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師大新聞
圖
 2023-04-13 | 利用AI技術偵測假新聞之實證研究 點閱次數: 2825
數位媒體科技日新月異,為人類創造無比便利的溝通工具,卻也讓我們身處於假新聞與假訊息充斥的環境。為了因應假新聞的氾濫,本研究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結合深度學習方法,設計出一套新聞可信度評估系統模型。本系統經測試後辨識率最高可達90.53%。然AI決策的可解釋性、人類自主性與社會過度依賴等問題皆是運用AI於假新聞上需深思者。本系統除了作為網路使用者在評估新聞是否真實可信之輔助工具,也期盼提醒民眾對於假新聞有所警戒。more
圖
 2023-04-06 | 以糙薏仁作為每日主食的一部份具有調節血壓的作用 點閱次數: 1642
高血壓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飲食中富含全榖雜糧已被建議作為預防高血壓發生之飲食模式。本研究探討飲食以糙薏仁取代部分精緻主食類對於血壓和血管內皮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餵食高血壓動物12週含糙薏仁的飼料,收縮壓顯著降低。在人體試驗中也發現,23名過重和肥胖的受試者,每天食用60克糙薏仁達六星期,受試者收縮壓顯著下降,且在參與試驗前收縮壓較高的受試者,血壓降低的情形更為顯著。因此建議每天可以攝取60克糙薏仁來取代膳食中部份主食類,對於血壓調節具有正面的影響more
圖
 2023-04-04 | 用植物串起生命的記憶 點閱次數: 164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二千年後的西方學者艾瑞克森亦提出八階段的人類生命發展任務,每一階段的生命發展皆會對自我產生不同的定義,而「自我統整」被視為是生命發展終期的重要任務,也就是對於先前階段的各項人生事件與發展危機能有所領悟與釋懷,才會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充滿意義和重要性的,並且會對其一生感到滿足而不再懼怕死亡,也呼應了孔子所言,七十歲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而收放自如。因此,人生的終期應該藉由自我了解及自主意識的強化來養成智慧的能力以順利達成自我統整的目標,故本研究目的在於開發一套園藝生命回顧課程,運用植物的生命歷程,期望透過與植物的互動中引發人對生命的省思,再由園藝治療師適時地協助高齡者對自我生命進行評價與思考,以達成自我統整。主要研究採單組實驗設計招募高雄市某日照中心的9位長者為研究對象,進行七週園藝生命回顧課程介入方案及四階段之前後及追蹤測驗。結果發現,該課程對參與者的認知功能有顯著的正向效果,對於心理層面之生命意義、生活滿意度與自我統整自覺程度則有反彈的效果呈現。more
圖
 2023-03-28 | 過度追劇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 點閱次數: 1579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臺灣成年人追劇行為與憂鬱感、社交互動焦慮及孤獨感的相關性,透過線上問卷調查進行橫斷性研究,共募集1,488名研究對象,以問題性追劇量表(Problematic Series Watching Scales, PSWS)評估過度追劇以至於可能成癮的程度。研究對象的PSWS平均得分為15.29分(量表分數範圍:6~30分),有33.7%的受試者為過度追劇的高風險族群(量表得分≧18分)。由多元迴歸分析發現,PSWS得分較高者,其憂鬱感、社交互動焦慮、孤獨感的量表得分也顯著愈高。more
圖
 2023-03-22 | 越無知的消費者能有越長久的幸福感?-探討專家對享樂升級之影響 點閱次數: 1501
過去研究指出,理性消費具有享樂遞減效應,亦即消費者消費越多,所得到的幸福感將下降;然而是否有任何消費者心理影響因素,能逆轉該現象?本研究提出消費者的專業程度做為影響,利用兩個實驗來檢驗專家、調節焦點與享樂升級之間的關係。實驗一檢驗專家∕新手消費者在單一品牌中會因專業程度差距而如何影響享樂升級。實驗二根據自我差距理論與調節焦點理論,驗證調節焦點對專家與享樂升級之關係的調節效果,並以兩種不同產品別進行操弄。所有研究發現都將進一步提升當前對享樂升級領域之應用。more
圖
 2023-03-14 | 郊山健行不留下痕跡:登山健行環境衝擊與無痕山林宣導方案 點閱次數: 1533
本研究目的旨在協助管理者在登山健行參與及環境永續之間找到平衡點。本研究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登山健行參與對環境負面衝擊評估」,在文獻回顧後,透過「使用者分析技術」(包括:現地觀察、問卷發放與訪談等方法)的應用,評估登山健行參與對環境帶來的各項衝擊。然後,進行第二階段「環境永續的登山健行行動方案與成效衡量」,擬定低衝擊登山健行行動方案,而後以都市鄰近郊山(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之登山健行參與者為對象,透過現地行動推廣方案執行,並進行方案成效衡量。本研究成果除能夠提供管理者解決衝擊問題的策略與方向之外,進一步透過方案推行的方式教育參與者,亦能夠降低前述衝擊,達到登山健行與環境永續發展之最終目標。基於兼顧登山健行運動進行與降低環境衝擊的平衡理念,藉由「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 LNT)概念的推展實務與效益評估,一直是本研究團隊所關注的議題。過去也在校園情境裡針對不同對象(大學生、國小生、國中教師),發展出許多宣導教育方案,也產出幾篇研究文章。more
圖
 2023-03-07 | 青少年知覺的社會支持和英文科學業成就之關係 點閱次數: 1588
本研究旨在探討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青少年社會支持與英文學業成就之關係,並檢視恆毅力和學習投入的序列中介效果。more
圖
 2023-03-03 | 英語是EMI課程的唯一語言?以卡達EMI學生的態度為例 點閱次數: 1748
本研究調查了卡達國際分校(IBC)的學生,對在全英語授課課程(EMI)中使用阿拉伯語的態度。研究者發放問卷給57名工程學學生(44名阿拉伯語者、13名非阿拉伯語母語者)以調查他們對EMI的態度。數據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單樣本t檢驗和質性分析演繹法。總體而言,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接受在IBC中使用阿拉伯語,並支持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而非EMI的單一語言。特別是對於非阿拉伯語母語學生而言,他們儘管不會說這種語言,仍對在IBC課程中使用阿拉伯語持中立態度。研究也發現阿拉伯母語學生對阿拉伯語使用於不同學術領域的態度有所不同:阿拉伯語的使用在政治學/歷史中最受青睞,在數學中最不受歡迎。阿拉伯語母語學生表示,在「課堂討論」中對阿拉伯語的使用持正面態度,但對它在「講座、閱讀和作業」中的使用持中立至負面態度。有鑑於此研究結果,建議政策制定者、大學行政人員和IBC教師應採用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而不是將其視為EMI課程中的唯一語言。more
圖
 2023-02-28 | 英語授課的想像與真實 點閱次數: 1718
既有文獻指出學生認為修習英語授課(EMI)可提升語文能力,本研究特以英語前、後測來探討前揭自評式想像的真實性,對象為中文授課學系的大學生,是否因一學期EMI課程而改善閱讀能力。個案EMI課程以傳遞專業知識為主,搭配學科主題相關的專業英文(ESP)文本閱讀作業及小考,並由學科教師及英語教師設計客製化ESP試題。研究結果發現,前、後測的ESP閱讀成績無顯著差異。參酌外部資料可知,臺灣學生於高中階段達到英文閱讀能力巔峰,大學時期則呈現衰退,顯示EMI應有助於維持、而非短期提升大學生的閱讀能力。本研究以實例說明「想像」若付諸持續的「行動」,英語進步終將成為「真實」。more
圖
 2023-02-23 | 注意力操縱多就是好?教師注意力吸引模式對外語字彙效益探討 點閱次數: 1340
在傳統課室學習中,教師多依賴單向式的教學模式,刺激引發學生注意力的方式也大多藉由外顯方式(畫重點,顏色標示等)。但是隨著教學觀念的進步,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疾呼使用更為「隱性」的方式來“促發”(induce)學生自發性之注意力(如:因為字頻而注意到某關鍵字);學者們認為發自內在、由學生自己促發的注意力會比藉由外部(如:教師)外顯方式激發的注意力更有效益、且讓學生學習更有深度。但針對上面「外顯」與「內隱」吸引注意力機制的比較一直到2018年才有第一個實證研究。但這研究並未納入一個息息相關的探討因素:工作記憶。畢竟不論老師使用什麼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也跟學生是否是金魚腦(工作記憶大小)有絕對關係。本研究探討工作記憶大小是否會對教師所使用的各種(外顯vs.內隱激發)注意力導引教學策略效益造成影響,研究結果可提供差異化教學理論建構與實際操作時的指引。more
圖
 2023-02-14 | 英語故事創作中一場焦慮與動機的競賽 點閱次數: 1290
寫作是個歷程,而在創作的過程中,作者從發想、撰稿到最後完稿,其內在的焦慮感和動機扮演重要的角色。為探究焦慮感和動機是否會影響大學生在英語創作時的表現,本研究以71名大一英文課學生為研究對象,請學生創作一份英語故事,並在過程中填寫一份成就動機問卷和一份狀態焦慮問卷,最後研究者再探究動機和焦慮是否會影響學生最終作品的表現。 本研究發現,學生的焦慮和動機之間呈現負相關,即動機越高的學生焦慮越低。相較於創作動機較無關學生的創作表現,創作時的焦慮感不僅與創意作品整體表現呈現負相關,且焦慮會影響到英語創作的品質。基於研究發現,本研究建議英語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故事創作時,應留意學生對於創作的焦慮感;本研究並提出相關教學方法,幫助英語老師了解可以如何紓解學生對於英語創意寫作的焦慮。more
圖
 2023-02-07 | 當「湧升流」、「藻華」和「缺氧」現象同時發生時? 點閱次數: 1996
湧升流海域通常具有高生產力與豐富的魚類資源。而本研究探討東海浙江沿岸罕見的「湧升流」、「浮游植物藻華」和「缺氧」同時發生的現象,並評估湧升流對藻華和缺氧的影響。研究顯示,湧升流會將底水抬升至水表以下5-10公尺處,在湧升流區,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表水以下則出現缺氧或低氧現象,在缺氧區域有高濃度的硝酸鹽和磷酸鹽的再生現象。當湧升流把缺氧水抬升到水表時,增加了對海洋生物的生存威脅。本研究也發現,除了河流攜帶注入的養分,這些富含營養鹽的湧升水,尤其是磷酸鹽,會造成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本研究認為,當浮游植物藻華消散後,這些被分解的有機物質,將可能使海域缺氧現象變得更加嚴重。more
圖
 2023-01-30 | 玉山杜鵑複合群近緣種的過去、現今與可能未來 點閱次數: 1982
有關玉山杜鵑複合群的四個種,玉山杜鵑(R. pseudochrysanthum)、森氏杜鵑(R. morii)、南湖杜鵑(R. hyperythrum)及紅星杜鵑(R. rubropunctatum)的生態演化研究始於2007年,本團隊對此一複合群的生態與演化的研究累積結果發現,四個種之間已經演化出與生態因子有關的可能的生殖隔離情形。然而,未來玉山杜鵑的四個種是否有機會種化為獨立種,則取決於未來分歧演化與基因交流的程度。more
圖
 2023-01-24 | 人造林的自然演替之路:揉合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及自然演替的福建萬木林 點閱次數: 1632
近年因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的各種問題日益嚴重,如何有效減少溫室效應為全球重大的挑戰。除了減少排放量外,藉由植物捕捉二氧化碳並轉為生物量儲存於森林內亦是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重要途徑。然而,藉由植樹而成的人工林,常被質疑其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不如天然林完善。more
圖
 2023-01-17 | 不對稱的食物,不對稱的牙?奇特的泰雅鈍頭蛇獵食習性 點閱次數: 2346
想到「左右不對稱的生物」,您能想到怎樣的案例?提示一下:眼睛在一邊的比目魚就是不對稱的,大螯在一邊的招潮蟹也是不對稱的。但是蝸牛和海螺也是不對稱的,您知道嗎?因為牠們在生長的時候發生了左右生長速度的差異,所以也變成不對稱的生物。現在我們要講一個更特別的案例:專吃蝸牛的蛇,牠們的左右牙齒構造也變成不對稱的了!泰雅鈍頭蛇是臺師大生命科學系林思民教授在2015年發現的新種;由於這是國人首度自行發現的新種蛇類,距離上一次臺灣發現新種蛇類又事隔84年之久,所以曾經轟動一時。如今研究人員再次證明:這群蛇類不但有著不對稱的牙齒,連覓食行為都變得不對稱了!more
圖
 2023-01-09 | 老鼠入侵島嶼的後果?可能增加感染傳染病的風險 點閱次數: 1647
過去研究發現,老鼠從大陸被引入小島之後,體型會變大,密度會增加,且會在各種環境出現,而這樣的改變可能會讓病媒傳染病的風險增加,但過去未曾有過相關研究。蘭嶼是恙蟲病非常盛行的小島,恙蟲病由恙蟲傳播,誤診可能造成死亡,恙蟲的宿主主要是老鼠。家鼠這種老鼠經常出現在臺灣本島住家附近,相較於臺灣本島的家鼠,蘭嶼上面家鼠的體型明顯較大,密度較高,除了住家之外,也會在蘭嶼的森林裡出現,家鼠入侵到蘭嶼之後,使得當地各種環境都有機會感染恙蟲病,家鼠體型變大和密度增加也可能增加蘭嶼的恙蟲數量,進而提高民眾感染風險。more
圖
 2022-12-28 | 以法為教:福建中部「開法場」的儀式結構與內容意涵研究 點閱次數: 1940
本研究利用多年來在福建中部尤溪、大田與永安三縣等地區道法壇靖中,所見到的清初以來豐富的抄本資料,以及2017年底兩次開法場傳度儀式的調查紀錄為論述核心。首先討論其儀式結構、道法內容與表現形式是如何建構的?再者,進一步挑選其中代表性的《設城隍》與《設南省》兩個科儀,深入分析其儀式程序、意義內涵、特定用語與文檢內容,所具顯的、轉化了哪些宋元以來道教內部與朝廷官方的體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開法場傳度的《設城隍》科儀,主要內容即召請當地歷史上所有的城隍們及相關的官將吏兵,具顯帝制朝廷官僚體制、道教道法與民間信仰複合的多重特質。其不僅反映閩中地區法教保存了宋代天心正法的傳承規矩,從相關抄本與文檢中一再出現的縣城隍所轄屬「四鄉八里」神司主者,其所反映的宋代以來地方的行政區分;「諸路城隍」、「八路城隍」、「福建道都城隍」與「福州中書省城隍」用詞,也明確具現了元朝時福建的行政建置。另《設南省》科儀,乃闡演傳度意涵中完成任命文書簽押生效的法定核心程序,其模擬運用了古來朝廷尚書都省官僚組織與體制格局,體現出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之後改革的行政機制運作情形。又,此區法教開法場傳度所頒給的這些職憑誥據名稱,如「文憑」、「照身」、「護誥」、「官憑」、「職帖」與「南曹官誥」等,應是借用道教正一經籙的相關名稱,但其共同來源應是轉用自古代朝廷體制下相關授官任命的官方文書。more
圖
 2022-12-20 | 「退避三舍」考 點閱次數: 1587
「退避三舍」是源自於春秋時代晉文公的一個著名典故,此典故其實蘊含了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軍事文化,即在戰場上需對敵人展現某種程度的寬容,而此種習俗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先秦貴族階級強調「君子之爭」的優雅情操。但這個看似純粹中國式的歷史典故,卻在中亞有著極為相似的軍事文化。中亞古代的游牧民族瑪撒該塔伊人(Massgetaes)在與波斯人作戰的過程中,也曾對居魯士二世(CyrusⅡ)提出類似的要求,此點相當令人玩味。從這種古老的軍事文化分別在中國北方與中亞流行一事來看,「退避三舍」這類軍事習俗可能是一種流傳於古代內陸歐亞東部的古老文化。因此早自先秦時期開始,中國北方與內陸歐亞之間即存在著密切的族群與文化互動,而中國北方地區很可能也是所謂「內亞性」(Inner-Asia-ness)起源的一個重要區域。more
圖
 2022-12-13 | 春秋宋文公特殊喪葬現象是否被栽贓了? 點閱次數: 1538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考古材料來重新檢視春秋時代的宋文公葬禮。經與考古材料比對,研究者認為宋文公的墓葬真正逾越王禮的大概只有「益車馬」及「重器備」二項可談。惟《左傳》對這二項並無明確的記載,或因此墓已遭盜擾,故《左傳》只能用「益、重」來強調宋文公墓葬的奢華。至於「積炭墓」、「槨有四阿」、「棺有翰繪」,這三項經師或將之視為王禮,但以考古學的視野來看,皆不符合實情。至於殉人制度,春秋時代也並非完全沒有,只是數量上少了許多,宋文公的葬禮遭受批判,除了人殉不合人道之外,可能也與人殉數量不少有關。more
圖
 2022-12-02 | 詞彙、句構與語料庫:語言中的社群網絡 點閱次數: 1601
本研究透過網絡分析方法,探究語言中詞彙與句構之間互動關係,透過網絡系統性的解構,探討語言網絡與語意理解的相連性。本文以中文空間詞結構為例,擷取中文語料庫中所有「空間詞構式」與其相關連之「處所詞」,作為語法網絡之節點。透過量化語料庫方法,計算節點之間的連結強度,包括:構式與處所詞之連結、構式與構式間連結、及處所詞間連結。研究主要回答三個問題:(一)不同空間概念之典型意義為何?(二)每一個空間概念中,經常共同使用的處所詞有無語意共通性?(三)整個空間網絡裡,有無系統性之語意場產生?利用網絡分析量化方法,透過三個網絡層次的量化指標數值,尋求研究問題之實證。more
圖
 2022-11-25 | 不同母語背景的人閱讀漢字詞時利用形、音線索的傾向 點閱次數: 1493
人們在閱讀時都需要經過字詞辨識的歷程。在此歷程中,人們必須辨識字詞的形、音與義。根據過往的研究顯示,語言的語音透明度會影響人們辨識字詞的傾向。語音透明度高的文字,字詞的形與音之間有明顯且規律的對應關係(如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說這類語言的語者在閱讀時需要將形─音連結,才有利於提取語意。而母語是語音透明度低的語者,因其語言中字詞的形與音之間並無明顯且規律的對應關係(如中文),在閱讀時形與義之間的連結往往更為直接。那麼不同母語背景的人閱讀漢字詞時會因為母語的特性而有不同的傾向嗎?是否歐美學生會特別重視漢字詞的語音線索,而日本學生因為具有漢字的優勢,會特別重視漢字詞的字形線索呢?more
圖
 2022-11-18 | 台灣閩南語分類詞之檢驗 點閱次數: 1759
近年來台灣閩南語(以下簡稱台語)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與量詞相關的研究不少,然而專門針對台語分類詞的研究仍稀少,其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分類詞的定義不清,使得各家看法不一,甚或略而不談,連帶影響分類詞的教學。本研究以Her&Hsieh(2010)和Her(2012)對於漢語分類詞與量詞所提出語意和語法測試作為基礎,界定台語分類詞範疇,並重新檢驗歷年文獻所提出的台語分類詞或量詞語料,建立83個分類詞清單,其中65個為分類詞,18個為分類詞與量詞兼具,此清單可以與台灣華語的分類詞清單做比較(如:Her& Lai (2012)),作為台語分類詞研究與教學之參考。more
圖
 2022-11-11 | 你的「怎麼」不是我的「怎麼」 點閱次數: 1444
透過比較台語及華語當中對應英文「how」與「why」的用法,本研究試圖找出台語當中「你是咧笑按怎?」這個帶說話者負面態度的句型背後的構成及原因。透過語料的操作,比對正面及反面證據,本研究指出「是」及「咧」在這類句型中都是非典用法,這裡的「是」並非「繫詞」或常見的幾個「焦點」功能,而「咧」也不是「進行態/持續態」的體貌詞,而說話者的負面態度來源就來自於這兩個詞項的貢獻。至於對應華語「怎麼」的「按怎」,之所以只在台語的動詞之後出現,而「怎麼」卻從不見於華語句中的動詞之後,則涉及「按怎」的功能與歷時演變。more
圖
 2022-10-31 | 腦科學研究告訴你,運動對ADHD孩童的助益 點閱次數: 1897
認知功能一直是影響孩童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的孩童卻因缺乏持續性的注意力與抑制功能,所以患者常常有學習困難與社會適應的問題。目前研究顯示出急性運動可以改善認知功能,但急性運動助益效果之保留時間仍待釐清,且過去較少使用客觀指標(如ERP、HRV等)觀察心生理機制。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中等強度急性運動後ADHD孩童抑制功能保留效果之探討。研究方法為以組內平衡設計針對24位8-12歲經醫師診斷之ADHD孩童,分別進行運動情境與控制情境,並觀察兩種情境後1小時內的抑制功能、心跳變異率(Herat rate variability, HRV)與事件關連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指標上的變化。本研究結果說明了急性運動對ADHD孩童在抑制功能上的保留效果可以維持至60分鐘,並且反映在抑制作業的成績表現與ERP的指標上,除此之外,急性運動提升認知助益的維持效果與急性運動引起的HF-HRV改變有關。more
圖
 2022-10-24 | 大腦如何降低聽覺的預期誤差 點閱次數: 1399
當代的知覺預期編碼假說主張,大腦是一個主動產生預期的系統,能夠透過不斷嘗試匹配內在預期和外在訊息,計算透過精準度加權的預期誤差,藉以修正內在預期,降低預期誤差,進而形成對外在訊息的知覺。過去文獻已經顯示預期誤差的計算歷程會受到精準度的加權,那麼,預期誤差的降低歷程是否也會受到精準度加權的影響呢?本研究結合行為實驗與腦磁波技術發現,在聽覺系統降低預期誤差的歷程當中,那些因為情境規律性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精準度加權的預期誤差,其降低的效率也有所差異。在高規律性的情境中,當違反預期的訊息重複出現,這些預期誤差訊號能夠有效地被降低;在低規律性的情境中,當違反預期的訊息重複出現,這些預期誤差則無法有效地被降低。透過探索人類聽覺系統當中預期誤差的精準度加權機制,我們能夠更加瞭解預期機制的認知神經基礎,進而將其應用於改善因為預期機制失常而產生的聽覺功能障礙。more
圖
 2022-10-17 | 原來運動選手的大腦不一樣! 點閱次數: 2212
競技運動選手的精湛表現與大腦運作機制息息相關,而利用大腦神經測量工具,探究人類身體最大潛能的研究領域,被稱為「競技運動認知神經科學(sport cognitive neuroscience)」。競技運動認知神經科學是以心生理學為基礎,結合運動心理學理論,並應用神經科學技術,而演變成為獨特的研究領域,其研究主軸關注於運動選手的大腦處理機制與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主要的測量工具為「腦電波」(EEG)和「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本研究從競技運動認知神經科學的歷史脈絡出發,以國內學者之研究為主軸,結合國際相關研究進行探討,盼能藉由評論性的建議,提供國內學者作為未來研究設計的參考依據。more
圖
 2022-10-10 | 啊哈!原來如此!頓悟產生的大腦運作機制 點閱次數: 1968
啊哈(AHA!)經驗是人類在頓悟問題解決過程,突然發現可能解答時的反應。重新建構問題初始表徵係解決頓悟問題的關鍵。然而,個體在頓悟問題解決的歷程中並非皆需轉換問題表徵才能解題,惟有必經表徵轉換歷程的題目方可視為純頓悟問題,其餘為假頓悟問題。本研究引用中文一字多音的特性,設計分別對應純與假頓悟問題的中文遠距聯想試題。比較成人解答純與假頓悟問題的大腦活動,分析個體在這兩種頓悟問題解決的大腦活化之共同性與獨特性。結果發現,這兩種頓悟問題解決具有共同活化區域,並各自有其獨自運作的區域。其中,涉及表徵轉換的純頓悟問題解決與背側楔前葉運作有關,僅需語義搜尋與概念整合的假頓悟問題解決則在顳中回顯著活化。本研究發現,反映頓悟問題解決具有一般與特定的認知神經因子,並顯示純與假頓悟問題解決之異同。本研究開創對於頓悟問題解決在腦神經活動的豐富瞭解,更增進表徵轉換產生頓悟之歷程的認識。more
圖
 2022-10-07 | 小鼠增補複方漢藥可以有效提昇運動肌耐力 點閱次數: 1745
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約有10~20%的老年人患有肌少症或是肌無力症,這會造成日後有衰弱、跌倒或骨折等失能情形發生,嚴重甚至導致死亡。本研究認為科學中藥可以有助於增強骨骼肌的收縮力以及耐力,並能緩解高齡長輩肌少症或是肌無力症的問題。研究團隊選擇由人蔘、丹蔘、搭配五味子、麥門冬研製而成的科學中藥B307,檢視中草藥配方B307對耗竭游泳運動處理小鼠肌肉耐力的影響。實驗結果發現,中草藥配方B307可以透過抑制疲勞、緩解肌肉的氧化壓力和發炎,來強化耗竭游泳運動處理小鼠的肌肉耐力,並且緩解耗竭運動引起的肌肉損傷。有趣的是,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中藥B307不但可以提昇肌肉的營養與血氧供應,並且可以透過提昇神經與肌肉細胞內的鈣離子流,增肌肉的收縮力與耐力;此外,中草藥配方B307對心肌也可以透過提昇心肌細胞內的鈣離子流,增加心肌的收縮力與耐力。綜上,本研究結果顯示複方漢藥應該有助緩解高齡長輩肌肉無力症的問題。more
圖
 2022-09-26 | 菁英的高球選手推桿前到底做了些什麼?用大腦研究來告訴你! 點閱次數: 1490
瞭解優秀技能運動員的認知-動作歷程,不僅能夠提供相關訊息用以提升動作表現,還能夠促進動作學習的效率。本研究採用神經科學儀器來了解菁英選手執行動作表現時的動態心理動作特徵,透過比較菁英和業餘高爾夫選手在推桿時的表現,來探究菁英選手在執行優秀技能表現時的認知-動作歷程。本研究招募20位菁英高爾夫選手和18位業餘高爾夫選手進行60次推桿作業,並同時記錄腦電波資料。將兩組別的腦電波資料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菁英選手在推桿前,會投入較高的注意力資源到動作計畫和視覺空間注意力的訊息處理,並且降低認知-動作的訊息處理干擾。這些研究發現不僅強調運動員執行動作時,大腦歷程變化的重要性,也提供有關運動選手優秀表現在認知-動作訊息處理歷程特殊性的科學證據。more
圖
 2022-09-21 | 運動中心有效率嗎? 以地方政府觀點探討國民運動中心的績效評估 點閱次數: 2062
本研究從地方政府的角度探討國民運動中心(sports and leisure center, SLC)營運後轉移模式(operate-transfer, OT)的績效管理問題。本研究使用競爭優勢和混合方法的進化理論,包括修正式德爾菲法,為SLC的OT專案,建立以效率為基礎的績效模型(efficiency-based performance model, EPM)。應用共同生產要素理論(total-factor framework)將效率分解出的產出盈餘目標比率(output surplus target ratio, OSTR),為地方政府提供了在合約期中,進一步具體的改善建議與管理SLC。本研究也發展由長期效率和短期獲利能力製定的四象限矩陣,以確立標竿和改善方向。more
共 309 筆, 頁數: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