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師大給人較為保守、嚴肅的感覺,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轉型開放的師大,要如何扭轉外界的刻板印象?師大給一般外界的印象為何?一般業界如何評價師大?長期觀察高等教育環境的教育路線媒體朋友,提供師大什麼樣的建議?居住在師大周邊多年的居民,心目中的師大又是什麼樣貌呢?
企業家看師大 坐擁地利人和
師大積極轉型,全校動起來,企業界也紛紛嗅到不一樣的師大人氛圍。只要努力充實自己求進步,成為職場新寵兒,師大人也可以!
前台北市室內設計裝修公會理事長陳銘達表示,以往對師大印象總停留在訓練教師部分,是台灣教育界龍頭,教師體系嚴謹且勢力龐大。但自從12月5日午後接受邀請到台灣師大設計教室與同學暢談設計心得,親臨師大後,感受到師大努力轉型的用心,他也對師大學生前景看好,認為未來潛力無限。
陳理事長說,大部分的台灣學生都有東方人的內向被動特質,然而他與師大學生接觸後,發現其實學生都能踴躍發問,而且師大學生學習態度認真,值得讚賞。儘管目前設計業界和師大學生接觸不多,但相信經過一定時間認識,以師大坐擁台北最精華地段,又擁有深厚文化環境背景條件,未來可能將成為業界領導、潛力無窮。
面對師大正在轉型關鍵,陳理事長鼓勵學生們應該更努力追求知識,而且「別人教不如自己學」,期勉師大同學要跟著良師的帶領,主動訂定未來明確計畫並主動追求,才能夠進步,素質穩定、品質佳的師大學生,結合地利與人和,善用資源與優勢,將能帶動業界發展。
Careers雜誌總編輯臧聲遠也說,目前大學浮濫、學生素質降低,企業用人普遍具名校主義,歷史悠久的師範大學具老招牌優勢,相對於其他師範院校,台師大近年積極推動師資與科系轉型,加上學生素質仍然維持相當的水準,因此師大畢業生其實很受企業界愛戴,像是聯電、群創光電等知名企業,都給予師大學生不錯的評價,同學們只要願意努力,前景看好。
大環境影響 媒體記者建議求突破
面對師資培育法限制師資名額的緊縮,加上社會少子化現象及種種教育改革,長年觀察教育趨勢的記者朋友們多肯定師大近年的努力和目前成果,但建議未來除了要鞏固現有優勢、多元發展外,也應加強媒體公關聯繫,讓外界能夠更了解師大。
採訪教育新聞20多年的中央社資深記者翁翠萍根據自己多年的觀察及採訪經驗認為,師大學生素質普遍優秀,尤其是過去公費時代,政府保障高中職教師名額,錄取分數一度傲視全國,但無奈面臨多元的社會衝擊,在教職市場縮減、供過於求的困境下,師大勢必要正視這個挑戰並提出因應之道。翁翠萍說,雖然順應社會的需求,但在專業的領域,也就是師資培育,師大絕對不能放棄,反而應該更精進,因為這就是師大獨一無二的競爭力。除了學校的努力,他也提醒學生自己要更加油,畢竟現今大環境不若以往好,經濟金融海嘯一波波襲捲而來,學生要多下功夫,充實自己的學問涵養,畢業之後才有競爭力,而不是被動地等學校栽培。
翁翠萍也強調,師大在現任校長郭義雄就任後,大刀闊斧推動改革,這是很值得肯定的地方。翁翠萍最近剛採訪師大美術系和俄羅斯聖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所合作「台俄當代藝術展」,看到師大致力於提升人文教育的文化涵養,深受感動。她認為在現今動亂的社會,大學更應該是領導社會的精神堡壘,台師大是人文風華的典範,更該當仁不讓。
面對競爭,師大除了精進師資、加強研究、學生自行更加努力,翁翠萍建議,未來學校與學生更該集思廣益,往「突破」與「提升」兩大方向邁進,才能賦予師大一個全新的形象。
現任中國時報教育線記者、同時也是師大公訓系(今公領系)校友韓國棟表示,師大早期主要以公費生招生, 9成以上學生畢業任職教師,當時競爭強烈,師資缺乏,所以學生素質優良,也沒有流浪教師的問題,但如今師資飽和,學生以分發落點入學,並非大都以畢業後擔任教師為生涯規劃,加上沿襲的課程與新增系所設計上都和以往不同,建議學校課程規劃要大力調整,並多考慮就業取向。
回顧師資培育法實施至今十多年歷史,韓國棟遺憾師大錯過與臺科大合併的機會,他說,雖然師大本身的歷史與科技大學的招生範圍不同,導致反對聲浪大,但他認為「經過衝突性,才能整合成適應現代的制度。」依他來看,在沿襲舊有的師資與理論教學取向下,雖然近年不斷增設新的課程,但師資卻不一定完全適合新課程。身為校友,他建議學校在人事上要大刀闊斧地改變,同時建議提供更多公費名額,提高師大進榜分數,他也建議師大要發揮固有特色,例如發展心測中心考試功能,與教育部大考中心競爭,良性循環,加強固有的優勢,讓人看到學校的努力。
台灣醒報資深記者江昭青則建議,師大若想要「轉型」,應該主動積極向外聯絡,各單位或師大學生應該要勇於發言、表達意見,否則不僅對外無法宣傳自己本身優點,因為媒體採訪困難,也導致外界對師大印象持續在「封閉、保守」的圈圈裡。對此,師大已經於2006年正式成立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加強與外界的溝通對話,化被動為主動,塑造多元形象。
從保守到開放 師大鄰居普遍印象
教師搖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從前為莘莘學子追求嚮往的高等學府,作育英才的高階社會地位、安穩單純的工作環境等優渥條件皆為強大拉力,但近年來少子化影響,流浪教師數量直線上升,讓就讀師範體系的學生對於未來感到強烈的不確定感。羅斯福路居民施宜含表示,之前對於師大的印象為校風保守、學風封閉、學生對於未來保守規劃又缺乏追求夢想的勇氣、學生生涯規劃單一,但施小姐對於近年來師大積極轉型抱持肯定的看法,也鼓勵學校走向多元面向發展,想辦法紓解目前流浪教師的困境。
居住於師大附近的蘇勻筠小姐也說,過去對於台師大的印象是較為保守的校風和較為拘謹的學生,和非師範體系的大學相比,似乎缺少了些活力。不過近年來已經扭轉「師大學生畢業後就是要當老師」的刻板印象,針對師大近年力求轉型,增設國僑學院、管理學院、餐旅所等,蘇小姐肯定師大的努力,但認為仍應以教育為主軸,並建議師大可以擴大師資培育範圍,增加培育韓語、法語、西語等台灣師資。
很多人說師大校風保守,龍泉里長龐維良有不一樣的看法。自幼即居住在師大夜市旁,對龐里長而言,早期的師大是神祕又有距離感的「大學城」,然而,現就讀師大運休所的他,已經可以感受到校園裡日漸開放的氛圍,學生社團活動也從保守轉趨活躍。
「師大美術系、音樂系的同學,多是該領域的佼佼者,走入社區與居民交流,他們的才華才能讓一般大眾也有目共睹。」龐里長認為,學生應該主動走出象牙塔,才不會曲高和寡。
隨著教師培育制度的改變,師大學生早已失去了教書「鐵飯碗」,但龐里長認為這未必是壞事。他期許師大學生把視野放遠,「擁有一技之長是不夠的,我們要有危機意識,盡可能補強自己的不足。」除了基礎學科,他認為人際關係的經營也相當重要,這些能力能幫助學生掌握社會脈動,在高學率卻高失業的情況下,擁有整合專業的能力,更容易吸引企業主的目光。
到校參觀師大62屆運動會的黃先生表示,以前印象中的師大學生都是很有氣質,比較不像其他大學的學生那麼會玩;但實際到學校,看到所有同學們運動的樣子,發覺同學們其實很活潑,希望學校能多多舉辦相關活動。黃先生坦承,其實他不知道師大正在轉型成綜合大學,但他期許,不管轉型到任何方向,學生未來畢業後的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誰說師大人只能當老師?誰說師大人等於保守死板?師大的師生們正以實際的行動扭轉外界的刻板印象,也許60年的印象不是一下子能夠翻轉,但過去十多年,外界已經慢慢看見師大人的努力,展望未來,師大人也有信心,要讓社會各界看見師大一步步的轉變和用心!【校園記者林怡臻、鐘珮榕、蕭安惠、張善詩、駱葦欣、徐筱筑、呂玟儀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