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114級畢典》中研院廖俊智院長勉勵畢業生 AI無法取代人類勇氣與韌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5年畢業典禮於5月24日隆重舉行,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擔任演講嘉賓。他以「不只看球,要下場打球!」為題,勉勵畢業生面對變動時代,要像運動員一樣下場比賽、奮力一搏,並以持續的努力與自主學習,迎接未來挑戰。
廖俊智院長強調,畢業不代表終點,而是人生賽事的開始。他勉勵學生在人生賽場上,不論輸贏皆要汲取經驗、堅持練習。他也指出,AI發展突飛猛進,但無法取代人類的勇氣與韌性,呼籲年輕世代善用科技、洞察變局,找出屬於自己的方向。
他也期勉畢業生迎向未來時,別忘了保有人類最珍貴的特質──同理心、冒險精神、逆境中的韌性,並持續欣賞人類創造出的音樂、藝術與文學,這些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所在。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演講全文如下:
首先感謝吳校長的熱情邀約,今天很榮幸來到師大,跟各位畢業生說幾句話。
首先要恭喜各位,恭喜各位準學士們,因為還是還沒有撥穗,還不算真正的學士,你們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拿到學位。也要恭喜準碩士準博士,你們經過多年的努力。也即將拿到碩士或博士學位。
但這些都要感謝各位的家長一路栽培,正如剛才校長講的,我們再一次給所有在場的家長熱烈的掌聲。除此之外,我們更要感謝師大的師長們。由於你們的包容跟關愛,才有我們今天開花結果的日子,我們也給所有師大的師長們一個熱烈掌聲。
剛才校長也說到,大一學生4年前進師大的時候,正好是Covid-19肆虐全球的時候。3年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兩年半前Chatgpt橫空出世。這一切都改變了社會,也改變各位未來的人生。你們未來可能跟你當初想像的會完全不一樣。
從今天開始,各位高興的是,你不會再有作業了,也不需要為期中考期末考煩惱,也不需要去為你的論文熬夜了,這個你們應該感到很高興。但是你下一步要做什麼?或許有些人心裡非常明白,但是我相信大多數人仍然相當迷茫。
假如人生像一場球賽,學校就是我們集訓的場域。那今天離開學校,比賽正式開始。過去我們看球。我們對球星是崇拜不已,看到陳傑憲、看到大谷翔平,我們就熱血沸騰。但是不論陳傑憲、大谷翔平來師大來台灣訪問幾次,都沒有辦法替我們贏球,最後贏球還是要靠我們自己。所以我們不只要看球,更要下場打球。
人生就像一場球賽,有輸有贏,有人進攻、有人防守,你要突破別人的防守,你要防守別人的進攻,有時候要團隊合作,有時候要單打獨鬥。在落後的時候,你也不能氣餒。
40年前,我在美國攻讀博士的時候,那時候大家認為,台灣的學生是全世界資質最好的學生,也是最努力的學生,我們自己也認為說,我們又聰明又努力。到了美國之後,我才第一次受到震撼教育。原來班上這麼多歐美的同學,又聰明又努力?那個時候沒有個人電腦,你要上機一定要到電腦機房去。啊,僧多粥少,你常常需要半夜去,不管我任何時間去,總是看到那幾個歐美的,我們認為是非常聰明的天才,永遠在那邊努力。
那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天才是1%的聰明、99%的努力。我們都自以為說,亞洲學生特別是臺灣學生特別努力,比起真正很努力的歐美學生,我們還差了一大截。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各位也可以看到很多,但是我們不要看那種相反的例子。
我們要在科學藝術音樂體育領域上,有所成就,一定要勤奮的練習,自主的練習,終身的練習。有一次我出差到美國,在飛機上跟空服員聊天,他提到說,從美國到台灣的14小時的飛行當中,他只見過2個人,從頭到尾沒有睡覺,沒有看電視,沒有看電影,一直在工作。
一個是王永慶先生啊。或許各位年輕的學生,恐怕已經不記得,各位家長一定知道王永慶先生。另外一位是我們的李前院長李遠哲先生,他到現在據我所知,仍然是每天工作到半夜一兩點。所以一個人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
講到李遠哲,我們就想到諾貝爾獎。台灣過去只出了2個諾貝爾獎,受過台灣教育的,一位是丁肇中,他在台灣念的初中高中到大一之後就到美國去。李遠哲是在臺灣念到研究所,甚至碩士畢業才到美國去。
兩位都拿到諾貝爾獎,但是那已經好幾年前了,大家不禁在問,為什麼這麼多年,臺灣還沒有得到諾貝爾獎?
有人就開始在想說,我們怎麼樣才能夠得到諾貝爾獎?在這邊跟各位介紹一篇有趣的Paper,這位是Richard Roberts,他是1993年諾貝爾生醫獎的得主,各位假如學生物領域都知道,intron是他發現的,這個斷裂基因裡面有一段片段叫做intron被剔掉的,是他發現的,從此徹底改變生物學的概念。
他曾說得諾貝獎最好的方法是「Don’t even think about it」。你假如一天到晚念茲在茲,你就不會focus在真正該做的事情。要解決真正重要的問題,才是真正要得諾貝爾獎的最重要的基礎,而不是一天到晚想要得獎。不是一天到晚要患得患失。
同樣的,運動競技也是一樣,雖然我們的目標是要贏球,但是一個UCLA最有名的籃球教練John Wooden。UCLA是我過去在美國服務的學校,他在1960年之前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學校。1960年到1970年中間,他們的籃球校隊連續獲得了10次還是11次的NCAA美國籃球大學籃球聯賽冠軍,史無前例,空前絕後,全部都是歸因於這個教練。
John Wooden,不只是一個很好的教練,而且是一個非常好的人生導師。他當然教練之後,寫了很多人生成功失敗怎麼應對的書,他講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贏球不是目標,要盡力而為才是。勝利只是隨之而來的副產品。」
這什麼意思呢?你們說,我打球當然是要贏啊。就是不要為了一場輸贏,而太過在乎,即使落後,即使你輸了這場球,你要從中間學到該學到的教訓,學到一些基本動作,學到自己的strategy(策略),有什麼地方不對?
想辦法在下一場再贏回來,這樣才能夠得到季後賽的總冠軍,那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人生的球賽絕對不是只有一場,你們不只要打季內賽,而且希望打到季後賽。
我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有次到紐約去旅行,在旅館房間裡面聽到隔壁一直有人在練小提琴,一直到半夜10點鐘,他一直都要反覆的拉音階,有點boring,可是他拉得不錯,他就有點好奇就敲門,一進來才發現,這是一位全世界非常有名的小提琴家。
他為了明天要到Carnegie Hall(卡內基音樂廳)去演奏,晚上還一直在練習他的音階基本功,我想在座的音樂學院音樂系的學生,大家可以appreciate這個苦工,所以一位成功的音樂家要不斷練習。
一位成功的選手也是要不斷練習,我再講另外一個故事,Kobe Bryant這位已經過世的美國職籃湖人隊的一個球星,我不曉得年輕的學生有沒有聽過,但老一輩的大概都聽過。10年前他曾經是美國職業籃球最有名的一個球星,他在34歲就以最年輕的身份,得到了3萬分,被叫3萬分先生。
他雖然本身資質非常好,他父親就是職業籃球選手,但是他在成功之後,仍然每天4點、5點以前就起床到體育館,先投個一千個籃球。他是這樣拼出來的,他的勤奮,他的努力,在美國的職籃界是非常有名的。所以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成功,絕對不是只靠他的天分,一定是靠後天非常大的努力。
我們在努力的時候,我們也要眼光放遠,要洞察變局。
我在PhD結束後的第一份工作,在Eastman Kodak柯達公司,各位年輕的同學恐怕沒有用過照相的軟片照相,為什麼要軟片呢?現在就拿手機照相就好,但在短短的20年前,照相都是要軟片。那時候軟片最大的producer是柯達,是百年的公司,柯達這個商標在全世界到處都有,你去哪裡觀光,都看到柯達的商標,要拍照時叫做Kodak Moment,就是大家要開始要拍照了。
那時候大家認為,這個百年公司一定還會繼續下一個百年,沒想到90年代之後,很快速的在短短10年間,實體的軟片已經被數位相機取代,現在已經沒有人在用實體的相片。
現在甚至是買手機送相機,所以所有的科技都有它的lifetime。所有的事件變化都有它的lifetime,我們要眼光放遠,我們要洞察變局。
兩年前,Open AI推出Chatgpt,我想大家都知道,by the way。我這個演講沒有經過Chatgpt,不曉得是好,還是不好?或許應該請教Chatgpt。
Anyway,Open AI出來的時候,全世界是為之驚艷,甚至有點disbelief,不相信怎麼可能這麼好?一定有什麼缺點啊,他的缺點是什麼,他沒辦法思考,我們就很高興,他是用現在人所有的知識放進去,所以他沒辦法思考,他沒辦法理解。
我們人類仍然沾沾自喜,覺得說我們還可以撐下去,這不過是機器而已,不過是我們的工具而已,短短兩年內。能夠做reasoning的AI現在已經出世了,現在的AI已經可以做reasoning,就是做簡單的推理。
把一個很複雜的問題,Break Down到小小的問題,這叫做chain of thoughts,跟人類的想法是完全一樣,你要解決一個大問題,你把它分成好幾個思想的小問題,一個一個解決。
那AI厲害的地方呢?他不只follow一個chain,他可以同時數百萬個、數百億個、數千億個一起來思考。最後找出哪一個成功機率最高的作為他的答案。
他的算力遠遠贏過人類的腦力。我們知道說,從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大概過了1萬2千年。從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大概過了7或8千年。之後又過了7或8千年,到了工業革命之前,那時候人類所有的建設,所有文明的發展都是靠體力。工業革命之後發生什麼事情呢?人類的體力不再重要了,我們現在蓋個大樓,不是工人挑著磚頭挑著水泥一步一步往上走的,而是用起重機來搬運,所以機器在200年前取代了人類的體力。
我們不禁要問,AI是否哪一天要取代人類的腦力?2016年,我剛回來當院長的時候,那年也是Alphago打敗了世界棋王。他不但打敗,而且敗得體無完膚,最後迫使這位棋王放棄職業生涯,宣佈退休。
他已經不再是我們當初想他背棋譜的那個時候,他可以自己訓練自己,像剛才我所講的,同時去evaluate好幾個不同的strategy,找一個最重要的,最有成功機率的那個棋譜來跟人類競爭。
所以這個AI的進步,我剛才講到,除了可以學已經很久的東西,現在可以開始做reasoning,他可以把不同的策略或不同的思考一一分析。這個已經遠遠超過人類腦力的範圍,人類最多同時想個3個5個7個8個不同的strategy差不多了,AI可以同時做幾千萬個。所以我們必須要開始思考,是否哪一天我們的腦力會被機器所取代,就像過去我們的體力被機器取代一樣。
我們必須想到,我們怎麼樣跟機器合作,怎麼樣利用機器,或者甚至跟機器競爭。有一天,我們的運動比賽或許有人類組、機器組、人機混合雙打,或者是人機對打。人機對打現在就有了,電動玩具就是人機對打。
將來一定會有人機混合雙打,那就非常有趣。在這background之下,我們要思考,有什麼事情?人類是做得比機器好的,至少機器短期內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情,AI都可以馬上學,AI利用一個心理學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方式,各位都是念這個教育方面有關的,一個叫reinforcement learning 強化學習。就是做得好的學生,我們給他多點獎勵。
利用這簡單的道理,AI可以快速學習各種東西。它的計算時間是Millisecond,甚至microsecond,很快就學會一堆東西。
那麼AI現在不只可以reasoning,它還可以自己寫電腦程式,哪一天AI跟機器人結合,它不但可以自己寫程式,它可以命令機器人去製造晶片。接下來再加上他reinforcement learning 強化學習的機制,他就已經具備所有自然界生物界演化的基本條件。
我們知道,達爾文的演化論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是生物界的演化比較緩慢,因為受限於每一個生物生長的週期,所以我們演化通常是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為單位的,機器的演化可是以分鐘甚至於秒來計的,所以它的演化速率是非常驚人的,我們並不禁要擔心,哪一天AI加上Robot機器,他可以獨立於人類之外,自行演化,變成自然界另外一個species(種類),這個雖然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但不是不可能的。
那到底人類還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東西是機器不能做的?過去我們說機器不能推理,現在機器可以推理了,我們說機器沒有情感,現在已經開始有人用機器模擬人類的情感,可是重點就是他怎麼樣做仍然是模擬人類的情感。
譬如說,我們對音樂、對藝術的欣賞,這個最多你是AI可以模擬人類對藝術的欣賞,但是我相信,莫札特在作曲的時候,並沒有模仿任何人,所以AI要產生下一個莫札特,做出像莫札特一樣膾炙人口的音樂,目前還看不到這個可能性,這就是人類的價值,所以各位音樂系的學生加油。
AI的推理還有什麼問題呢?剛才我們講說,他把各種的可能性推理之後算出他的機率,找個機率最高的當作他的答案,可是人類的成功往往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是人類有一股冒險的心,明明知道這個成功機會小,但是我們還要執著做下去,這一點AI就比較弱,我們勇於挑戰未知,我們能夠克服逆境,這些AI是不是可以,至少現在看不到。
美國有一個知名作者,也是思想家,叫做Nassim Nicholas Taleb,中文名字大概叫做塔雷柏。他寫了一本書叫做「Antifragile」,中文翻作「反脆弱」,什麼意思呢?一個fragile 脆弱的東西,一打就碎。但反脆弱的東西則越打越強。所以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名詞,幾乎在正常的英文裡是不曾存在的。
好的,那什麼是反脆弱的例子呢?台灣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反脆弱」例子。1950年代,眼看著中共就要渡海侵略台灣的時候,爆發了韓戰。一下子第七艦隊來了,保護了台灣。再過10年越戰爆發了,美國陷入焦頭爛額的戰爭。台灣利用越戰時間大力發展經濟,奠定今天我們經濟繁榮的基礎。這就是Antifragile的例子。
Covid-19爆發的前兩年,臺灣宛如另一個平行世界,全世界在lockdown(因緊急情況而被封鎖),全世界在封城,大家互相指責,但台灣幾乎是、仍然是business as usual(照常營業)。
台積電在90年代獨排眾議,投入當初完全不被人看好的專業晶圓代工,甚至各位家長們可能都記得,那時候大家都說,台灣不能一天到晚做代工。做代工有什麼出路?
沒想到現在台積電已經成為護國神山,更是全世界爭相爭取的一個對象。這就是另一個在逆勢中成長的例子,也是Antifragile的最好例證,這些都不是你用AI來算,會跟你講要怎麼做的,這些都是要人類的智慧來判斷的,所以這些告訴我們在AI時代,我們要保持人類最珍貴的特質,「能夠在逆境中勇往直前」,九局下半,兩好三壞,球賽才剛開始,最後一球,冷靜揮棒,你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今天,各位就要開始下場比賽。今天,就是人生新的開始。Good news是人生充滿了機會,充滿了喜樂。Not so good news,你們的對手會比你想像的要強,而且一年比一年強,甚至比賽規則也可能隨時改變,這個我們必須要適應。
但是你們有很多工具,現在新的AI,我們剛才講,AI有一些缺點,但是它的優點,我們要盡量發揮到極致。我們可以用新的科技、新的工具,來幫助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克服困難。最重要的,我們要永遠保持人類最重要的特質。第一個要同理心,第二個要有冒險精神,要能夠克服逆境。要能夠欣賞人類創造出來的音樂藝術文學等等,這是人類的價值。
祝各位好好享受未來的比賽,萬一落後也不要灰心喪志,只要你樂觀進取,勇往直前盡力而為,人生絕對是美好的,絕對會是成功的,謝謝大家。(攝影:張適 / 文字編輯整理: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