—優等獎之殊榮。團隊基於深度學習所開發之單張影像除霧架構也於2019年發表於影像處理領域之國際頂尖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此方法兼具高除霧品質與低計算複雜度之特性,市場應用價值可期,如車載、自駕車與視訊監控系統等;目前團隊亦規劃將此前瞻技術轉移至產業界,以進一步展現產品「看穿」濃霧的實力,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全便捷。more
圖
 2020-07-28 | 眼睛是學習的心智之窗 點閱次數: 1561
我們說眼睛是「靈魂之窗」,西方則說眼睛是「window of mind」,可知自古以來不論國界,大家都認同眼睛能透露許多心智的訊息。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已不再是哲學性的譬喻,因為不論是在心理學或是教育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藉由眼睛的活動來描述認知與學習的歷程。楊芳瑩教授近年來與其研究團隊便致力於運用「眼球追蹤法」,探討科學學習與認知的相關問題,獲得豐富的研究成果。more
圖
 2020-07-25 | 腦中快遞-大腦網路連結如何影響人類的幽默偏好 點閱次數: 1706
「幽默」是人類獨有的高階心智及情感歷程,生活中適當地使用幽默,更是社會和諧與個人適應的關鍵。本研究團隊使用擴散張量成影技術(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探討人類的大腦白質網路連結與其偏好使用的幽默風格之關係。結果發現,在控制年齡、性別、智力及人格等因素後,個體局部區域網路之連結效率愈低,愈偏好使用「攻擊型」幽默。同時,我們也發現左側顳上迴(left superior temporal gyrus,與開放性思考有關的腦區)的節點連結效率可區分個體偏好使用良善或是惡意幽默。由上可知,個體之所以偏好使用攻擊型幽默可能與其涉及開放思考的大腦區域迴路連結缺乏效率有關,故較難轉換思考視野使用較親和的幽默風格。本研究為人類為何偏好不同類型的幽默風格提供神經生理的實徵證據,相關研究已刊登於國際心理學期刊。more
圖
 2020-07-22 | 看見科學:視覺化表徵促進科學教育 點閱次數: 1364
隨著現代資訊傳遞方式的改變,非文字和數位化的視覺表徵充斥於生活中,例如:照片、示意圖、表格、動畫、和梗圖等。長期以來,科學界亦運用各式表徵 (如:數學公式、化學符號、結構式、模型、循環圖和模擬等) 呈現科學內容和探究過程,因此吳心楷教授在科學教育領域的研究主題之一,即在探討師生如何運用不同的視覺化表徵,增進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及其與科學過程的互動。在過去二十年間,吳教授設計、建置、並應用多樣形式的視覺化表徵,透過不同的理論觀點,了解師生在科技環境或表徵系統中,如何進行科學學習與教學,豐碩的成果已備受國際學者肯定。以下介紹吳教授研究成果之一:多重表徵對科學學習的效益。more
圖
 2020-07-15 | 稀疏無線車輛任意網路中網路斷開之修復方式及時間 點閱次數: 1249
無線車輛任意網路(vehicular ad hoc network, VANET),即車輛與車輛之間透過無線通訊裝置構成的通訊網路。其目的在於透過車輛與車輛之間彼此的訊息交換(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V2V),使得相關的網際網路應用得以發展,如通知後方車輛緊急煞車以加強行車安全(road safety),或即時路況導航以提升行車舒適(driving comfort)。本研究主要針對稀疏的無線車輛任意網路(sparse VANETs),在訊息的傳遞(message delivery)遭遇網路斷開(network disconnection)時,如何透過對向的車輛進行修復(restoration),並討論網路斷開修復時間(rehealing delay)。more
圖
 2020-07-13 | 3D影像背後的秘密:曲面參數化 點閱次數: 1284
現今,3D影像的參數化已廣泛應用於電腦圖學與數位幾何處理。在本文中,我們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能量優化演算法,用於計算3D影像的保面積參數化。另一方面,在適當的假設之下,可以保證該算法之疊代具有非平凡的極限點。並透過數值實驗驗證其準確性、有效性和穩健性皆優於其他現存之算法。借助參數化算法,3D影像處理問題得以被快速而有效地解決。more
圖
 2020-07-11 | 從虛擬探索真實:談理論計算化學在觸媒材料的設計與分析 點閱次數: 1559
理論計算化學約從1970年代開始發展,199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肯定其在量子化學的深刻影響;透過結合古典力學與量子力學的混成演算法,大幅推進對真實化學反應的描述能力,在2013年再度得到諾獎的肯定。因此,在虛擬數值世界裡所出現的化學事件,將成為當代化學製程科技中必須參考的重要資訊。more
圖
 2020-07-06 | 持續休閒參與對高齡者入住長照機構之調適效益 點閱次數: 1932
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長期照護機構的需求增加,但對於入住機構的高齡者而言,居住環境從家裡轉變到長照機構將可能造成危機與壓力症候群,而最為基礎的休閒自主性是可使高齡者能感受自由、滿意自我形象與維持能力及支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於持續理論探討休閒參與型態與長照機構入住調適之關係,於全台長照機構招募共163個有效樣本,條件需55歲以上、正常認知能力與入住不超過五年的新住民。資料收集由已受訓訪員以問卷進行訪談,評估項目含休閒參與行為、入住適應及背景特性等。結果發現自願入住與休閒參與類型對於入住適應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自願入住者後,將其休閒參與型態分成退縮型、拓展型、持續型與積極型等四種,持續型及積極型之心理適應顯著優於退縮型,並且持續型之社會調適顯著優於拓展型。故長照機構住民若能維持休閒活動,長者得以在入住時獲得較佳的心理與社會調適。more
圖
 2020-07-03 | 人文社會》人文社會在擁抱科技的便利之前 請先想想 點閱次數: 1864
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是近二十年最重要的學習與教學理論之一。該理論奠基於人類認知結構的特性與限制,提出人類執行認知任務時會產生認知負荷。有些認知負荷是執行該認知任務必要的,有些認知負荷則否,另有些認知負荷可進一步增進該任務的執行。當認知負荷的總量超過工作記憶的容量限制時,即會產生認知超載,進而對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多年來,認知負荷理論的學者持續致力發展與驗證各種教學設計原則,藉以優化教材與教學,協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將其有限的認知資源有效地投入於重要的認知任務,進而提升其學習成效。more
共 290 筆, 頁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