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美術系博士生赴捷克參加國際藝術教育研討會 以在地實踐深化國際交流視野
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是研究生學習歷程中重要的一環,不僅有助於精進個人研究能力,更能拓展全球視野與學術連結。適逢第38屆國際藝術教育協會(InSEA)研討會於2025年7月21日至25日,在捷克歐洛穆茲(Olomouc)舉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四位博士班研究生組團前往,於會中共發表六篇研究論文,展現師大美術系在藝術教育領域的研究能量與國際參與實力。
此次研討會於捷克歷史悠久的帕拉茨基大學(Palacký University)舉行,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教師、學者與研究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當代藝術教育的趨勢與挑戰。師大美術系博士班學生在多位指導教授的協助下,將平日研究興趣化為具體研究成果,融合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經驗,於研討會現場與各國學者對話,獲得高度肯定與熱烈討論。
本次參與學生包括陳建伶、趙慧凡、吳雨致與汪冠廷,個別研究主題多元、視角創新,體現藝術教育跨域融合的精神。其中,陳建伶以跨領域學習為出發,帶領國小美術班學生認識在地八斗子文化,並透過薯榔植物染與海水染等自然媒材,實踐文化學習與創作結合。趙慧凡則探討小學生與校園公共藝術的互動關係,建立支應性參與的藝術教育模式;吳雨致研究藝術在STEAM課程中的角色,探索藝術與科學教育的跨界整合;汪冠廷則以臺東史前博物館為場域,觀察兒童營隊中的藝術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
除了個別發表,亦有兩組聯合研究成果發表。趙慧凡與陳建伶共同以關係美學視角,探討校園中的藝術季與公共藝術如何拓展藝術教育的疆界,並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吳雨致與趙慧凡則聚焦於美術館親子藝術教育,分析五至七歲學齡前兒童與家長在藝術學習中角色轉換對視覺思維策略的影響,提出具有實務啟發性的研究觀察。
研討會除論文發表外,也安排各式創作工作坊。學生參與來自捷克、西班牙、南韓等地藝術教師所帶領的實作課程,體驗不同文化與教育方法。例如捷克教師運用圖卡與印刷媒材,引導學員創作個人敘事小書,展現自由創作的多元形式;來自西班牙的高齡香氛藝術家則透過氣味引發學員想像,轉化為視覺創作,讓藝術學習結合五感經驗,激發新思維。
歐洛穆茲古城濃厚的歷史氛圍,也為研討會增添豐富的人文視野。從石板街道穿梭於旅館與帕拉茨基大學之間,每一步都是對歷史與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在捷克第二古老的大學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教育者共學、共創,學生們不僅深化對研究主題的理解,也更加意識到藝術教育與日常生活、文化實踐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臺師大美術系長期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已故郭禎祥教授曾任InSEA第17屆主席,生前更致力推動學生走出國際、與世界接軌。本次參與國際研討會,不僅延續了郭教授的理念,也讓臺灣的藝術教育研究成果登上國際舞台,展現臺師大深厚的教育傳承與學術實力。(資料來源:藝術學院 / 編輯: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