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2019.1018
人權影展「轉身之後」 從《分域大道》看後雨傘時代
還記得5年前香港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革命嗎?師大學生會於10月17日在誠101播放《分域大道》;映後由臺灣公民陣線發起人江旻諺主持,邀請香港邊城青年發起人Kuma、關同學及香港詩人陸穎魚,分享他們在雨傘革命、反送中運動中的心情。
「香港變得越來越不是你認同的香港。」這是一部關於5名社運人物:黃之鋒、何韻詩、黃洋達、劉偉德、林淳軒的故事。呈現他們如何在社運後找自己生活的日常。在後雨傘時代,他們發現生命原來是其所有選擇的總和。
映後座談的講者安排具巧思,為長時間在香港、熱愛香港文化的臺灣人江旻諺與在臺港人的對談。「你遠遠看著自己的故鄉被摧毀」Kuma提到,在反送中運動的當下,想為香港做些什麼的他,便成立「香港邊城青年」。
「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我看到新聞就哭」陸穎魚說,他問自己為什麼這麼沒用。後來他發現,這些新聞都是帶有情緒,穩住生活,才有可能跟著這個運動持續抗爭。
「生活安全就代表心裡安全嗎?」關同學說到,很多香港人面對現況的方法是移民。但生在移民家庭的他,自我認同是模糊的,但隨著漸漸意識自己是香港人,心裡就變得比較平安。
關同學認為,身分認同是革命最重要元素之一,為持續革命的第一步。即使關同學身處異地,仍期許自己爭取臺灣人的認同、支持。
這場放映活動為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的聚落串連計畫。師大學生會學務部部長林于玄表示,希望透過這個計畫,把人權影展帶進師大校園,讓師大學生可以透過電影思考「我」和「時代」的關係。把主題訂作「轉身倒帶」,呈現不只是時代,更是我們該如何在這個時代活著、並思考國家、族群歷史與自身關係。(撰文:校園記者地理111郭晴報導/ 編輯:江敍慈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