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理學院自創校以來,就以紮實的研究與教學基礎,建立良好的口碑,長期以來,不僅在我國科學教育與基礎理論上,扮演火車頭的角色,近年來更致力整合跨系所的大型研究計畫,如生物科學、奈米科學等,以提昇科學教育研究的質量。除了提供專業知識,也輔導志於教職的學生,未來更將密切進行國際交流計畫,提升研究應用層次,培養卓越科學專才。
化學系主任許貫中表示,民國83年通過師培法,系上便已著手規劃轉型事宜,不僅定期舉辦講座與安排工廠參訪,也延攬過去任職中鋼等業界教師擔任應用化學課程,新設課程補足學生實務應用的不足。
許主任表示,目前化學系畢業生從事教職、繼續深造與進入業界比例各佔三分之一。許主任期許同學勿自我侷限,應具備更寬廣的視野,師長們亦應盡力發掘人才。
物理系積極尋找出路,系主任賈至達認為,物理系訓練學生具有邏輯思考與推理能力,學生具備這項利器後,從事任何職業都沒有問題,目前為止,就有部分物理系學生畢業後到財經、設計、國文產業就職。
賈主任承認,師大物理雖非物理系入學頂尖志願,但物理系採取小班精緻教學,讓學生畢業後具備不輸其他名校的競爭力。只是賈主任也遺憾,系上許多同學到了大三,為了升學紛紛走入補習班,只鑽研「古典物理」、「近代物理」、「應用數學」三門科目,反而犧牲研究機會,容易失去獨立思考的寶貴財產。
生命科學系主任張永達指出,因為教程名額愈來愈少,目前生科系逐漸著重研究,除提供教師更佳的研究條件外,也鼓勵學生加入參與教師的研究學習。目前生科系也正努力和科技產業合作,提供系上學生能到學校以外的場所學習。
張主任表示,生科系也積極持續和國外許多大學合作,提供系所優秀學生到外國短期進修,目前已和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合作,由系友出資,補助同學出國學習。張主任希望學生透過國外交流,更具國際觀,藉由這些出國交流的同學,也可成為師大生科系與國外大學實驗室的溝通橋梁,讓生科系的研究能直接和國際接軌、對話。
不過張主任也強調,生科系目前雖積極發展研究計畫,但並沒有忽略培育教育人才的傳統使命,對於一心想從事生物教學的同學,生科系邀請擔任教職的系友,返校協助模擬教師甄試場景,傳授教學技巧,同時提供獎學金,鼓勵系上學弟妹認真學習。
課程改革方面,近年生科系開設「生物資訊與技術學程」,並與美術系等合辦「生態藝術學程」,提供同學更多的課程選擇,張主任希望讓學生多元學習,具備更多方面的知識,增加職場競爭力。生科99張峻嘉很贊同生科系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增設相關學程,因為選修生資學程可以整合生物學與電腦應用能力,增加未來在職場的競爭力;而生態藝術學程則可培養藝術與生物結合應用的能力。
理學院中也有些系所本身取向就非以師資培育為主,資訊工程學系主任黃文吉就表示,由於資工系原本修習教程的學生就不多,因此師資培育名額減少對資工系幾乎沒有影響。
課程上,資工系的課程以配合科技產業需求為主要規劃方向,黃主任表示,資工系一直以來提供機會讓學生進入產業界,如華碩、Intel等科技大廠實習,未來也會持續和業界接軌。
地球科學系則是走研究路線,系主任管一政表示,地科系以「研究」為主,近年由於地科師資需求量不大,系上鼓勵學生們依興趣從事研究。
管主任表示,地科範圍很廣,包括天文、大氣、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五大類。目前地科系計畫將五大類基礎課程設定為必修課程,並讓學生依興趣選修,學生可依自己的喜好排課,將來往該領域鑽研發展。
科技學院 實用基礎與高科技產業搖籃
科技學院下設4系2所。民國85年,工業教育系圖文傳播組分立為圖文傳播技術系,民國87年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同年正式成立科技學院,將原隸教育學院的工教系及圖傳系以及原隸藝術學院的科技系整合改制,以統整資源,發揮更大功能。配合學校正朝精緻化綜合大學發展的藍圖,科技學院不僅持續致力於師資培育及相關的學術研究發展,更積極與產業合作,培育產業所需高級專業人才。
科技學院院長馮丹白表示,儘管外界要求師大轉型,但在他來看,師範校院的根本基礎還是在教育,如果拋棄教育,等於就是宣判師大死刑。以科技學院而言,本質依然是技職教育,即使如近年分支成立機電系、應電系,但這些科系的特色還是與台、清、交的相關科系不同。科技學院過去以培育高職教師為主,如今仍然會以技職教育為基礎,但發展為雙元雙軌制,學生畢業無論就業或教書都沒有問題。
馮院長強調,很多人把科技學院與理學院混為一談,technology和science的確是一體兩面,但發展重點卻不相同。理學院走基礎研究,但科技學院則以應用實作為主,培育學生具備能利用理論創造、發明新事物的能力,進而協助產業升級。
科技學院的成立就是師大轉型的代表,為了和產業接軌,科技學院的老師們一直以來也積極和產業密切聯繫。除了成立育成中心,已經輔導60家以上廠商創業,也和知名廠商密切合作,以應電系為例,這兩年就連續獲得不同廠商支持,捐贈價值一億以上設備,成立專門實驗室,馮院長也很驕傲,由於科技學院長期與各廠商保持良好關係,無論學生想到各領域知名廠商參觀都沒有問題,不少廠商甚至願意開放平時機密的空間,讓同學們取經研究,這些都是長年耕耘的成果。
拉近與實務界的距離,除了老師們努力拓展與業界關係,馮院長也努力推動課程改革並增聘師資。馮院長表示,科技學院雖然不是職業訓練所,但課程不能不依據企業需求設計,他知道院內很多學生抱怨師資問題,他也和學生一樣,期待能邀請更多業界人士到學校兼課,帶領同學們實作,可惜因為學校行政相關規定很多、程序又很繁複,導致困難重重。馮院長感嘆,由於外界評鑑委員對科技學院發展方向了解有限,又經常以其他領域的眼光來看待科技學院,「就像開車時候有人在後方一直指導」,自己有七、八成的力氣都花在應付瑣碎的事情上,科技學院有信心走出自己的路,但也期待外界能給科技學院更多空間與支持。
工業教育學系室內設計組就正在面對馮院長所提師資問題。由於近年來資深教授陸續退休,加上室內設計組的學生人數迅速膨脹,就導致學生有課卻沒有老師上課,面臨必修課不足可能無法畢業的窘境。
根據現行新聘教師規定,不僅必須具備博士學位,還要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這樣的規定對重視實務經驗的工教系來說,就是一大考驗。室設組同學反應,以下學期的色彩學及複合材料等必修科目來說,目前都面臨沒有老師狀況,系上同學不擔心屆時會真的沒有老師,但也有老師認為,如果為了要讓同學畢業而硬著頭皮開非自己專長課程,恐怕也非學生之福。目前工教系正在積極研擬對策調整中。
科技學院許多科系都由工教系分組分支獨立設系,機電系就是其一。機電系自工教系機械組獨立出來後,成立至今僅五年,因歷史不長,機電系主任程金保說,機電系較不若其他系所有明顯轉變,但大致而言,之前是以教育為主,現在則是以產業為主、教育為輔,重心放在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
程主任說,在轉型過程中,機電系面臨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空間不足,其他大學機電系,就有一棟專屬大樓,而師大科技學院才共用一棟大樓。因為空間不足,導致學生只能聽老師講述,無法親自操作更多實驗,程主任認為,這是機電系目前一大需要改進之處,唯有空間不足改進後,才有機會跟業界談產學合作。
程主任還希望未來機電系能與業界有較深的接觸,並進一步讓外界肯定師大,改變外界對師大的刻板印象。儘管打破傳統大不易,但只要願意走出去、伸展觸角,相信藉由師生的努力,機電系能達到跟業界產學合作、成立博士班和建設一棟機電系館的三大目標。
國際人力教育與發展研究所是科技學院的特色科系,這是全師大第一個全英語教學的研究所,學生來源也很多元,不少都是來自友邦的菁英,經選送來台進修,回到自己國家擔任重要領導角色。馮院長說,人力所透過全英語授課,不僅達到外交效果,同時帶動全院師生全球化眼光。
發展人力資源教育,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也將從98學年度開始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類資源發展學系」,科技系最早前身為工藝系,如今即將進入科技應用與人資領域,也見證時代與師大的轉變。
馮院長強調,不同於其他科技學校,師大最大的特色就是教育,因此學院在專業能力外,也特別重視學生的養成過程,尤其今天要培育業界需要的人才,除了專業之外,各項調查都顯示,業主最重視的還是人才的品格與態度。馮院長很驕傲,院內許多老師都具有教育的心,重視對學生的教育,行有餘力才發展自己的研究,這是師大人獨特的精神,相信也會讓師大學生踏出校門,能走向多元寬敞的道路。【校園記者葉佳玲、王君豪、陳思嘉、朱映竹、鍾珮榕、賴玫臻、林怡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