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2025.0324
兼顧醫學研究與動物福祉 生科系林豊益善用斑馬魚胚胎解析化療藥物
傳統動物實驗多以小白鼠、兔子為對象,但容易引發倫理爭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豊益,帶領研究團隊善用斑馬魚胚胎模型,成功解析化療藥物「順鉑(Cisplatin)」的腎毒性機制。此研究不僅為開發抗腎毒性的保護藥物開闢新方向,還因符合國際日益重視的動物福祉標準,彰顯了替代實驗動物的創新價值。
2025.0320
生科系與生多所團隊發現新物種 魚池琴蛙確立為臺灣特有種
在臺灣所有原生兩棲類之中,「豎琴蛙」是分布範圍最狹隘、族群數量最少的蛙類。豎琴蛙過去被認定僅分布於琉球南部的石垣島、西表島,以及臺灣的南投縣。經由臺灣師範大學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及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合作研究,證明臺灣與琉球的豎琴蛙有明顯的差異,為一個獨立物種,並加以命名。這個分類上的異動讓臺灣的特有種蛙類數量再加1種,而獲得新名字的「魚池琴蛙」,也成為全球最瀕危的蛙類之一。
2025.0304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張育愷教授 揭開單次健身運動與大腦認知功能的開創性證據
想要提升大腦認知功能嗎?只要運動一次,就可能立刻見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張育愷特聘教授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人體運動學系Jennifer Etnier特聘教授研究團隊最新刊登於《心理學公報 (Psychological Bulletin)》的研究成果,為大家揭開單次健身運動與大腦認知功能的開創性證據。
2025.0129
群眾募資成功有心法?全營所吳彥濬藉演算法分析評論供創業者解方
互聯網融資(Internet Financing)興起,群眾募資是許多中小企業、個人創業者獲取資金的重要管道,但常見的「全有、全無」的兩極募資結果,是每位創業者心中的痛。臺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教授吳彥濬透過演算法,對募款前、後期評論研究進行情感分析,探討線上評論對募資結果的預測能力。結果顯示,若在募款時能加入前期評論,將顯著提升群眾募資的成功率。
2025.0123
臺師大物理系、中研院天文所攜手國際團隊 開啟黑洞研究新篇章
結合對2017年和2018年觀測資料的多時刻分析,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簡稱EHT)團隊加深了我們對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簡稱M87黑洞或M87*)的理論理解。EHT團隊所使用的全新龐大黑洞影像資料庫,影像數量比之前還多了12萬張以上。研究團隊確認了M87黑洞的旋轉方向是朝著遠離地球的視線方向,並證明吸積盤(環繞黑洞旋轉的氣體)中的湍流可以解釋2017 至2018年觀測到的黑洞影像中,類似甜甜圈的環狀結構最亮部分的偏移。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與天文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對於黑洞環境複雜動力學方面建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2025.0115
臺師大物理系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攜手 突破量子記憶體應用新技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合作的最新研究,成功突破了量子記憶體技術的關鍵瓶頸。研究顯示,在極低溫下,磁場誘發單層二硫化鉬(MoS₂)電晶體中產生的極性有序現象。這一突破將為二維材料與電子科技發展帶來革命性改變。
2025.0101
生科系澳門學生梁頴儀發現新水熊蟲物種「寶石棘影熊蟲」 為澳門微觀生物學研究添重要一筆
來自澳門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班學生梁頴儀,於研究期間發現了新的水熊蟲物種,命名為《Echiniscus gemmatus》,中文名「寶石棘影熊蟲」。這不僅是澳門首次記錄的水熊蟲物種,也為當地的微觀生物學研究開創了新篇章,展現澳門潛藏的生物多樣性價值,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Zootaxa》。
2024.1225
爬梳百篇近10年擴增實境研究 學習學程張欣怡率研究團隊探討AR教育應用成效
數位化時代,教育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擴增實境(AR)技術也成為教育領域高度關注的技術之一。臺灣師範大學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講座教授張欣怡率領研究團隊,與多位數位學習領域專家與教授共同著手將過去十年與AR相關的研究內容,進行一系列的回顧與後設分析,深入探討AR在教育中的應用成效。研究發現,AR技術有助於培養學生實作能力,但如何精心設計AR課程,並有效結合虛擬與真實情境,是當代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2024.1129
機電系吳順德率團隊研發智慧地下物聯網 奪經濟部通訊創新大賽冠軍 助力智慧城市永續發展
在城市智慧化的浪潮中,下水道往往被忽視,卻是影響城市韌性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之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吳順德副教授率領團隊,憑藉其領先的研究與創新精神,11月6日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的2024通訊創新節能優化大賽中脫穎而出,以「智慧地下物聯網」(AIoUT)系統榮獲大賽實作組冠軍殊榮,團隊突破性成果,為城市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數據解決方案。
2024.1127
唱歌不走音也有方法?英語系甯俐馨藉行為研究 揭示語言學習與音調控制的奧祕
唱歌時,是否曾感覺到自己無法掌控音準,甚至被旁邊人的聲音拉走?這與大腦對聲音的控制機制有關。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甯俐馨的一份研究,揭示了人類對聲音干擾的反應模式,並提出切換型、反對型、跟隨型三種不同反應類型,這項研究也為語音學習、語言治療領域,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2024.1121
機電系楊啟榮藉可撓性摩擦起電器 打造能穿在身上的微型發電機
什麼樣的微型發電機能穿戴在身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教授楊啟榮率領研究團隊,在軟性電子和摩擦起電技術的結合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一種自供電的穿戴式感測器。這項研究成果,不僅為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自供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為科技應用帶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2024.1114
臺師大團隊領軍ICILS國際評比研究 臺灣學生運算思維表現全球第一
迎接AI時代來臨,臺灣首度參與「電腦與資訊素養國際評比」(ICILS),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組成的臺灣ICILS國家研究中心,11月12日傍晚在教育部召開記者會,與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同步發布「ICILS 2023」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臺灣學生在運算思維成就上表現卓越,位居世界第一,彰顯臺灣在資訊教育上的深厚實力。
2024.1113
阮氏金銀教授研究亞洲兒童便秘率遠低於全球 臺灣數據卻異常突出
不論是幼童或成人,大腹「便便」都是讓人再熟悉不過的困擾。臺師大營養科學學士暨碩士學位學程阮氏金銀(Ngan Thi Kim Nguyen)助理教授,針對亞洲兒童便秘的普及率與相關影響因素深入研究,發現亞洲兒童的便秘普及率約為12%,顯著低於全球平均的29%,其中,南亞幼童便秘普及率(6.9%)又略低於東亞(14.1%),但令人意外的是,臺灣學齡中兒童的便秘普及率竟高達32.2%,遠超過亞洲其他地區。
2024.1016
如何在不影響工作的狀態下健康久坐?體育與運動科學系陳勇志拋「三招」建議為健康帶來正向影響
在現代社會,久坐幾乎已成為生活常態,特別是在辦公室工作的上班族,也不一定有時間固定運動,但長時間久坐將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不僅容易導致餐後血糖和胰島素調控異常,還暗藏體重增加和肥胖的風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副教授陳勇志透過二項研究,分別證實中斷久坐有助於分泌腸道荷爾蒙來幫助代謝和增加能量消耗,以及如何透過簡單的方式中斷久坐來促進健康。
2024.1003
科技系張玉山探討虛擬實境啟動同理心 為國中生活科技課帶來創意啟發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已成為各行各業中的新興應用技術,也是教育現場的好幫手,能為學生帶來全然不同的感官體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張玉山研究發現,虛擬實境讓學生有情境體驗,也有助於建構空間、立體概念,更能設計出貼近使用者需求的設計圖。
2024.0920
營養學程阮氏金銀解析亞洲幼童便秘 獲國際知名醫學期刊肯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營養學位學程教授阮氏金銀(Ngan Thi Kim Nguyen)博士,研究亞洲兒童便秘,論文《亞洲兒童便秘普及率與各式變項:系統性回顧與系統性分析研究法》(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in As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登上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子刊《eClinical Medicine》。
2024.0918
密碼總被盜用者破解?資工系官振傑藉「新身份認證機制」強化通行碼安全性
無論是登入電腦系統、使用電子郵件,進入各種社群網站,第一步都需要輸入帳號和通行碼(通常稱為「帳號」與「密碼」),倘若身份認證資料外流,就可能被盜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官振傑展開對「抵擋線上密碼猜測攻擊的有效驗證機制」的研究,成功改善通行碼風險問題,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提供了新型身份認證機制,也為資訊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0829
冷融合見曙光 產創學院與江陵集團攜手發表冷融合技術突破性成果
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氣候暖化與極端氣候肆虐,問題日益嚴重,核融合技術被公認是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的終極方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與江陵集團合作,宣布在冷融合技術上取得突破性成果,並登上國際期刊。該技術亦稱低能核反應(LENR),利用水作為燃料,能在低溫下進行核反應,無核污染,可望應用於節能減碳及醫療領域,也為未來更高效的能源解決方案鋪路。
2024.0823
心輔系林旻沛研究發現 低挫折忍受度易導致網路成癮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幾乎人手一機,這不僅改變了他們的學習方式,也潛藏著網路成癮風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林旻沛,針對高中職一年級學生進行兩年追蹤調查,探討台灣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及背後成因。研究發現,當青少年出現負面心理狀態、挫折容忍度較低時,經常透過上網或發洩情緒來「逃避」壓力,逐漸成癮於網路。
2024.0819
衛教系李子奇研究證實 ADHD藥物MPH降低死亡風險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影響人的認知學習、人際相處,是兒童及少年盛行率最高的精神疾患。其主要治療藥物為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 MPH),卻曾有家長將孩子服藥的副作用與自傷、自殺掛鉤,使得臨床治療變得困難重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教授李子奇率全國之先,進一步釐清MPH藥物與死亡率的關係,發現服藥者相較未服藥者有較低的總體死亡率,若診斷ADHD後,愈早使用MPH與長期使用MPH也有著較低的死亡率。
2024.0731
物理系林文欽創新研發鈣鈦礦與金屬結合 助力新太陽能技術
傳統的太陽能電池多半使用「矽」作為原料,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技術成本低、製程短的第三代太陽能電池「鈣鈦礦」,被視為最具潛力替代矽太陽能電池的技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林文欽率領研究團隊緊跟「鈣鈦礦」熱潮,嘗試結合鐵磁金屬與鈣鈦礦,但光讓兩種截然不同的物質「整齊黏好」是個難題,這項研究透過二維材料成功克服表面張力,為半導體原料研究提供新觀點。
2024.0718
地理系洪立三新發現 性別角色分工影響減碳行為
氣候變遷日益嚴峻,全球已有超過130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宣言,臺灣也在2021年跟進宣示,並推出多項戰略計畫,展現淨零碳排的決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洪立三長期關注家庭成員的互動如何影響防災行為。其中一項研究,討論性別意識形態與減碳行為動機的關係,若將人們的生理性別與婚姻狀況考慮進去的時候,兩者之間的關連相當複雜。
2024.0716
搶攻半導體科技 光電所楊承山教授與成大團隊合作成功研發高熵材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楊承山教授與成功大學團隊合作,成功研發高導電且耐磨的高熵材料,未來將可延伸應用到半導體、連接器、通訊等相關科技產業,提升臺灣國際競爭力。
2024.0701
化學系葉怡均研發新酶技術 提升帕金森氏症療效
台灣約有5到10萬名的帕金森氏症患者,目前仍無藥可癒。左旋多巴是治療帕金森氏症的重要藥物,用藥濃度卻不易控制,當濃度一高,容易產生噁心、想吐的副作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葉怡均研究團隊,透過嗜熱細菌鏈黴菌(Streptomyces sclerotialus)的新型熱穩定酶,利用紅色螢光訊號,在短短30分鐘內檢測左旋多巴的存在,有望提升左旋多巴治療的安全性。
2024.0618
資教所李文瑜研究:VR學習需兼顧臨場感與教育效果
近年沈浸式虛擬實境(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簡稱IVR)技術突飛猛進,人們只要戴上虛擬實境眼鏡,彷彿就能置身在另一個奇幻世界。但過去對於虛擬實境能否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研究,卻多僅停留在促進空間能力、增進體驗式學習、提升內在動機和參與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文瑜率領研究團隊,透過IVR以及概念圖作為前導組織(Advanced Organizer),進一步分析對國小學生科學學習的影響。
2024.0612
生科院研究:臺灣的 COVID-19 疫苗接種報告和不良事件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與臺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利用臺灣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和全球疫苗接種數據,從本地到全球的視角調查COVID-19疫苗安全性以及疫苗接種策略對公共衛生的影響。隨著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公共衛生系統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臺灣迅速展開了全面的疫苗接種計畫,並建立了完善的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以確保疫苗接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臺灣的經驗不僅提供了寶貴的疫苗接種數據,還為全球公共衛生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2024.0610
新特提斯洋的誕生——錸-鋨同位素與玄武岩鋯石年代的意義
潘加爾火成岩區(Panjal Traps)的形成與沿著岡瓦納大陸的特提斯洋邊緣的張裂活動有關。從南皮爾潘加爾(Pir Panjal Range)採集的玄武岩經鋯石鈾-鉛定年,顯示其平均206Pb/238U年代為288.2 ± 0.3百萬年。此區域的岩石可分為三個成分不同的組別,其化學性質與東喀什米爾谷地的岩石而不是北皮爾潘加爾相關。岩石中的鍶-釹同位素(87Sr/86Sri = 0.70860-0.71104; εNd(t) = −6.1 to −4.4)顯示其岩漿源可能為受隱沒作用影響的岩石圈大陸地函。而酸性岩則是由大陸地殼部分熔融形成的(87Sr/86Sri = 0.71022-0.71093; εNd(t) = −8.7 to −7.2),其在南皮爾潘加爾區域的發現表明酸性火山活動比之前所認為的要廣泛得多。潘加爾火成岩區不同區域的187Os/188Osi同位素比值在0.1230到0.2832之間。來自北皮爾潘加爾的兩個樣本的比值為0.1230和0.1256,略高於原始上部地函噴發時的數值,而其餘樣本皆顯示富集的值(0.1343-0.2832)。新的數據表明,潘加爾火成岩區的地函來源可能隨著海底擴張的發展而由岩石圈大陸地函來源過渡到岩石圈地函下部來源。
2024.0610
黑潮的推波助瀾影響臺東與琉球蘇鐵的遺傳分化與分類關係
在生物演化的驅動力當中,基因交流是個重要的影響因子。藉由基因交流,族群可以獲得更多新的變異,得以用來應對未來的環境變化或是更容易適應新的環境而進一步拓殖;但基因交流也會使族群間的遺傳組成更相近,減緩族群的遺傳分化或甚至模糊物種界線。植物不像動物一樣,可以自由地到處移動;因此基因交流的方式需要藉由其他媒介來進行,例如洋流。
本研究以分布在臺灣的臺東蘇鐵以及主要分布於琉球群島的琉球蘇鐵為材料,以族群遺傳學探討其遺傳分化與結構以及種化歷史。結果顯示琉球蘇鐵的種內分化大於與臺東蘇鐵的種間分化;而進一步模型計算的結果發現臺東以及琉球蘇鐵在種化過程中有持續性的基因交流,而且是由臺東往琉球蘇鐵之向北的方向比較強。由於這兩種蘇鐵的傳粉以及種子傳播能力都不佳;但卻可以生成很多不定芽進行無性生殖。因此研究團隊推測靠近黑潮流域的臺東蘇鐵族群得以藉由黑潮將不定芽傳播至幾千公里外的琉球群島,因此造成由南向北較強的基因交流。而進一步檢視兩種的形態特徵也顯示重疊的種間變異範圍。因此結合遺傳以及形態測量的結果,研究團隊也依照植物命名法規將臺東蘇鐵處理成琉球蘇鐵的同物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