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5.0611

不同的教育「楓」景 臺師大師資生在加拿大看見教育的可能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獲教育部113年度「國外教育見習」計畫補助,由英語系陳秋蘭教授帶領英語系林邑樺、公領系蔡蓉婕、美術系陳韻晴、心輔系彭蒨蓉、卓苡絨、教育系楊詠晴、特教系賴盈任及衛教系王韻筑等八名師資生,於2025年5月17日至5月31日至加拿大姐妹校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 交流。並在大學端的媒合下,進入兩所當地中學West Point Grey Academy與St. George’s School的課堂,透過校園設施參訪、觀課、文化分享等活動提升師資生教學知能及擴展國際視野。

見習期間,在實際進入中學前,UBC安排了多樣活動,向師資生講解AI於加拿大課堂的應用與挑戰,並深入介紹當地的學制與校風,讓師資生更了解加拿大的教育體制。本次見習成員分為兩組,各自被安排至West Point Grey Academy、St. George’s School 。師資生們在當地教師的輔導下,入班觀課、並進行教學演示及課堂見習,累積教學實務經驗並見證臺灣與加拿大教學理念之差異。除了觀摩課堂,師資生們也參與學校、學生舉辦的各式活動,例如:亞洲文化節、BBQ party、pride wing day等等,體驗當地學生在課堂外的多元學習。

加拿大教育著重於學生的實作與自主思考,老師上課時沒有太多講述內容,大多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問題的脈絡,並試圖讓他們自己找到答案。課程中皆有讓學生做個人專題的機會,不論是自己探究一個問題,或是小組一起腦力激盪出創意的作品,皆顯示出加拿大教育希望學生擁有自主發現、問題思辨的核心目標。

「學生的自主性與多樣性」也成為此次見習中,師資生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即便是同一大主題的專題製作,但學生都有權力可以去選擇小子題,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面向去探究,最終每個人的產出都不同,卻可以達到互相學習與分享,進而讓整個班級的學習面向更廣。老師也提及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是讓他們對於學習內容更有興趣且有動力進行深度探究的重要關鍵,因此在專題中會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像是在一堂STEM課程中,教室裡同時有人在製作船、飛機、自製盲盒玩具等各自的期末專題成果,教師比起主導課堂,更像是一位提供協助的角色,提供學生所有需要的材料以及改善精進作品的建議,讓學生盡情發揮,充分展現學生自主的精神。

除此之外,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也是令此行的師資生們認為值得學習的地方,因為加拿大老師們多是用正面的敘述方式去提醒學生不適當的課堂行為,甚至是用鼓勵的話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樣的作法不僅讓師生的關係良好,同時又能保持學生學習品質。從師生的互動過程也可以看出,教師都是以「尊重」的態度與學生溝通,十分重視每一位學生提出的問題,並且給予回應,這也讓教學變為一個雙向的過程,學生並不是完全的接收者,而是可以隨時提出想法與意見,主動的學習者,這也讓課堂氣氛變得十分活潑,學生會積極的與老師對談,促進更深入的學習。

除了課堂觀察以外,此次八位師資生也在帶隊老師的協助下,設計出多樣的文化分享課程,將臺灣的相關知識、文化與當地教師、學生進行交流,師資生們從出國前的國內行前培訓便開始腦力激盪、互相準備試教,到了當地後也配合現場課程的內容,加以調整,發展出適合當地學生的課程,最後以臺灣新年剪紙藝術、臺灣高中生日常、月老文化、原住民紋面、臺灣的自然環境與災害等多元主題,帶來趣味又豐富的臺灣文化課程體驗,獲得加拿大當地師生的熱情回響。

除中學見習外,師資生們也參觀駐溫哥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受到朱俊彰處長熱情接待,同時也討論了關於臺灣的教育情景與未來展望,希冀未來的師資生們都能夠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模樣。

跨越了一萬公里的距離,在加拿大的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教育風景與可能性。此次海外教育見習,臺師大陳秋蘭教授與師資生們不僅見識到了有別於臺灣的教學方式,更是深度感受到互動教學的魅力,期許未來能將此趟見習所學應用於未來課堂中,為臺灣中等教育帶來不一樣的「楓」景。(資料來源:師資培育學院國際師培推動組趙心如提供 / 編輯:胡世澤)

圖

臺師大師資生至UBC進行迎新交流,與專案負責人Tricia 及teacher education老師相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