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5.0729

AI時代的關鍵能力!臺師大攜手百校打造金融素養課堂

AI時代必備能力》林正昌教授力推金融素養,帶中、小學生在遊戲中當操盤手,練決策、學獨立

「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這個問題,答案可以有很多,但必定包含「讓孩子能過著理想的、自己喜歡的生活」。

要過上自己喜歡的日子,大家或許都認同,得要在關鍵時刻、做對決定,還要搞定現實面、打點好財務。

「那麼,我們的教育,有教孩子『做出好決定』跟『處理好財務』嗎?

有教一點,但還不夠。為了補齊這一塊,臺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林正昌教授帶著一群中、小學教師,在全臺推動金融教育,透過模擬操盤的遊戲,讓學生練習觀察時局、評估風險、正確投資,從中學習如何做出好決定。

林正昌強調,獨立思考、判斷決策,是最高階的認知能力,也是AI時代必學的。

OECD提出金融素養,PISA已納入評量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自2003年開始關注金融理財教育,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加大推動力度,決定將其納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中,從2012年開始,針對「金融素養」(financial literacy)施測。

PISA的金融素養評量,至今已舉辦過四次,不過,臺灣不曾參與,「這是很可惜的事。」林正昌直言。

PISA所定義的金融理財素養,包含金融概念的知識與理解,以及技能、動機和信心等,孩子要能應用知識與理解的內容,在不同的金融環境中做成有效的決策,以增進個人和社會的財務幸福,並促進經濟生活的參與。

林正昌說,很多大人一聽到「金融」,就覺得「長大了再說」,其實,要有金融素養,首先得理解所有資源都需要適當規劃,思考並區辨「想要」和「需要」,接著還得瞭解市場的複雜性,進而評估風險與機會,將資源發揮至最大效益。

換言之,金融素養不只是投資理財,還涉及更高層次的認知與價值觀的涵養。

用桌遊來教學,讓學生親自模擬操盤

這該怎麼教呢?林正昌與團隊教師採取的方式,是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以一款名為「金融戰略王」的桌遊為引子,導入PISA金融素養內涵,展開系列課程。

團隊成員、龍門國中退休主任江海韻分享,此款桌遊模擬基金經理人的實務工作,遊戲有各種「事件卡」,卡面上會寫上各種事件如美國總統大選、烏俄戰爭等,以及該事件對各種投資標的之影響,例如「股市+2」、「債市-3」、「房地產+3」等。

投資標的包含股票、債券、外匯、原物料、房地產,玩家得在限定時間內完成選牌、出牌,要考量自身,也要防守敵方,找出最佳策略配置;有時還得團隊合作,在時間壓力內,共同做出最符合群體利益的決定。

關注全球政經情勢,培養宏觀視野

江海韻表示,這樣的遊戲設計,真實呈現了金融世界的快速變動與風險挑戰,很多學生為了贏得遊戲,對財經議題的敏感度提升許多,對於國際新聞也開始關注,一聽到戰爭、關稅等訊息,便會直接聯想「這對金融市場會造成什麼影響?」

為了看懂新聞,對於歷史、地理等等,也都要有基本理解,「他們原本可能只看短影音,如今開始會關心地緣政治、國際關係。

也有很多孩子,原本不食人間煙火,連家裡住的房子多少錢、一個月生活費要多少,都毫無概念,如今開始會關心了。看到這樣的轉變,就是老師最開心的!」江海韻強調。

林正昌補充,金融教育中,除了「微觀」的個人財務管理之外,也能培養孩子的「宏觀視野」,外在情勢對個人理財的影響其實也很大,就像關稅海嘯一來,沒人能置身事外,愈能保持對外在世界的關注,在關鍵時刻愈能做出正確決策。

課程推動十多年,金華、衛理等名校都導入

乍聽到林正昌做的事,很多人會以為他是經濟學家,其實,他是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教授,專長是認知心理學。

「所謂認知心理學,簡單來說,就是人在接受到訊息後,會如何加工、詮釋,做出判斷與決策,其中,做決策是最高階的認知活動。

林正昌分享,人在很多情況下都要做出決策,而要研究決策、教決策,金融操盤無疑是最佳情境,加上OECD提出金融素養,臺灣卻尚未正式跟上,讓他決心投入推廣。

推動至今,相關課程已在上百所學校實施,包含金華國中、成淵中學、衛理女中、康橋國際學校等校都已導入;團隊也舉辦「金融戰略王」大賽,透過比賽帶動學生更投入課程,今年度在臺北與臺南舉辦的兩次大規模比賽,共吸引了約30所學校、近600位學生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林正昌與推廣團隊都是無酬志工,不少團隊成員都是退休老師或主任,而且還有人一參加就近十年,幫忙研發教案、培訓種子教師,「這也能看出,人的決策常常是不完全理性的!」最核心的成員江海韻笑說。

林正昌強調,AI時代到來,若不想被AI取代,獨立思考與判斷決策的能力愈發重要,金融教育中不只是教相關知識或技能,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應用所學,未來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中,都做出正確的、最好的決定。(資料來源:轉載自未來Family / 文:黃啟菱 / 照片提供:宏觀金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籌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