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2023.1205
感到焦慮與情緒低落嗎?嘗試專注正念與放鬆練習吧!
頂尖運動員必須不斷地承受高度壓力,因此經常會感到焦慮、緊張與不安,而這些負面心理狀態亦會對運動表現造成負面影響,故運動員的心理健康一直受到重視。而找尋有效提升心理健康與運動表現的心理策略,成為競技運動心理學領域重要的議題之一。為探究不同心理策略對運動員心理健康之效益,以及其中大腦的潛在歷程,研究團隊招募35位田徑運動員進行隨機交叉實驗設計,比較單次30分鐘的正念引導練習與被動式自我引導肌肉放鬆練習,對運動員焦慮與正負向情緒之立即性效益,並以神經電生理的觀點,解析不同形式之心理策略期間的神經處理機制。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漫無目的的休息,運動員在正念引導或是自我引導放鬆過程中其前額葉均招募更多的認知資源,並在練習後顯著減少運動員的負面心理狀態。本研究為運動員在採取心理策略時提供選擇依據,使其在訓練與比賽時得以更有效地為心理健康與個人表現採取行動。
2023.1128
兒童與青少年情緒陶冶團體的諮商效能是如何發生的?
研究團隊長期開發更符合本土文化需求之華人情緒調節理論(即情緒陶冶;Emotional Cultivation),並據此開發具有循證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兒童與青少年情緒陶冶小團體諮商介入方案。雖然過去研究已為情緒陶冶團體諮商的有效性提供了實證支持,然而對其團體有效是如何發生之機制卻所知甚少。本研究之目的擬揭露「情緒陶冶團體諮商為何能有效」的關鍵要素與歷程。本研究共邀得33個團體,196名兒童及青少年參與為期8次的情緒陶冶小團體。研究蒐集4波縱貫性團體諮商資料,以隨機截距交叉延宕分析模型(The Random Intercepts Cross-Lagged Panel Model, RI-CLPM),探究正向情緒(感恩、基本心理需求滿足、正向感受)、正向關係(良好師生關係、社會支持)和情緒陶冶(即團體目標)三者間,如何透過交互循環歷程,達成情緒陶冶小團體諮商目標。除正向感受外,研究結果支持參與者之正向情緒(感恩、基本心理需求滿足)、正向關係(良好師生關係、社會支持)和情緒陶冶三者間,具有一個正向螺旋式交互循環關係,也就是團體成員之正向情緒和正向關係對其團體諮商目標達成(即情緒陶冶知能變好)具有促進效應;情緒陶冶的提升也會增進團體成員在未來的正向情緒和正向關係的發展。最後研究據此發現,提出對團體諮商意涵、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2023.1124
3D VR園藝治療紓解長者憂鬱與孤寂
長者健康對國家發展、社會結構及家庭經濟與生活品質的影響甚巨,因應養護機構之長者受限於天氣、溫度及場域等因素,無法持續從事各項健康促進活動,本研究應用任務科技配適模型(Task-Technology Fit, TTF)設計一套3D VR園藝治療教學活動課程,結果發現可顯著改善長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憂鬱與孤寂感。本研究為國內首創之3D VR沉浸式園藝治療課程,有別於傳統實作之園藝療法,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的健康狀態及各項指標於介入後均有正向顯著效果,且追蹤測驗之部分也有正向之維持呈現。因此可將本研究所發展的課程與設備加以推廣,讓機構長者可以在虛擬實境中享受園藝活動的操作樂趣增加其生理活動與心理紓壓,成為一適合長者且具教育意義的數位健康促進工具。
2023.1117
高爾夫球選手推桿前的注意力動態過程
過去針對精熟動作提出的網狀控制理論(Meshed Control Theory),該理論指出優異的動作是在認知控制和自動控制(自動化)的協作中完成,但是先前的研究方法限制了它們提供更深入有關優異表現中大腦神經運動的過程,為了測試自動化和認知控制過程對運動技能表現的影響,本研究招募了12位精熟的高爾夫球選手進行三種不同注意力焦點(無焦點指令、外部注意力焦點、內部注意力焦點)的推桿任務,各40次,共120次推桿,同時記錄動作過程的腦電圖(EEG)。結果發現,相比於內部焦點或是外部焦點,無焦點指令有較佳的推桿成功率和準確性,而EEG結果顯示,熟練的高爾夫球手在無焦點指令時,最初的注意力過程與外部注意力相似,然而在推桿動作前卻轉向與內部注意力相似,這表明選手在準備推桿時從自動化的過程轉向認知控制的過程,這些發現為網狀控制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支持,並表明了神經運動過程的動態特性,且了解卓越表現底下的大腦神經機制,有助於運動員獲得卓越的運動表現。
2023.1114
臺北社區女性高齡者的跌倒風險高低與身體適能相關情形
本研究針對居住於社區的女性高齡者,分析跌倒者和非跌倒者(有或無跌倒風險)的體適能與跌倒風險因素之間的關係。研究方法採用次級資料分析,調查研究參與者於基準時期測得之體重、身高、自陳式慢性疾病與跌倒風險問卷(FRQ)、銀髮族體適能測試、單眼開足立、握力等數據。符合條件篩選之研究參與者(n=264)分為跌倒者和非跌倒者,並依據跌倒風險(FRQ≥4和<4)進行分類。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年齡、體重指數(BMI)和多發病率等因素後發現,相較於無跌倒風險者,有跌倒風險的女性高齡者在2分鐘原地抬膝、8英尺起身繞行與30秒坐姿起立的表現較差,且此研究結果並未受到是否有跌倒過的經驗影響;而研究指出具有跌倒風險的非跌倒者其握力表現相對較差。本研究結論為銀髮族體適能測試和跌倒風險兩者間具有中低程度顯著相關,特別是在步態、平衡與下肢肌力無力之方面。未來仍需積極針對社區女性高齡者篩查,加以證實跌倒風險與體適能關係。
2023.1108
地科系跨國研究發現 太陽活動影響淡季超級颱風生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跨國團隊研究發現,在太陽黑子活躍、全球暖化、海氣交互作用等3重增強作用下,即使冬季也可能形成超級颱風,因此今、明年不可掉以輕心。
2023.1103
化學系研發鈀催化反應新技術 研究團隊五度榮登期刊封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姚清發教授率研究團隊,以「有機合成鈀催化交叉反應」論文,榮登美國化學學會9月底發行的《有機化學通訊》(Organic Letters)國際期刊封面。這項研究屬於連接碳原子的策略,不但大幅縮短化學反應的時間,還可在室溫條件下完成,提升研究效率,有助科學家研發抗癌藥物和多用途的化學產品。
2023.1101
在職教師的行動科技融入教學概念:學生中心的學習導向
行動學習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被廣泛應用於教育,但教師對行動科技融入教學的概念較少被探究。本研究採訪25名臺灣國小教師,以現象學方法探討其行動學習的概念,並將行動學習劃分為7個不同層次的類別(7-T),包括「工具」、「旅行」、「及時性/導師」、「玩具」、「紀錄跟蹤」、「團隊合作」及「學生」。這7個類別分別是由「教師為中心」到「師生互動」再到「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此研究結果亦可提供教育工作者及教師對於科技融入學生學習的深度理解,作為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之參考。
2023.1031
應用工程設計流程以強化職前科技教師的工程設計思考能力
STEM教育的實施常會忽略科技與工程,導致科技與工程人才培育的問題仍舊無法解決(Strimel & Grubbs, 2016)。針對此一問題,Song et al.(2016)以及Brophy et al.(2008)等人皆認為若能規劃以工程設計為主軸的科技學習活動,應能有效協助落實STEM教育,讓學生能夠真正跨領域的統整學習。就科技教師的工程設計知識結構的相關研究而言,工程專家與生手之間的差異,會與科技教師在工程設計歷程中所關切的點有所不同,而職前科技教師的知識結構與其在工程設計歷程中所關切的重點,則是現階段相關研究較為缺乏,且有待探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研究著重在探究職前中學科技教師的工程設計知識結構,以瞭解其對於工程設計思考的理解,藉此提出職前中學科技教師的工程設計知識結構的現況與問題。依據本研究的資料分析結果,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融入工程設計思考流程的職前教師在界定問題、產生構想、建模和可行性分析等四個方面的工程設計思考表現較佳;(2)職前教師在進行STEM專題製作活動時,應優先加強有關建模和重新設計的步驟學習,以加強複雜與精密的思考能力。
2023.1026
應用虛擬實境發現新的教材設計原則
多媒體學習中的冗餘效應教材設計原則,是否適用於教室情境中教師簡報教學的情境?如何能在符合教室情境的特徵下,嚴謹操弄實驗變項和控制干擾變項解答上述問題?以下研究將告訴您答案,並帶領您瞭解如何應用創新科技解決社會科學的難題,並進而發現新的教材設計原則。
2023.1025
撥雲見日—身心障礙資賦優異學生的教學與輔導
研究者以一所國小為研究場域,在徵得該國小一名自閉症兼一般智能資賦優異學生家長同意後,邀請其導師、身障教育教師及資優教育教師共同透過計畫、行動、觀察、省思、修改、再行動的動態歷程,檢視並調整該生原有之教學輔導運作機制及內涵,且探討調整之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合作之身心障礙資賦優異學生教學輔導運作有助於提升學生整體表現,其具體成果在教師合作方面有:一、建立以個管教師擔任教師合作協調者之機制;二、採用靈活有彈性的教師合作方式;三、主動協調各類教師進行師生配對。在身障資優學生所需之支持與成效方面,則有:一、擬定以優勢發展為核心的教學輔導內涵與執行策略,使身障資優學生整體表現提升;二、建構普通班的支持性環境,成為身障資優學生展現優勢的舞臺。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從實務現場及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2023.1019
探討不同模擬遊戲設計中學生的學習投入模式
本研究旨在比較學生在多團隊參與式模擬遊戲(Multi-team Participatory Simulated Game, MPSG)和單團隊參與式模擬遊戲(Single-team Participatory Simulated Game, SPSG)中的學習投入模式和科學學習成果。本研究設計了兩個版本的海洋漁業管理遊戲,參與者為105名臺灣國一學生。研究工具包括科學遊戲投入問卷,海洋生態系統與可持續性的測試,還有學生的訪談和課室錄影。研究團隊採用偏最小平方法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學生的投入模式,並運用共變數分析對學習投入分量表和學習成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MPSG組的學生比SPSG組的學生具有更高度的行為投入和更好的學習成績。此外,在分析學習投入度各分量表之間的相互關係時發現,在MPSG中社會投入預測了行為投入;而在SPSG中,學生的情感投入則發揮重要作用;而兩組的行為投入皆預測了認知投入。課室錄影資料也顯示,在MPSG組中可以觀察到更多組員之間的互動,此項質性分析也支持前述量化資料的結果。這顯示MPSG中的多組參與式動態建模可能可以改變學習者的社會互動質量。在本研究最後也探討了參與式模擬的示能性(Affordance)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2023.1013
教師的合作與對話是發展教師科技融入教學專業的重要途徑
當在發展教師的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知能(TPACK),「從設計中學習(Learning by Design)」是常被用來引導教師與其他專業老師一同學習的方法。儘管合作對話能有效調節教師於設計過程中的學習,但學界仍尚未有教師設計對話中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知能的文獻探討。本研究透過系統文獻搜尋,找出11篇探討教師合作對話之TPACK研究,進而檢視研究者如何建構與分析教師對話以及整合其研究成果的方式。分析結果顯示,研究者主要利用四種策略來建構與刺激教師合作中的對話,大部分的研究多採編碼與計數的分析方法來展示教師合作對話中TPACK子知識之呈現,以及知識建構過程或對話進行的動能。這些研究多提供設計過程效能之初步證據,很少是根據教師於課室教學或設計成果過程所改變的經驗性TPACK進行的分析探討。本研究進而提出一個強調教師個人或是團體TPACK的雙向交流概念架構,此架構希望能讓研究者重新注意到教師TPACK發展應透過個人、團體與實踐相互涵養,才能事半功倍、相輔相成。
2023.0929
解鎖大腦力量:阻力健身運動的奇幻效應
美國運動醫學會所提倡之「運動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口號漸為人所知,事實上,健身運動帶來的健康效益不只在生理和心理疾病,亦有助於認知功能等大腦健康。美國身體活動指引方針2018年最新發布的科學報告表明任何年齡族群、任何認知功能狀態,均能透過規律參與身體活動獲得認知功能效益,並進一步指出單次參與健身運動(Acute Exercise,亦稱急性健身運動)就有效果。「單次見效」固然吸引人,但具體應該如何進行?研究團隊即聚焦阻力健身運動,針對當中的健身運動強度和執行功能(高階認知功能)面向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期能提供實務操作之參考。
2023.0926
不同類型的健康宣稱訊息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評價
當消費者面對統計訊息與敘事訊息時,何者會對消費者產生較大的說服效果呢?雖然訊息類型獲得國內外學者相當多的討論,但是學者對哪一個訊息類型較有說服力的看法仍是莫衷一是。此外極少研究將訊息類型延伸至食品包裝上健康宣稱的探討,在消費者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的現今社會,何種類型的健康宣稱能夠讓消費者產生正面評價,並進一步影響其購買意願?本研究因此想探究此一重要且有趣的議題,並以仔細推敲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為架構,透過實驗設計來探討當消費者面對不同類型的健康宣稱訊息時,其產品評估行為背後的機制。
本研究發現統計訊息健康宣稱的說服效果會明顯高於敘事訊息健康宣稱。這是因為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對健康相關訊息會較關心,並且花較多時間處理,因此提供較多資訊的統計訊息健康宣稱會獲得消費者的青睞。本研究更進一步調查消費者的健康知識與認知需求程度,並發現這兩個變數會調節不同健康宣稱對產品評估的影響。最後也將本研究的成果供給後續研究與實務界參考。
2023.0922
運算思維發展特徵及其與技術技能的關係研究
運算思維活動並不是孤立存在,它往往與學科問題聯結出現,在以往的研究中,較為偏向研究運算思維與認知的關聯性,對於運算思維與動作技能的關聯研究分析甚少,從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而言,運算思維與動作技能之間必然存在關聯,但是其中的規律為何仍未被學界揭示。對於工程技術教育而言,動作技能極為重要,因此,有必要了解運算思維與動作技能的關係為何,進而在工程技術教育課程中,運用教學策略以提升工科學生運算思維能力。本研究對科技大學和一般大學被試者的運算思維和動作技能各項指標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科技大學學生之運算思維的指標與動作技能的指標在高階水準的能力上有更多和更強的相關性,對於一般大學的學生而言,在運算思維與動作技能的中階水準的指標上也是有更多和更強的相關性,此結果顯示,運算思維與動作技能存在一定關聯性,未來在教學及課程設計上應該適切地考量二者的相互作用關係,如此才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研究發現,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提升工科學生運算思維的能力,還可以促進相應的動作技能的提升,但是學生的先前學科背景對他們的學習成效有一定影響,對於科技大學的學生而言,在運算思維的提升及其對動作技能的促進作用方面相對於一般大學具有更好的效果,尤其表現在高階能力的提升上。
2023.0919
家庭背景對高中選組的影響:我們可能低估了家庭的影響?
過去有關STEM培養過程之研究多聚焦於性別及種族的差異,缺乏對階級再製論述作系統性的討論,這篇文章的核心任務就是將家庭的影響重新拉回系所選擇/STEM教育過程,檢視家庭作為階級身分來源如何透過影響高中生選組行為,進而造成後續職涯選擇差異。過去研究針對家庭階級背景對高二選擇自然組或社會組的影響效果,呈現不一致的研究發現,甚至認為家庭的影響有限。在此篇研究中,研究團隊在方法上嘗試從傳統討論教育轉銜(School Transitions)的選擇性方法論爭議延伸至高中生選組的議題,比較以Mare(1980)提出的教育連續性模型(Schooling Continuation Models)及Heckman(Cameron & Heckman 1998)的選擇性模型,重新檢視家庭背景的影響效力。從教育轉銜的研究結果來看,Mare的模型為過去討論各階段教育轉銜主要採取的條件式邏輯迴歸方法,發現家庭背景的影響會隨著教育階段而下降,但Heckman則認為此方法會低估家庭背景的影響效果,應將選擇偏誤納入考量。本研究轉換此分析架構至選組的實證議題,發現採用Heckman模型之家庭背景對選組的影響效果比傳統的Mare模型更顯著,也就是說,過去研究認為家庭階級背景對選組影響效果小,極可能是因為忽略選擇性偏誤所致。除了方法論上的進展之外,本研究也將臺灣教育制度的特殊性放置在與他國比較的位置,發現臺灣的學校篩選性相對低、系所篩選性高,理應可見家庭背景對系所選擇的影響大,極可能就是未處理選擇性效果造成的影響。
2023.0915
從臺灣看世界:不同國家與性別的科學學習動機
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中,了解青少年的科學動機信念有助於了解學生的學習,還與未來專業發展與職涯選擇有關。本研究利用國際大規模評估(ILSM),比較臺灣、美國與澳大利亞三國的青少年科學動機信念是否不同。研究使用2019年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的資料進行分析,為進行跨群體的比較,需要先評估科學動機信念比較不同群體間的準確性,此即測量恆等性(Measurement Invariance, MI)。使用多組群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恆等性足夠後,才可進一步比較群體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在比較跨國青少年的科學動機信念時,TIMSS的恆等性達到尺度恆等性(Metric Invariance)成立,因此不適合進行群體比較;相對的,男、女學生的科學動機信念的測量時具備值恆等性(Scalar Invariance)成立,因此可以進一步比較不同性別間科學動機信念的差異。結果指出,三個國家女學生的科學動機信念明顯低於男學生,呈現相當一致的結果,但在實用價值動機上,美國男女學生間並無顯著差異。本研究強調,在比較群體心理特質前評估測量恆等性的重要,本研究結果能夠協助釐清對於當前使用TIMSS的數據比較跨國學生的科學動機信念的可靠性是否有效的疑慮,結果亦顯示TIMSS用於比較各國不同性別學生在科學學習動機上的差異是可信的。
2023.0912
利用虛擬實境(VR)來激發創意表現
本研究以八年級學生為對象,透過不相等組準實驗設計,探討虛擬實境(VR)應用對創意成分與設計創意表現的影響,以及以認知負荷為中介變項,虛擬實境應用對創意成分與設計創意表現的預測力。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1)VR應用對專業認知及創意動機有中度以上的效果。但是VR應用對創意思考能力沒有影響。(2)VR應用對設計創意表現的奇特性及有用性,具有中度以上的效果,尤其有用性的效果最大。(3)VR應用對外在負荷及增生負荷有中度以上效果量的影響。但是對內在負荷並沒有影響。(4)VR應用與認知負荷對創意成分與創意表現,都有預測力,對創意表現的預測力接近可接受水準。
2023.0905
化學新篇章—分子內硫醇氫鍵轉移
本研究在3-硫醇黃酮衍生物分子系統中,首次以理論計算與實驗觀察證明:室溫下溶液態中硫醇分子可發生激發態氫鍵轉移,顛覆過往對於含硫系統分子內氫鍵與激發態質子轉移之化學觀念。這些結果證實含硫氫鍵的普遍性,也對氫鍵的化學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
2023.0901
利用幽靈暗能量探索「哈伯張力」問題
近來天文觀測所得到的暗能量狀態方程數值大都低於-1,這趨勢意味著暗能量的本質可能和宇宙常數的性質大不相同。有鑑於此,幽靈暗能量的引入似乎不可避免。利用幽靈暗能量的現象學模型,並採用來自太初聲波振盪和超新星的觀測結果,研究團隊分析了宇宙膨脹的演化,結果顯示,該模型與當前的觀測結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代表如果主導宇宙加速膨脹現象的是幽靈暗能量,而非宇宙常數,則從早期宇宙所導出的哈伯值常數值不同於近期宇宙所觀測到的結果,即所謂的「哈伯張力」困境,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
2023.0829
應用奈米纖維混摻石墨烯於高靈敏度濕度檢測
本研究為應用奈米纖維(Nanofibers)混摻自熱(Self-heating)石墨烯(Graphene, G)之結構,以進行檢測材料元件之特性與測試,達成該結構元件於濕度之高靈敏度偵測目標,該檢測主要是透過自熱導電共軛奈米複合纖維之電性變化的機制,以能獲得環境待測的濕度濃度值。本研究是利用電紡絲(Electrospinning)製作奈米纖維結構(Nanofiber Structures),並採以不同濃度的混摻石墨烯片材於奈米複合纖維的結構成型,完成該材料結構特性之探討及結構元件在調控溫度之濕度偵測(Humidity Detection)。
2023.0822
太陽能電池的革命性發現
為了追求更乾淨的能源,太陽能電池被期望可以廣泛應用於各個層面;然而,現行的太陽能電池礙於光對電轉換率的低落而限制其發展。為了提高材料對光的吸收率,研究團隊改變光的特性,使用渦旋光。渦旋光的光子具有軌道角動量,額外的軌道角動量被預期可以激發載子於材料中更多的躍遷機制,進而增加材料對光的吸收率,以具備應用於太陽能電池的潛力。本實驗的研究亮點在於使用渦旋光來增進新穎二維材料二硫化鉬對光的吸收率,隨著光軌道角動量的逐步增加,光致載子濃度也隨之上升,因此,太陽能電池中更大的光伏效應亦隨之提高。基於本實驗成果,渦旋光可預期成為一個全新的方式來增進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2023.0815
反鐵磁二維材料之介面磁耦合現象
在此實驗研究中,Co-薄膜沉積在FePS3二維反鐵磁材料上,用於研究其介面磁耦合現象;這對於未來自旋電子元件之應用至關重要。在原子力顯微鏡觀察下,機械剝離的FePS3表面由±1單層高度內的缺陷組成。Co薄膜均勻地覆蓋在FePS3基底上,其表面粗糙度約在±0.5 nm以內。2 nm-Pd/7 nm-Co/FePS3在表面表現出各向同性的磁行為。當溫度從85 K升高到110-120 K時,其矯頑力急劇下降。此結果意指當接近FePS3的尼爾相變溫度110-120 K時,Co和FePS3之間的介面磁耦合也產生劇烈變化。即使在高達200 °C的退火後,Co/FePS3的介面磁耦合現象也很穩定。此外,測量其X-射線磁圓二色性證實了FePS3表面Fe的凈磁矩存在,其方向平行於Co磁化方向。介面的Fe磁矩扮演於「垂直反鐵磁性FePS3」與「平面鐵磁Co薄膜」之間的重要磁耦合作用。
2023.0804
海岸山脈最後一期的岩漿噴發事件
北呂宋島弧最北段的火山島嶼,今日已經成為臺灣東部的海岸山脈,海岸山脈火山的層序中,最年輕的一次噴發,是位於層序頂部的白色熔結凝灰岩。本研究發現這些白色的安山岩質火山岩中,存在著輝長岩的捕獲岩。這兩種岩石的成分差異很大,不會是同一個岩漿形成機制造成的。本研究根據這些火山岩及捕獲岩的定年結果、實地野外觀察及岩相描述、以及火成岩樣本的地球化學特徵,將呂宋島弧發生在4百萬年前的最後一期火山作用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岩漿從高程度部分熔融的源區形成,然後上升並停留在淺處的岩漿庫中,一部分冷卻形成輝長岩的圍岩。第二階段的時候,較低程度部份熔融的岩漿在源區形成,然後進入此岩漿庫中停留,並發生結晶分化。最後一階段,有新的補充岩漿自岩漿源區進入岩漿庫,使得安山岩質岩漿捕獲圍岩中的輝長岩後噴發,至地表被我們所見。
2023.0801
使用空間模式分析探索自然災害的脆弱性和韌性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探索臺灣東北部宜蘭地區自然災害脆弱性和韌性的空間分布狀況,經由空間顯示韌性–脆弱性模型(SERV)來量化自然災害的脆弱性和韌性,主要包括洪水和土石流事件,由於宜蘭獨特的地形和降水特性,這是研究區域中最常見的自然災害。為了提供簡要的結果,本研究應用主成分分析(PCA)來整合相關變量,此外,亦使用空間自相關分析,來探討空間型態和空間差異,並採用地理加權回歸(GWR),來驗證SERV的有效性。經由GWR的結果得知,SERV是有效且無偏誤的,此外,空間自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出山區極其脆弱,缺乏足夠的韌性。相較之下,平原地區的城市地區,則顯示出低脆弱性和高韌性。山區與平原地區的空間差異顯著,地形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山區海拔高、坡陡,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這種情況會導致高脆弱性和低韌性。相反地,平原地區的城市地區,具有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地形,以致於形成一個低脆弱性和高韌性的特色。
2023.0725
臺灣探空及不同海拔高度地面氣象測站觀測之高對流層增溫趨勢
近幾十年來,許多研究藉由模式模擬或分析衛星觀測、重分析資料後,提出熱帶西太平洋對流層上層出現顯著的暖化趨勢。上述間接分析方法常為過去研究使用,然而本研究採用不同的方式,利用臺灣的地面氣象觀測與探空資料,研究臺灣上空對流層內不同高度在全球暖化情況下的溫度長期變化。地面觀測的結果顯示高海拔地區的溫度上升較低海拔處更多,而探空觀測結果指出對流層上層的暖化趨勢更明顯,尤其在400 hPa至250 hPa之間出現增溫幅度最大值。該高空增溫在北半球冬、春季時更加明顯,然而強烈的暖化趨勢並沒有隨高度上升延續至對流層頂附近。此外,臺北盆地地表也明顯變暖,本研究推測可能與人為活動快速發展形成的都市熱島效應有關。由於臺灣位處熱帶西太平洋的邊緣,因此該發生於臺灣上空的高對流層暖化情況,尤其是在12月至3月期間的變化,很可能是肇因於先前其他研究提出過的輻射和非輻射過程所造成。
2023.0718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SPEI指數監測短期且快速發展的乾旱與潮濕事件
短期、快速發展的乾旱和潮濕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它們的突發性為監測帶來新的挑戰。目前尚不清楚監測短期乾濕事件時,應考慮前期多長時間的降水量和潛在蒸散量之間的差異(簡稱P-PET,或是氣候水平衡變化climatic water balance change)。本研究通過累積不同時間長度的P-PET來估算逐日標準化降水蒸散指數(簡稱SPEI),並探討SPEI在捕捉中國大陸次表層土壤濕度變化的表現來解決這個議題。研究圑隊發現土壤濕度對氣候水平衡變化的敏感度因地區而異,因此在不同地區應考慮不同時間長度的已存在P-PET所估算出的SPEI變化,來進行短期、快速發展的乾旱與潮溼事件的監測。就潮濕事件(wet event)而言,研究圑隊發現華南地區的土壤濕度對前期P-PET變化有立即反應的現象,但在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土壤濕度對前期P-PET變化則有延遲反應的現象。就乾旱事件(dry event)而言,對華南地區採用前期0.5個月累計P-PET變化進行SPEI的估算,比傳統的3個月累計P-PET變化進行SPEI的估算,更能有效地監測驟旱;而對長江—淮河流域則是建議採用1.5個月累計P-PET變化進行SPEI的估算,更能有效地監測驟旱。
2023.0714
建立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資料庫
大眾對於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所造成風險的認知多半是來自極端事件。儘管會有對於造成特定極端事件發生成因分析的詳細研究,然而對於全球極端天氣與氣候長期變化的研究,往往都是以測站或網格資料個別計算極端指標,再套用統計模型加以推估,並不考慮資料在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於是研究團隊便發展了一個以事件觀點為主的極端天氣與氣候偵測追蹤方法,在客觀的時空連結條件下,將超越極端狀態發生門檻的影響面積、持續時間以及強度等,建構出事件的全貌與規模。透過大規模檢視過去長期全球觀測資料,更得以建立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歷史資料庫。由於事件偵測保留了發生日期與位置的資訊,可以進一步檢視分析當時的背景環境,了解極端事件發生與發展的成因。而具體的事件發生地點與規模,也更有利於估計個別極端事件實質的災害、損失程度以及風險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