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師大新聞
圖
 2023-09-22 | 運算思維發展特徵及其與技術技能的關係研究 點閱次數: 157
運算思維活動並不是孤立存在,它往往與學科問題聯結出現,在以往的研究中,較為偏向研究運算思維與認知的關聯性,對於運算思維與動作技能的關聯研究分析甚少,從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而言,運算思維與動作技能之間必然存在關聯,但是其中的規律為何仍未被學界揭示。對於工程技術教育而言,動作技能極為重要,因此,有必要了解運算思維與動作技能的關係為何,進而在工程技術教育課程中,運用教學策略以提升工科學生運算思維能力。本研究對科技大學和一般大學被試者的運算思維和動作技能各項指標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科技大學學生之運算思維的指標與動作技能的指標在高階水準的能力上有更多和更強的相關性,對於一般大學的學生而言,在運算思維與動作技能的中階水準的指標上也是有更多和更強的相關性,此結果顯示,運算思維與動作技能存在一定關聯性,未來在教學及課程設計上應該適切地考量二者的相互作用關係,如此才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研究發現,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提升工科學生運算思維的能力,還可以促進相應的動作技能的提升,但是學生的先前學科背景對他們的學習成效有一定影響,對於科技大學的學生而言,在運算思維的提升及其對動作技能的促進作用方面相對於一般大學具有更好的效果,尤其表現在高階能力的提升上。more
圖
 2023-09-19 | 家庭背景對高中選組的影響:我們可能低估了家庭的影響? 點閱次數: 274
過去有關STEM培養過程之研究多聚焦於性別及種族的差異,缺乏對階級再製論述作系統性的討論,這篇文章的核心任務就是將家庭的影響重新拉回系所選擇/STEM教育過程,檢視家庭作為階級身分來源如何透過影響高中生選組行為,進而造成後續職涯選擇差異。過去研究針對家庭階級背景對高二選擇自然組或社會組的影響效果,呈現不一致的研究發現,甚至認為家庭的影響有限。在此篇研究中,研究團隊在方法上嘗試從傳統討論教育轉銜(School Transitions)的選擇性方法論爭議延伸至高中生選組的議題,比較以Mare(1980)提出的教育連續性模型(Schooling Continuation Models)及Heckman(Cameron & Heckman 1998)的選擇性模型,重新檢視家庭背景的影響效力。從教育轉銜的研究結果來看,Mare的模型為過去討論各階段教育轉銜主要採取的條件式邏輯迴歸方法,發現家庭背景的影響會隨著教育階段而下降,但Heckman則認為此方法會低估家庭背景的影響效果,應將選擇偏誤納入考量。本研究轉換此分析架構至選組的實證議題,發現採用Heckman模型之家庭背景對選組的影響效果比傳統的Mare模型更顯著,也就是說,過去研究認為家庭階級背景對選組影響效果小,極可能是因為忽略選擇性偏誤所致。除了方法論上的進展之外,本研究也將臺灣教育制度的特殊性放置在與他國比較的位置,發現臺灣的學校篩選性相對低、系所篩選性高,理應可見家庭背景對系所選擇的影響大,極可能就是未處理選擇性效果造成的影響。more
圖
 2023-09-15 | 從臺灣看世界:不同國家與性別的科學學習動機 點閱次數: 352
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中,了解青少年的科學動機信念有助於了解學生的學習,還與未來專業發展與職涯選擇有關。本研究利用國際大規模評估(ILSM),比較臺灣、美國與澳大利亞三國的青少年科學動機信念是否不同。研究使用2019年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的資料進行分析,為進行跨群體的比較,需要先評估科學動機信念比較不同群體間的準確性,此即測量恆等性(Measurement Invariance, MI)。使用多組群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恆等性足夠後,才可進一步比較群體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在比較跨國青少年的科學動機信念時,TIMSS的恆等性達到尺度恆等性(Metric Invariance)成立,因此不適合進行群體比較;相對的,男、女學生的科學動機信念的測量時具備值恆等性(Scalar Invariance)成立,因此可以進一步比較不同性別間科學動機信念的差異。結果指出,三個國家女學生的科學動機信念明顯低於男學生,呈現相當一致的結果,但在實用價值動機上,美國男女學生間並無顯著差異。本研究強調,在比較群體心理特質前評估測量恆等性的重要,本研究結果能夠協助釐清對於當前使用TIMSS的數據比較跨國學生的科學動機信念的可靠性是否有效的疑慮,結果亦顯示TIMSS用於比較各國不同性別學生在科學學習動機上的差異是可信的。more
圖
 2023-09-12 | 利用虛擬實境(VR)來激發創意表現 點閱次數: 331
本研究以八年級學生為對象,透過不相等組準實驗設計,探討虛擬實境(VR)應用對創意成分與設計創意表現的影響,以及以認知負荷為中介變項,虛擬實境應用對創意成分與設計創意表現的預測力。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1)VR應用對專業認知及創意動機有中度以上的效果。但是VR應用對創意思考能力沒有影響。(2)VR應用對設計創意表現的奇特性及有用性,具有中度以上的效果,尤其有用性的效果最大。(3)VR應用對外在負荷及增生負荷有中度以上效果量的影響。但是對內在負荷並沒有影響。(4)VR應用與認知負荷對創意成分與創意表現,都有預測力,對創意表現的預測力接近可接受水準。more
圖
 2023-09-07 | 你身上的味道 點閱次數: 478
本研究利用有機半導體氣體感測器與氣相層析法對人體皮膚散發的氣體進行量測,在身體的各部位中,手掌的訊號最高而頭部次之。針對4名健康男性和4名健康女性身上進行分析。比較三種不同有機材料製成的感測器之反應,來自手掌的主要成分與氨不同。氣相層析鑑定手掌氣體中含有醛酮類分子。不同的人得出的結果一致,但會因性別略有差異,身體皮膚氣體測量可以應用到患者疾病情況的先期診斷。more
圖
 2023-09-05 | 化學新篇章—分子內硫醇氫鍵轉移 點閱次數: 296
本研究在3-硫醇黃酮衍生物分子系統中,首次以理論計算與實驗觀察證明:室溫下溶液態中硫醇分子可發生激發態氫鍵轉移,顛覆過往對於含硫系統分子內氫鍵與激發態質子轉移之化學觀念。這些結果證實含硫氫鍵的普遍性,也對氫鍵的化學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more
圖
 2023-09-01 | 利用幽靈暗能量探索「哈伯張力」問題 點閱次數: 381
近來天文觀測所得到的暗能量狀態方程數值大都低於-1,這趨勢意味著暗能量的本質可能和宇宙常數的性質大不相同。有鑑於此,幽靈暗能量的引入似乎不可避免。利用幽靈暗能量的現象學模型,並採用來自太初聲波振盪和超新星的觀測結果,研究團隊分析了宇宙膨脹的演化,結果顯示,該模型與當前的觀測結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代表如果主導宇宙加速膨脹現象的是幽靈暗能量,而非宇宙常數,則從早期宇宙所導出的哈伯值常數值不同於近期宇宙所觀測到的結果,即所謂的「哈伯張力」困境,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more
圖
 2023-08-29 | 應用奈米纖維混摻石墨烯於高靈敏度濕度檢測 點閱次數: 351
本研究為應用奈米纖維(Nanofibers)混摻自熱(Self-heating)石墨烯(Graphene, G)之結構,以進行檢測材料元件之特性與測試,達成該結構元件於濕度之高靈敏度偵測目標,該檢測主要是透過自熱導電共軛奈米複合纖維之電性變化的機制,以能獲得環境待測的濕度濃度值。本研究是利用電紡絲(Electrospinning)製作奈米纖維結構(Nanofiber Structures),並採以不同濃度的混摻石墨烯片材於奈米複合纖維的結構成型,完成該材料結構特性之探討及結構元件在調控溫度之濕度偵測(Humidity Detection)。more
圖
 2023-08-22 | 太陽能電池的革命性發現 點閱次數: 330
為了追求更乾淨的能源,太陽能電池被期望可以廣泛應用於各個層面;然而,現行的太陽能電池礙於光對電轉換率的低落而限制其發展。為了提高材料對光的吸收率,研究團隊改變光的特性,使用渦旋光。渦旋光的光子具有軌道角動量,額外的軌道角動量被預期可以激發載子於材料中更多的躍遷機制,進而增加材料對光的吸收率,以具備應用於太陽能電池的潛力。本實驗的研究亮點在於使用渦旋光來增進新穎二維材料二硫化鉬對光的吸收率,隨著光軌道角動量的逐步增加,光致載子濃度也隨之上升,因此,太陽能電池中更大的光伏效應亦隨之提高。基於本實驗成果,渦旋光可預期成為一個全新的方式來增進太陽能電池的效率。more
圖
 2023-08-15 | 反鐵磁二維材料之介面磁耦合現象 點閱次數: 355
在此實驗研究中,Co-薄膜沉積在FePS3二維反鐵磁材料上,用於研究其介面磁耦合現象;這對於未來自旋電子元件之應用至關重要。在原子力顯微鏡觀察下,機械剝離的FePS3表面由±1單層高度內的缺陷組成。Co薄膜均勻地覆蓋在FePS3基底上,其表面粗糙度約在±0.5 nm以內。2 nm-Pd/7 nm-Co/FePS3在表面表現出各向同性的磁行為。當溫度從85 K升高到110-120 K時,其矯頑力急劇下降。此結果意指當接近FePS3的尼爾相變溫度110-120 K時,Co和FePS3之間的介面磁耦合也產生劇烈變化。即使在高達200 °C的退火後,Co/FePS3的介面磁耦合現象也很穩定。此外,測量其X-射線磁圓二色性證實了FePS3表面Fe的凈磁矩存在,其方向平行於Co磁化方向。介面的Fe磁矩扮演於「垂直反鐵磁性FePS3」與「平面鐵磁Co薄膜」之間的重要磁耦合作用。more
圖
 2023-08-04 | 海岸山脈最後一期的岩漿噴發事件 點閱次數: 495
北呂宋島弧最北段的火山島嶼,今日已經成為臺灣東部的海岸山脈,海岸山脈火山的層序中,最年輕的一次噴發,是位於層序頂部的白色熔結凝灰岩。本研究發現這些白色的安山岩質火山岩中,存在著輝長岩的捕獲岩。這兩種岩石的成分差異很大,不會是同一個岩漿形成機制造成的。本研究根據這些火山岩及捕獲岩的定年結果、實地野外觀察及岩相描述、以及火成岩樣本的地球化學特徵,將呂宋島弧發生在4百萬年前的最後一期火山作用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岩漿從高程度部分熔融的源區形成,然後上升並停留在淺處的岩漿庫中,一部分冷卻形成輝長岩的圍岩。第二階段的時候,較低程度部份熔融的岩漿在源區形成,然後進入此岩漿庫中停留,並發生結晶分化。最後一階段,有新的補充岩漿自岩漿源區進入岩漿庫,使得安山岩質岩漿捕獲圍岩中的輝長岩後噴發,至地表被我們所見。more
圖
 2023-08-01 | 使用空間模式分析探索自然災害的脆弱性和韌性之間的關係 點閱次數: 509
本研究探索臺灣東北部宜蘭地區自然災害脆弱性和韌性的空間分布狀況,經由空間顯示韌性–脆弱性模型(SERV)來量化自然災害的脆弱性和韌性,主要包括洪水和土石流事件,由於宜蘭獨特的地形和降水特性,這是研究區域中最常見的自然災害。為了提供簡要的結果,本研究應用主成分分析(PCA)來整合相關變量,此外,亦使用空間自相關分析,來探討空間型態和空間差異,並採用地理加權回歸(GWR),來驗證SERV的有效性。經由GWR的結果得知,SERV是有效且無偏誤的,此外,空間自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出山區極其脆弱,缺乏足夠的韌性。相較之下,平原地區的城市地區,則顯示出低脆弱性和高韌性。山區與平原地區的空間差異顯著,地形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山區海拔高、坡陡,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這種情況會導致高脆弱性和低韌性。相反地,平原地區的城市地區,具有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地形,以致於形成一個低脆弱性和高韌性的特色。more
圖
 2023-07-25 | 臺灣探空及不同海拔高度地面氣象測站觀測之高對流層增溫趨勢 點閱次數: 503
近幾十年來,許多研究藉由模式模擬或分析衛星觀測、重分析資料後,提出熱帶西太平洋對流層上層出現顯著的暖化趨勢。上述間接分析方法常為過去研究使用,然而本研究採用不同的方式,利用臺灣的地面氣象觀測與探空資料,研究臺灣上空對流層內不同高度在全球暖化情況下的溫度長期變化。地面觀測的結果顯示高海拔地區的溫度上升較低海拔處更多,而探空觀測結果指出對流層上層的暖化趨勢更明顯,尤其在400 hPa至250 hPa之間出現增溫幅度最大值。該高空增溫在北半球冬、春季時更加明顯,然而強烈的暖化趨勢並沒有隨高度上升延續至對流層頂附近。此外,臺北盆地地表也明顯變暖,本研究推測可能與人為活動快速發展形成的都市熱島效應有關。由於臺灣位處熱帶西太平洋的邊緣,因此該發生於臺灣上空的高對流層暖化情況,尤其是在12月至3月期間的變化,很可能是肇因於先前其他研究提出過的輻射和非輻射過程所造成。more
圖
 2023-07-18 |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SPEI指數監測短期且快速發展的乾旱與潮濕事件 點閱次數: 403
短期、快速發展的乾旱和潮濕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它們的突發性為監測帶來新的挑戰。目前尚不清楚監測短期乾濕事件時,應考慮前期多長時間的降水量和潛在蒸散量之間的差異(簡稱P-PET,或是氣候水平衡變化climatic water balance change)。本研究通過累積不同時間長度的P-PET來估算逐日標準化降水蒸散指數(簡稱SPEI),並探討SPEI在捕捉中國大陸次表層土壤濕度變化的表現來解決這個議題。研究圑隊發現土壤濕度對氣候水平衡變化的敏感度因地區而異,因此在不同地區應考慮不同時間長度的已存在P-PET所估算出的SPEI變化,來進行短期、快速發展的乾旱與潮溼事件的監測。就潮濕事件(wet event)而言,研究圑隊發現華南地區的土壤濕度對前期P-PET變化有立即反應的現象,但在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土壤濕度對前期P-PET變化則有延遲反應的現象。就乾旱事件(dry event)而言,對華南地區採用前期0.5個月累計P-PET變化進行SPEI的估算,比傳統的3個月累計P-PET變化進行SPEI的估算,更能有效地監測驟旱;而對長江—淮河流域則是建議採用1.5個月累計P-PET變化進行SPEI的估算,更能有效地監測驟旱。more
圖
 2023-07-14 | 建立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資料庫 點閱次數: 385
大眾對於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所造成風險的認知多半是來自極端事件。儘管會有對於造成特定極端事件發生成因分析的詳細研究,然而對於全球極端天氣與氣候長期變化的研究,往往都是以測站或網格資料個別計算極端指標,再套用統計模型加以推估,並不考慮資料在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於是研究團隊便發展了一個以事件觀點為主的極端天氣與氣候偵測追蹤方法,在客觀的時空連結條件下,將超越極端狀態發生門檻的影響面積、持續時間以及強度等,建構出事件的全貌與規模。透過大規模檢視過去長期全球觀測資料,更得以建立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歷史資料庫。由於事件偵測保留了發生日期與位置的資訊,可以進一步檢視分析當時的背景環境,了解極端事件發生與發展的成因。而具體的事件發生地點與規模,也更有利於估計個別極端事件實質的災害、損失程度以及風險資訊。more
圖
 2023-07-11 | 行星盤的最初一萬年 點閱次數: 444
原行星盤與恆星相伴形成,過程中關係緊密,本研究利用了超級電腦進行高效能數值模擬,用以探討由原恆星核塌縮到原行星盤的過程,其中考慮了非理想磁流體與輻射轉移過程,結果顯示,原恆星盤內的物質輸送過程,比過去所理解要更複雜,尤其是最初的約莫一萬年時間,當原行星盤還深深包覆於原恆星核中時,層流與磁場的效應遠比紊流重要許多。more
圖
 2023-07-07 | 我抓得著你:以膦酸銅配位化合物為傳感器,檢測水中的重金屬離子 點閱次數: 403
具有雙核結構的膦酸銅分子配位化合物[Cu2(H4tpmm)2(Hpybim)2]⋅H2O,結構上的特點為Cu(II)中心為高度扭曲的方形金字塔幾何配位形狀。此化合物在高達約攝氏370度時仍表現出高熱穩定性,此化合物的螢光光譜,在固態和水懸浮相中都顯示出兩個極弱的發射帶。然而,此化合物對水中的Cd2+(鎘離子)和Zn2+(鋅離子)的螢光增強傳感高度靈敏,在含有Cd2+或Zn2+水溶液中,加入此化合物後,螢光強度會分別顯著增強約11.1倍和25.2倍,且發射帶形狀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此檢測的偵測極限(LOD)值分別為1.35 μM(對Cd2+)和0.89 μM(對Zn2+)。EDX和XPS的分析結果顯示,Cd2+/Zn2+離子與膦酸銅分子化合物結構之間存在著弱結合的相互作用力,導致螢光增強。本研究結果證明,此種高度水穩定性分子膦酸銅化合物可作為傳感器平台,利用顯著的螢光增強效應,可成功檢測水中的Cd2+和Zn2+離子,為金屬膦酸鹽配位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應用。more
圖
 2023-07-04 | 以智能手機搭配紙張微流道快速檢測L-酪胺酸羥化酶缺乏症 點閱次數: 497
L-酪胺酸羥化酶(L-tyrosine hydroxylase,以下簡稱TH)是在人體中非常重要的酵素,TH的缺乏屬於一種罕見的體染色體隱性的遺傳性疾病,在人體中TH扮演著將L-酪胺酸(L-tyrosine)轉換成L-多巴胺(L-3,4-dihydroxyphenylalanine,簡稱L-DOPA)的重要角色,然而L-多巴胺又是兒茶酚胺的前驅物,當TH缺乏時會導致腦兒茶酚胺缺乏症並且產生抑鬱症、運動障礙以及發育不完整等症狀,因此快速並精準的檢測L-多巴胺以及L-酪胺酸於生物基質的含量變成能夠診斷這類疾病很重要的關鍵。本研究研發出一個低成本並可以現場檢測的生物感測器,用以檢測L-多巴胺以及L-酪胺酸於生物基質的含量。透過蠟印紙的技術建構一個微流體於紙的平面上提供反應的平臺並運用比色法的原理,以手機應用程式將影像中的顏色變化程度量化,呈現出不同的待測物的含量。此種生物感測器經由多次於複雜的生物基質(如人工尿素或胎牛血清)反覆實驗中得其偵測極限、偵測範圍、保質期以及專一性,進一步說明L-多巴胺、L-酪胺酸和兒茶酚胺皆能在此檢測器中達到快速簡單、高可靠信以及高重複性的結果,成為了一個非常有效率檢測TH缺乏症患者的生物檢測器。more
圖
 2023-06-23 | 高溫烹調食物的危機—突變致癌因子雜環胺類化合物的分析 點閱次數: 552
過去許多文獻與臨床研究表示雜環胺類化合物具高度致癌性與突變性,希望能開發一種有效分析雜環胺類化合物的方法。分子印記技術是根據抗原-抗體理論所延伸的應用,該技術提供對目標分析物高度的專一性與低廉的成本。本研究目的在開發以氧化鐵作磁芯,藉由表位印記合成分子印記磁性聚合物(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MIPs)純化並應用於雜環胺類化合物的定量。實驗以2-Amino-3-methylimidazo[4,5-f]quinoline(IQ,為一致癌因子)為模板分子、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 (EGDMA)作為交聯劑、2, 2′-Azobis (2-methylpropionitrile) (AIBN)作起始劑並以ACN : MeOH (9:1, v:v)作為致孔溶劑,以表位印記的方式將分子印記聚合物合成在奈米氧化鐵上形成MMIPs,利用傅立葉紅外光譜儀(FTIR)、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X光粉末繞射儀(XRD)對MMIPs進行結構解析與性質量測,最後所得MMIP成品結合固相萃取法(SPE)搭配高效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定量真實樣品中的雜環胺類化合物。在優化了MMIPs-SPE萃取方法後,發現以MAA作官能基單體所合成出的MMIPs對IQ具有高度選擇性,且當模板/官能基單體/交聯劑比例為1:4:20時具有最好的聚合效果,在最終優化條件下,所開發的方法提供了5種雜環胺類化合物良好的線性關係(R>0.995),定量極限(LOQ)達到0.5 ng/mL。本研究首次採用MMIPs與固相萃取聯用,分析燒烤肉品中的雜環胺類化合物,提供雜環胺類化合物一種新的分析策略。more
圖
 2023-06-20 | 幹細胞用於糖尿病性心肌病變的治療 點閱次數: 505
高糖環境會抑制間葉幹細胞的功能,進而導致間葉幹細胞在修復糖尿病性心肌病變的能力降低。經研究證實,紅酒萃取物「白藜蘆醇」具備保護幹細胞的功效。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探討以白藜蘆醇與脂肪幹細胞共同培養,藉由白藜蘆醇的保護功效來強化脂肪幹細胞的活性,接著將增強活性的脂肪幹細胞移植進入糖尿病動物體內,觀察經白藜蘆醇強化的脂肪幹細胞其治療糖尿病性心肌病變的效果較一般脂肪幹細胞移植更好。在糖尿病動物實驗中將動物分成正常組、糖尿病組、糖尿病動物移植一般脂肪幹細胞治療組、糖尿病動物移植白藜蘆醇強化脂肪幹細胞治療組等四組。與正常組動物相比較,發現糖尿病組動物其心肌組織產生下列的病理反應,包括心肌細胞凋亡、心肌組織肥大、心肌組織纖維化、心肌細胞內含抗氧化蛋白質Sirt1表現量調降等,最後導致糖尿病性心肌病變及併發心臟功能衰竭。若以一般脂肪幹細胞移植治療,發現上述病理反應改善狀況有限。更進一步,以白藜蘆醇強化脂肪幹細胞治療,則上述病理反應有明顯改善之外,心臟功能更明顯回復。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說明,以白藜蘆醇強化脂肪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性心肌病變是可行的,未來可進一步做人體研究,證實白藜蘆醇強化脂肪幹細胞此技術在臨床上具備治療糖尿病性心肌病變的潛力。more
圖
 2023-06-12 | 醣化修飾造成β-澱粉樣蛋白更具細胞傷害性 點閱次數: 509
阿茲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特點之一是由β-澱粉樣蛋白(Aβ)形成的細胞外老年斑塊(senile plaque),並沉積於患者大腦之中。以往的研究顯示,AD大腦中的斑塊與醣化最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位處於相同的區塊,醣化最終產物主要由一系列蛋白質與還原醣或反應性極高的二羰基化合物反應的結果,與一般經由酵素專一性修飾的過程不同。本研究證明,醣化反應可以增加Aβ的細胞毒性。more
圖
 2023-05-29 | 「AI醫學科學家」分析胰臟癌之相關共病症 點閱次數: 618
胰臟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然而,胰臟癌的危險因素尚未充分確定。研究團隊試圖同時篩選所有與胰臟癌發病率相關的先前疾病,並為這些疾病構建關係網路。本研究方法為臺灣全人口病例對照研究,研究使用全民健保資料庫1997-2013年期間的數據。病例組包括3,726名新診斷為胰臟癌的患者,根據病例組性別、年齡、居住地城鄉別和投保薪資精確配對3,726名對照組。逐步二元邏輯斯迴歸用來分析第一次診斷胰臟癌的1年以前、2年以前…9年以前的既往疾病。路徑分析用於構建先前相關疾病與胰臟癌之間的關係路徑。研究結果顯示,胰臟癌確診1年以前,與胰臟癌顯著相關的疾病共11種,其中正相關9種,負相關2種。路徑分析顯示糖尿病為胰臟癌直接正向影響的先前疾病,而失智症則與胰臟癌呈負相關性。糖尿病、消化性潰瘍和消化系統疾病為胰臟癌發病率相關的先前疾病。more
圖
 2023-05-23 | 求解二階錐變分不等式的類神經網絡方法 點閱次數: 641
本研究主要是提出一個類神經網絡的方法來解決二階錐變分不等式。它的設計是基於一個微分方程系統與投影算子,有別於傳統最佳化演算法,迭代的次數不是主要的議題,穩定性分析是重要關心的方向,本研究的理論分析完整地證明其穩定性的結果。數值模擬也展現研究團隊所提出的方法相較於文獻上一些方法,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優勢,例如:當起始點變動時,本研究的方法不會受到干擾,仍能順利解決所要的二階錐優化問題。more
圖
 2023-05-16 | 圖像化QR code之微結構對於辨識率之影響 點閱次數: 648
QR code在以較小尺寸進行實體輸出時,印刷所產生的網點擴張使白色資訊點被遮掩,導致在錯誤分析中偽黑(原白點誤認為黑點)會大於偽白(原黑點誤認為白點),進而影響解碼率。為了降低實體輸出所產生的偽黑並降低辨識錯誤率,本研究改變QR code之微結構,將其以不影響解碼的方式下予以不同程度縮小。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調整的微結構成功降低偽黑之發生及使辨識錯誤率降低。此方法可應用在傳統及圖像化QR code之實體輸出。more
圖
 2023-05-12 | 用於學習相態的通用類神經網絡 點閱次數: 610
本研究構建了一個可以計算關於相變實驗中之臨界點的通用監督式類神經網絡(NN)。為了檢驗這個監督式類神經網絡的有效性,研究團隊用它來計算幾個三維(3D)和二維(2D)模型的臨界點,這些模型包括3D經典O(3)模型、3D 5-狀態鐵磁Potts模型、3D二聚化量子反鐵磁海森堡模型和2D XY模型。特別是,雖然研究團隊所建構的NN只在具有120個位點的一維(1D)晶格上訓練了一次,但它成功地計算出我們所研究的這些系統的臨界點。更重要的是,這個NN的預測並不是使用整個真實的物理狀態來執行,而是根據模型的塊材資料或自旋狀態來建構在120個位點的一維晶格上的組態來做相關的預測計算。因為這些技巧,本研究的計算效率是極高的,且所構建的神經網絡在研究物理系統相變中的應用是極其廣泛。令人驚奇的是,雖然研究團隊所研究的系統彼此之間的差異甚巨,但是在訓練NN及用NN做預測所使用的策略得到了一個適用於許多3D和2D模型的高度通用監督式類神經網絡。根據本研究結果的顯示,很有可能在臨界現象以外的物理多體系統也可以構建出簡單但優雅的機器學習技術。more
圖
 2023-05-04 | 兒童網路上暴力色情暴露影響心理健康 點閱次數: 565
本研究進行兩岸2230對親子配對問卷調查,共有25所國小參與本研究(臺灣計16所1140對親子、大陸計9所1090對親子),結果發現三成學童表示曾在網路上看過暴力訊息,其家長有七成表示不知道子女曾在網路上接觸過暴力訊息;另有一成六的學童表示曾在網路上看過色情訊息,其家長有八成表示不知道子女曾在網路上接觸過色情訊息。多元邏輯回歸顯示控制家長與學童人口學資料後,發現影響家長不知道子女網路上暴力訊息暴露的因素包括:學童擁有自己的手機、學童使用手機與平板時間較長、家長對子女網路使用瞭解度較低、居住在偏鄉;另影響家長不知道子女網路上色情訊息暴露的因素包括:親子關係較弱、學童使用手機與平板時間較長。此外,多元回歸顯示學童家庭社經較低、親子關係較弱、學童使用手機與平板時間較長、家長不知道子女在網路上暴力與色情的暴露者,學童愈易有情緒與行為上的問題。more
圖
 2023-05-02 | 消弭代溝?從數位遊戲的共學同樂開始 點閱次數: 522
全球平均壽命的拉長迎來了高齡社會時代,人們也因此越來越關注年長者與年輕族群之間的對話溝通,進而努力研究如何架構正向的代間交流,而如何促成不同世代的人相互合作就成為了當代的新挑戰。本研究因此嘗試開發並驗證一套編碼系統,協助代間相互學習中的合作溝通。本編碼系統含三個具有高評分者信度的子系統:權力歷程、溝通方式、回應方式,並進一步在兩種不同的學習環境中進行驗證,藉此調查和比較在不同學習環境下代間的合作溝通模式。more
圖
 2023-04-28 | 關注青少年睡眠問題與手機過度使用行為間互為因果的關係 點閱次數: 592
青少年的睡眠問題與手機過度使用行為問題,因其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而受社會大眾長期關注。睡眠問題會導致白天精神不集中、學業表現變差及身體虛弱等情形。手機過度使用,亦會造成心理依賴、成癮和筋骨酸痛等狀況。有理論認為,過度使用手機,會造成延後睡眠和較難入睡等睡眠問題,而睡眠問題,亦有可能因為運用手機打發無法入睡的時間而造成手機過度使用的問題。因此,睡眠問題與手機過度使用問題可能具有雙向因果關係。然而,過去尚未有研究運用實證資料驗證此雙向關係,因此本研究欲了解此雙向關係是否存在。more
圖
 2023-04-26 | 不要讓彈出廣告過早出現:網路使用者對彈跳廣告的瀏覽行為 點閱次數: 680
網頁中常見的彈出式廣告,通常是在頁面一開啟時就彈出,目的在藉由阻礙消費者的瀏覽來獲取視覺注意,但是,文獻與生活經驗中都瞭解到,此一廣告幾乎都是被立即點擊關閉。本研究執行實驗設計,操弄彈出式廣告的彈出時間,主張當彈出式廣告較晚彈出,比起較早彈出時,瀏覽者觀看彈出式廣告的次數與秒數較高;而以兩種廣告型式相比,當彈出式廣告較早彈出時,瀏覽者觀看橫幅廣告的次數與秒數高於彈出式廣告,但較晚彈出時,兩者無顯著差異。結果發現當彈出式廣告較晚彈出,瀏覽者觀看彈出式廣告的次數與秒數則較高;此外,若以不同廣告型式來看,不論彈出式廣告較早或較晚彈出,瀏覽者觀看橫幅廣告的次數與秒數都高於彈出式廣告。more
圖
 2023-04-18 | 社交電視中媒體多工行為於跨媒體廣告效果之研究 點閱次數: 569
Social TV(社交電視)曾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未來十大最可能改變世界的技術之一(MIT Technology Review, 2009),其即時互動性有望翻轉電視逐漸被網路取代之現象,並重塑電視廣告生態。本研究關注社交電視中媒體多工與跨媒體廣告之廣告效果,探討觀看電視情境(個人與社交電視)與第二螢幕上之廣告形式(影片與圖片)之交互作用是否會對廣告效果產生影響。more
共 219 筆, 頁數: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