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歡迎訂閱師大週報,只要填寫以下資料並送出,即可每週定期於您的指定信箱中,收到最新一期電子報。訂閱網址:http://ap.itc.ntnu.edu.tw/ePaper/ViewEPaper?action=viewepi&mGuid=20090918162235

如欲訂閱師大校訊(紙本季刊,1、4、7、11月發行),讓您掌握師大校園新聞、研究新知、專題報導,歡迎來信 alumni@ntnu.edu.tw

 
9715(2008-12-01)
師大週報9715期
 
師大首頁 | 過期電子報 | 聯絡我們   
圖

 球華語文學習熱,近年來持續增溫發燒,事實上,早在半個世紀前,師大就已經深耕華語文教學領域,並且累積了極佳的口碑。掃描當今光是台灣地區各華語文教學單位,幾乎都從師大開枝散葉;放眼世界各地,從國語中心到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所培育的學生和師資,更為師大在全球建立了穩固的華語文教學招牌。本期《師大週報》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塊招牌,也為這些長期在華語文教學領域默默努力的師生喝采!

 促進師大校園訊息交流,公關室自去年起成立校園記者團隊,透過文字與平面攝影,讓更多人能更快更深入了解師大人的大小事;提供更多元的訊息選擇,公關室即將再推出影音活動紀錄報導,並召募校園影音團隊,協助拍攝並剪輯活動紀錄影片,歡迎有興趣的師大人向公關室洽詢。

圖
圖

一週新聞 / 081124-081130

圖 就學貸款制度變革 研究生須先預估學分費 (08.11.24)
圖 學生會號召「好攝之徒」 為自身權益發聲 (08.11.24)
圖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2008歐洲魅影影展 (08.11.24)
圖 慎選好球 揮出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的全壘打 (08.11.24)
圖 學生會演講 從停車看生活 (08.11.25)
圖 姐妹校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學位獎學金2009/1/31申請截止 (08.11.25)
圖 親善大使募新血 12月10日遴選 (08.11.26)
圖 傑出校友勉學弟妹多參與國際事務 放眼世界 (08.11.26)
圖 師大生力軍管理學院成立 結合人文優勢邁向獨一無二 (08.11.26)
圖 穿出自我風格與美學 陳副校長身體力行 (08.11.26)
圖 歷史系說故事百問大賽 歷史人物穿梭時空走上舞台 (08.11.26)
圖 奇蹟的夏天 從足球學習不放棄 (08.11.27)
圖 圖傳專題課程鼓勵跨領域學習 和產業接軌 (08.11.27)
圖 98學年度大學術科考試報名日期自97年11月28日起至12月5日止 (08.11.27)
圖 行政大樓外牆鐵窗拆除 恢復古蹟外觀 (08.11.27)
圖 文獻大放送--RapidILL西文期刊文獻快遞免費開放使用 (08.11.28)

圖

專題報導 / Feature

圖 [華語文教學招牌專題報導]
  華語熱發燒 師大深耕有成

圖 [華語文教學招牌專題報導]
  小班分級教學 專業教學成效佳

圖 [華語文教學招牌專題報導]
  語言和文化並重 全方面體驗華文樂

圖 [華語文教學招牌專題報導]
  國際化環境 孕育優良華語文師資

圖 [華語文教學招牌專題報導]
  放眼海外 師大華語文教師受歡迎

圖 [華語文教學招牌專題報導]
  品質保證 國際爭相取經

圖 [倒數迎大運]木球 輕鬆好玩的國寶
圖 [社團天地]噴泉詩社 挖掘師大人源源不絕的創作力

圖校園活動看板 / 081201-081207

圖全校電子報

圖
圖

專題報導 華語熱發燒 師大深耕有成

圖
全球華語熱,美國已有兩千所學校設立華語教學機構
(照片:王楚蓁提供)

  球華語熱近幾年來持續增溫燃燒,根據媒體報導,2005年全球華語學習人口已經達到三千萬人,粗估到了2010年更將突破一億。最近這些年,光是美國,就有兩千所學校設立華語教學機構,去年歐盟官員更組團來台學習華語...。臺師大首先跟上這波熱潮,早在52年前就設立「國語教學中心」,多年來樹立國際間首屈一指的華語文教學招牌,更在民國84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培育出海內外第一流的華語文教學及僑教師資;因應全球華語文教學盛行並配合國家重點發展政策,96學年度起也在大學部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以及國內第一個全部招收外國學生的「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

  全台最大、最著名的師大國語教學中心,1956年在當時文學院長、英語系主任梁實秋推動下成立,從一開始在不到十人的小教室授課,到現在每期修課學生超過一千多人的規模。過去只有英語系的學生能兼負國語教學任務,利用英語系一間教室開始教授中文,成為師大國語教學的濫觴。國語中心秘書陳莉莉表示,民國45年中國還處於封閉狀態,外國人想學習中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台灣,而說到國語教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臺師大。

  隨著經濟起飛,來台灣學習中文的人數愈來越多,在教室不敷使用的情況下,中心借用綜合大樓教室,到後來獲教育部撥款補助興建現在的博愛樓。陳秘書說,當初規畫整棟博愛樓交給國語中心使用,一半作為教室、一半提供住宿,不過後來因為學校教室空間不足,現在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盡量發揮。空間問題還小,目前國語中心面臨最大的競爭,莫過於大陸開始積極推廣中文教育,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舉例來說,為與台灣競爭,大陸提供泰國免費師資、教材進行中文教學,但國語中心有信心,台灣傳承中華文化,保存傳統正體字,擁有良好的教學品質、結合活潑的教學方式,在華語教學市場中仍有一定優勢。

  除了直接教導外國人學習中文,師大也致力培育華語文教學師資,尤其這些年,世界掀起華語文熱潮,學習人口持續增加,造成華語文師資嚴重缺乏,全球都迫切需要合格的優秀華語教師。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今年已經進入第13個年頭,不但是師大培育華語文師資的大本營,更是臺灣華語文教學界的龍頭。華研所長曾金金表示,從所上畢業的碩士生到海外大學任教,就業情形比國外博士生更好,原因就在華研所學生能夠掌握活潑創新教學法,在教學現場都能有良好的臨場反應,能夠隨時視學生狀況,調整教學步調和方式。這樣的教學能力,不但讓所上畢業生具備競爭優勢,甚至吸引包括新加坡在內各國華語文教學相關學校,紛紛搶著到所上學習挖寶。

  華研所之外,師大這兩年也成立了「應用華語文學系」,培育更多台灣青年學子投入華語教學的行列,全面攻佔華語文教學市場。華研所長曾金金表示,過去有華研所打下很好的基礎,如今又成立應華系,華研所主打大學以上師資市場,應華系則專攻中小學華語文教育,更能展現師大培育華語文師資、致力華語文教學研究的能量。在過去五十年建立的基礎上,師大應華系儘管比其他學校的相關科系年輕,但不論師資或實習上,有很大的優勢。另外,華研所也開辦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吸引不少國文系、英語系學生跨入華語文教學領域。

  本國學生之外,致力推行國際性華語教育,師大也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至今進入第二屆,不僅為全台第一,也是唯一專門成立提供外籍人士就學的科系。系上除了當代華語的聽說讀寫必修課程,更提供中文資訊處理、中國傳統節慶等實用選修課程,使外國學生在華語以外,能有系統的學習中國文化,並以華語作為溝通工具、將來回到自己的家鄉,擔任華語教師和中國文化大使。

  超越半世紀的堅持和專業,師大建立了獨一無二的華語文教學金字招牌,成功推動華語文與中國文化,展望全球華語教學版圖,師大還要展現更大的野心和決心,持續努力,繼續耕耘。【校園記者許慧珍、蕭安惠、何孟樺、駱葦欣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小班分級教學 專業教學成效佳

圖
國語中心五十年來建立優良口碑,小班教學成效好
(照片:國語中心提供)

  師大的華語文教學實力,不僅在台灣地區,甚至國際之間都是有口皆碑,其中又以國語中心、華研所為主要核心,新設立的應華系、國華系,未來也將是攸關華語文教學發展能量的重要關鍵。

  到底國語中心是怎麼教導外國同學學習華語文?目前國語中心的課程安排採學季制,全年分為四季,一季三個月,每年暑假另加開暑期班。報名的外籍同學按照程度分班,每班採七到十人小班教學,初級訓練配合零程度學生從簡單辭彙、音調、聽力、四聲語感等開始訓練,建立基礎之後,句型再由單句擴展到複句。

  目前任教於國語中心的林雅惠老師,從師大華研所畢業後,至今已有十年華語教學經驗。她表示,一般學生只要擁有700個字彙、150個句型,日常生活像是租房子等狀況,就沒有太大問題。針對初級同學,林老師會視情況安排遊戲分組競賽,增加同學學習中文的興趣;但升上中級、中高級後,便不再安排遊戲,改採取辯論的課程方式教學。林老師說,每位老師的教學風格不太相同,但一般來說,隨著級數愈高,老師的發言會愈來愈少,改盡量引導同學開口說話。

  一般來說,程度較低的班上,老師會採取指定課本、並定期考試,但高級班老師都以討論問題、繳交感想心得的方式教學,有些課還以「聽新聞」為主題,讓大家都能發揮自己專長。只是老師們坦承,即使透過分級考試,每個人的程度還是有些許落差,一個班上有些同學閱讀很強,有些同學聽力很強,這些都需要老師專業教學能力,才能讓所有同學都能達到學習期待。

  很多人以為,教導外國人學華語,就像回到台灣國小國語課教室一樣,但華研所長曾金金強調,華語教學最重要的關鍵,必須把華語當成一種外語,尤其多數面對學習華語的人都是成人,不能再以過去台灣小學生寫生字簿的方式教學。林老師也說,國語中心學生的中文程度無法以台灣國、高中國文程度標準來畫分級別,他舉例,一般台灣學生也許會說「我忙死了」、「我忙得不可開交」,但外國學生就只會說「我很忙」,語言栽培是長期的過程,像解釋成語典故「愚公移山」就需要有長期的中文知識基礎,若是對中文典故、知識背景不甚了解,就無法精確掌握中文的意涵。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除了語言文字教學之外,國語中心的課程中,也安排大量文化體驗活動,例如書法、國畫等,並邀請專家親自授課,在這些文化課堂上,各班語言老師並不會隨班陪同翻譯,讓同學們必須直接試圖模仿學習。林老師認為,文化傳遞強調示範模仿的互動,秉持尊重他人文化的學習心態,就不會有太大障礙。

  目前國語中心分班皆採混合分班,也就是說,每個班級中,都有不同國籍的同學,以避免同學課後討論使用母語,並可以增加國際觀。為了和不同國籍的同學溝通,林老師偶爾會使用簡單的日文、西班牙文,強化同學的理解力,有時也會使用英文輔助教學,但還是盡量以中文為主。

  來自俄羅斯的金昨非,今年九月才到國語中心上課,但因為之前已經在北京留學,具備一定程度的中文基礎,目前上高級班。金昨非說,雖然班上只有八位同學,但也因為人數不多,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之間經常互相討論,每個同學來自不同地方,想法都很不一樣,課堂上,老師引導讓每位同學都有展現自己文化的機會,接觸多元化的角度觀點,令他非常喜歡。【校園記者社教100陳俐婷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語言和文化並重 全方面體驗華文樂

圖
國語中心除了語文,也安排大量文化體驗課程
(照片:國語中心提供)

  師大國語中心成立至今已經達52年,是台灣成立最久、教學規模最完善的華語文教學機構,根據國語中心統計,到現在為止,結業學員超過三萬七千人,分布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

  國語中心被譽為全台華語教學重鎮,每年吸引大批國際學生就讀,不僅只是歷史悠久,半世紀以來累積優異的教學成果更是最重要的原因。一般來說,進入國語中心的國際學生,只要經過兩期六個月的學習後,就可從完全不懂華語到能夠自理日常生活,不需旁人幫忙。

  來自美國的Philip Richmond到台灣已經一年多,目前在補習班擔任英文老師,他肯定國語中心的讀寫訓練很紮實,但希望能有更多口說練習,也希望老師指導充實字彙量。

  日籍學生慶田祐介, 2003年經朋友介紹到國語中心學習中文,來台之前完全沒有中文基礎,但經過國語中心安排語言、文化全方位的學習課程,由粗淺入深,讓他不僅學會中文,也加深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在台灣學習三年中文之後,現在他返回日本工作,因為會說中文的專長,讓他不到兩個月就在東京找到工作。

  不僅是一般人肯定,國語中心的教學品質,在國際上更是有口皆碑,每年不少邦交或非邦交國家大使、代表或各行各業專業人士在這裡學習華語,更有不少學生在此學習之後,回到自己的家鄉,發揮很大的影響力,像現任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Michael Rudd)就曾經是國語中心的學生。

  國語中心表示,在教學經驗上,通常來自日本、韓國的學生普遍已受過漢字訓練,讀、寫方面表現較佳,歐美學生則因為活潑大膽,口說表現略勝一籌;另外許多東南亞地區學生來台讀書,因為經濟因素,多半得兼職打工,如果沒有花太多心思學習,進步效果就會較不顯著,也需要老師投入更多時間及心力指導。不過整體而言,只要有心學習,國語中心都能滿足所有學習者的需求,享受學習華語的樂趣。

  除了基本生活所需的華語文能力之外,師大從國語中心到華研所建立的全方位華語文教學版圖,也協助學生能更上層樓,進而進入華語文教學專業。來自美國、華研所博士班的李艾希,就曾經參與教育部研發電腦輸入法,除了利用拼音、注音,在不清楚文字發音時,也能藉由更換已知文字的部首或筆劃,在系統列出的候選字中,輕鬆輸入文字。李艾希現正打算編纂一本從外國人學習角度出發的字典,字典內容將以常用的中文字為主,使外國人能有效率的學習中文,並培養語言學習的信心。

  全球華語熱,想學華語嗎?【校園記者蕭安惠、駱葦欣、周盈君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國際化環境 孕育優良華語文師資

圖
應華100賴虹瑾已經通過CBEST檢定考試

  了提供外籍人士學習中文的管道,臺師大也致力孕育更多優秀的華語教師,除了實際的華語教學外,還包含教材的編纂、試題的編輯,以及數位多媒體學程等。

  實際華語教學部份,以華研所為例,目前所上外籍生比例約占五分之二,平常課堂上最大的特色,外籍生與本地生不分國別一起上課。華研所長曾金金表示,不分國藉混合上課的好處在於讓外籍生能與華語母語學生互動,台灣學生也能認識各種不同的異國文化,這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學習環境,對往後在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世界學生教學上,具實質上的幫助。

  華研所內的課程安排,除了一般的華語語法及語音學,也安排提案研究計畫案討論,促進師生互動更加密切,為了增進實務與臨場反應,所上也很重視企業參訪見習和實習制度。曾所長表示,實習課程及實習時數的規定,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工作能力,以海外實習而言,還能實際瞭解外國其他學校之華語文教材,並將寶貴經驗帶回台灣。國內部份,善用學校資源,華研所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在國語中心見習九個小時,這不僅比一般參訪更深入詳盡,能更深入了解實際教學狀況及各種可能面臨到的困難。

  因為專業又重視實務演練的教學訓練,目前國內各華語教學機構中,師大國語中心二分之一師資來自華研所,台大、政大、成大、中央大學及文化大學等華語中心也分布不少師大培育師資。除了傳統的實力之外,為了持續和國際接軌,華研所上教授也會定期赴海外各國,參加各項華語文研討會,將各項最新、最實用的資訊及教學方法帶回台灣。

  專業能力之外,由於華語文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教師本身的外語能力也很重要,目前華研所要求所有學生至少要學習本國語言以外兩種外語,以便更知道怎麼和學生溝通。國語中心過去幾年也協助訓練了不少專案至泰國教學的教師,其中包括周嘉蒞、蕭秀蘭等多位老師到了當地也努力學習泰文,就可以泰語與學生溝通,增進教學效果。

  才新成立兩年的應用華語文學系也很積極栽培學生。儘管目前應華系還沒有畢業生,但學生們早已為畢業後的方向做足準備。應華100同學今年8月就在系主任蔡雅薰帶領下,一起前往美國參加CBEST(加州教師檢定考試)。這項考試包括Reading Section、Writing Section、Math Section三科,通通都要以英文作答,難度頗高,但出發之前,應華系特地邀請英語系副教授高瑪麗協助行前訓練,到了美國之後也請當地考過CBEST的過來人提供經驗,果然成績不錯,第一次應考,已有不少學生通過其中兩項科目,應華100賴虹瑾更是三項科目全數通過、拿到CBEST執照,未來再考過CSET(加州本科檢定考試)並修習 Teacher Credential Program(教育學程),就可得到美國公立中小學的教師資格。

  賴虹瑾表示,自己對華語文教學很有興趣,通過CBEST的檢定考試,無疑距離成為華語教師的目標更近一步。她認為自己能夠順利通過考試的原因,除了歸功國中時期奠基的英語寫作能力,就是對華語文教學的熱情。儘管拿下這張證明後,還有一大段辛苦的路程,但她期許自己能夠不間斷的努力、配合系上規劃的課程,以及自我的進修,早日成為一位優秀的華語教師。

  除了致力琢磨教學技巧,師大也很重視教材研發。應華系和國語中心「語象」、以及僑委會「僑教雙週刊」合作,提供應華系學生所編寫教材的發表平台;而在試題開發部份,應華系主任蔡雅薰也將帶領應華100學生共同協助建立華語文測驗 (TOP)的題庫。

  培育出更多優異的華語教師,師大的華語文教學相關系所持續不斷地儲蓄能量。應華系主任蔡雅薰耳提面命,提醒系上學生們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電子資料庫,整理歸納大學所學和成果,累積未來就業競爭力。華研所則不時邀請海外客座教授,讓同學能隨時更新國際華語市場新狀況,豐富華語文教學的多元化,每年也積極舉辦多場國際性學術研討會,培養同學華語教學的國際化視野。展望龐大國際華語文教學市場,師大不僅已經準備好,更誓言要成為最優秀、最頂尖的品質保證!【校園記者蕭安惠、駱葦欣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放眼海外 師大華語文教師受歡迎

圖
華研所畢業生林欽惠(右)在荷蘭萊頓大學教授華語
(照片:林欽惠提供)

  大長年致力深耕華語文教學,不僅所培養的學生分布全球各角落,所訓練的華語師資,畢業生同樣遍及世界各處,在各地發揮持續散播華語文教學種子。華研所畢業學生現今分布在全球五大洲教學,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畢業生在國外大學任教,以美國為例,也不乏進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及加州大學任教者。不僅如此,正在求學階段的華研所學生,也透過海外實習,持續在各地吸取華語教學經驗、累積教學能力。

  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實習的葉信鴻比較,師大華語文教學的語法講解以功能為主,在與學生溝通、設計課程問題上特別有用。葉信鴻今年暑假曾經到北京語言大學教導來自哈佛、耶魯的學生學習華語,這些美國高材生在回饋表上肯定他的語法講解上十分清楚明瞭。

  華研所學生張文嫺曾經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實習,他發現早稻田學生學習動機強烈、反應快,教學起來相對負擔較小,但日本學生習慣依賴漢字,而非藉由聽寫等方法來學習華文,是不太好的學習方式,也是日本學生在華文學習上,最需改進的一點。

  透過實習,讓張同學了解在不同地區教學碰到的問題,他坦承,實習之初自己並未考量當地學生的狀況,導致教學成效不彰,但後來經過時間與經驗的累積,逐漸達到成效,甚至連當地教師都讚嘆,令他十分有成就感。他提醒其他有心從事華語文教學的學弟妹,秘訣就是「做中學」,加上專業知識和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方式,是擔任一位稱職的華語文教師不可或缺的兩大元素。

  師大華研所畢業生分布世界各地,現任職荷蘭萊頓大學的林欽惠教授回憶,自己剛到萊頓大學任教時,總為學生準備大量的活動,但後來發現當地學生對於活動興致缺缺,反而希望能多教導語法結構。林教授說,有了這次經驗,他發現老師的事前準備,不見得真的能切合學生的需求,因此他大量縮短活動時間,以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優先考量,終於達到教與學間的最大平衡。

  對照自己現在的教學情形,林欽惠教授表示,就讀華研所期間所學包括語音、語法、媒體教育研究等課程,加上實務經驗訓練,都讓自己懂得如何結合理論和實務,運用華語教學。比較師大國語中心與萊頓大學華語教學環境,林教授說,師大國語中心上課時間較長,萊頓大學一星期只有十小時;編班方面,萊頓大學和國語中心一樣採小班制,自己目前授課的班級就只有17名學生;平常教學時,除了使用華語,還得夾雜當地的方言或英文,才能讓學生更能融入學習情境。

  除了林教授之外,目前萊頓大學也有兩位來自華研所的學生正在當地實習,林教授肯定,不論是專業技能或待人接物,師大華研所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品質保證。他鼓勵有志從事海外實習的學弟妹,海外教學是一條相當艱辛且漫長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懂得隨機應變,不拘泥在刻板的教學印象,就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同樣是華研所畢業的王楚蓁,現任美國swarthmore大學華語教學講師,除了美國之外,先前就讀華研所期間,他也利用實習的機會,到日本早稻田、中國北京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王老師鼓勵有心到海外教學的人們,有機會就要勇於嘗試,失敗了也沒有關係,「年輕,有失敗的本錢」,只要有「熱忱」,即使遇到挫折也很值得!王老師承認,自己剛到美國時,其實英文不太能溝通,但因為到了新環境,為了生存,於是變得很有潛力,現在包括生活、教學,一切已經不是什麼困難,他鼓勵學弟妹要多多挑戰,就能拓展全新視野。

  王老師表示,師大華研所的課程不同於一般,整合了「媒體科技」、「語文」、「教育」三大領域。「一個華文老師不僅要修習教育,也需要各方面多元的訓練。」他也推崇華研所高達佔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外國學生比例,方便學生交流各國語言,也提供及早適應與國外人士接觸的環境。

  「非常感謝師大在學術上的栽培。」回憶過去在華研所求學的時光,王老師說,那段期間,自己不僅要以學生的身分學習,同時也因為實習而在各校任教,雙重身分讓他更能感受當老師的辛勞,也能體會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於是督促自己求學路途上不要怠惰,如今能在海外順利任教。

  在師大華研所的教室外牆上,張貼了華研所成立以來,畢業生分布全球各地任教的版圖,華研所有信心,在過去的基礎上,未來這群畢業生不僅要繼續拓展師大華語文教學的據點,更要繼續共同擦亮這張最佳的師大品牌。【校園記者林怡臻、賴玫臻、鐘珮榕、鄭怡如、陳思嘉、張心柔、駱葦欣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品質保證 國際爭相取經

圖
肯定師大實力,德語區漢語教學協會暑假組團赴華研
所上課(照片:華研所提供)

  習華語文熱潮蔓延全世界,師大培育出許多華語教學優秀人才,也獲得國際學校的肯定!

  儘管應用華語文學系成立至今不過兩年,還沒有畢業生,但今年暑假集體至美國加州參加CBEST測驗,已經引起注目。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的執行長日前就表示,未來願意為已考過CSET的應華系學生開設Teacher Credential Program,且協助尋找當地學校的華語教職缺額,協助學生們就業。

  師大近年致力與國際各知名學府或研究機構互動、並簽署合作協議書,其中不少國外學府特別看中師大的華語教學實力。澳洲南澳省教育與兒童服務部門研究主任Greg Petherick表示,澳洲與環太平洋地區國家在經貿上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澳洲當地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但中文對澳洲人而言,又屬於較困難的語言,因此希望台灣能提供師資到澳洲教授中文。比較兩岸的教育,他稱讚台灣教育環境良好,也肯定台灣在華文教學語教材研發上的成果。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校長Dieter Lenzen今年10月親自來台,肯定師大華語文教師能力,並簽署兩校合作備忘錄,兩校未來將在華語文教學上密切合作,更考慮推動交換學生計畫。

  全球現在有十三億人口以華語作為口說工具,華語熱不僅在歐美國家造成學習風潮,東南亞地區更是逐漸成為廣大華語文學習的場域之一。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副祕書姚迪剛表示,自己國中時期的老師是由師大栽培出來的,因此對師大始終抱持感恩,三十年來,師大培育的師資持續在馬來西亞教導華文,對於華文教育貢獻卓著。曾經來台訪問的馬來西亞督學王忠偉也肯定師大健全的教育體系,尤其在華語文教育方面,正是馬來西亞所缺乏的部份,期待師大能提供更多空間,讓馬來西亞華文師資可以再進修。不光是馬來西亞,包括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地也都有廣大的需求,目前師大已經在泰國曼谷設立「台灣教育中心」,同時由華研所開辦境外教學專班,華研所長曾金金表示,雖然老師們必須經常飛機往返泰國授課,但為了能夠推動最好的華語文教學,老師們都很甘心傾囊相授。

  受到中國在國際間廣設免費「孔子學院」的衝擊,師大華語文教學招牌,選擇以優良的品質維持競爭力。國語中心秘書陳莉莉有信心,在中國學習的學生可能不敢開口,但國語中心的學生能夠走出去和人交談;華研所長曾金金也很自豪,在台灣自由環境下陶冶成長訓練出來的師資,絕對比中國或其他國家師資更專業、更靈活,也更知道如何有效教學。走過半個世紀,師大國語文教學,不僅只是老牌,更要持續扮演國際間的領導品牌。【校園記者蕭安惠、葉佳玲、徐筱筑、駱葦欣報導】


圖
圖

倒數迎大運 木球 輕鬆好玩的國寶

圖

  球是一項介於槌球和高爾夫球之間的新興運動,玩法近似槌球,又有打高爾夫球時揮桿擊球的樂趣。不同於其他運動項目,如此新奇的休閒活動,並不是舶來品,而是國人翁明輝先生發明的。

  民國79年,有感於高爾夫球在時間及開銷上皆不夠經濟,翁先生開始嘗試自行製作簡單球具,木球、球門的設計從生活中取材,球桿桿頭造型則從台灣啤酒酒瓶外觀聯想而來,就這樣,木球在台北市士林內雙溪誕生。

  為了推廣木球這項男女老少皆宜的運動,翁先生於民國82年9月11日成立中華民國木球學會。翁先生定下了「無中生有、立足於國際間」為第一個十年計畫,目前則進入第二個十年計劃,要朝向「體壇主流、闢建全球通路」的目標前進。經過多年努力,這項台灣人發明的運動也逐漸受到肯定,甫於2008年10月26日在峇里島閉幕的第一屆亞洲沙灘運動會,木球就被列為其中一項比賽項目。

  曾任師大木球隊教練、體育系教授程紹同表示,木球與老人運動槌球不同,其中揮桿的動作,大大提升了活動量。木球的遊戲規則是「少桿為贏」,因此每次的揮桿都存在著極高的挑戰性,既要準又要遠。從下擺擊球、推送到收桿,環環相扣,得步步為營。不過不管成績表現,或者是否一定要達到力與美的最高境界,木球實質都是一項休閒大於競技的運動,一般人只要有一桿在手,就可以盡情開打!

  「只要了解規則,幾乎所有人都可以體驗玩木球的樂趣。」只是儘管學習木球的門檻不高,程教授建議,初學者最好到了國中之後再開始訓練,畢竟球具有一定的重量,年紀太小的學童恐怕會不堪負荷。

  儘管是新興項目,不過臺師大選手也沒讓大家失望,多項體育競賽中,師大選手們的表現都很亮眼。歷屆參加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團體組數度蟬聯男女冠軍寶座,近年儘管因為其他學校的木球實力不斷提升而飽受挑戰,但選手們仍然能夠抱回一定的獎牌數。木球代表隊相信,2009年大運會由臺師大主辦,在主場優勢下,更能延續優良傳統,發揮最堅強的實力,拿下最漂亮的成績。【校園記者音樂101張善詩報導】

<木球>
場地:
*每一木球場她,規劃為十二個球道。其中至少須有二個左彎道、二個右彎道。
*每一球道長、短不等,短距離與長距離球道至少個兩個。三十五公尺以下為短距離球道,六十五公尺以下為中距離球道,一百公尺以下為長距離球道。
*寬度可依地形規畫,但最窄處不得少於二公尺,最寬處不宜超過二十公尺。
二個長距離球道。
*每一球道以四~五人同時進行比賽為原則。

計分方式:
*分為個人賽、團隊賽兩種方式。
*桿數賽:以十二個球道擊球總桿數低者為勝。
*球道賽:十二個球道中獲勝球道(桿數低者)多者為勝。

木球重要賽事:
*國內:全國排名賽、「青年盃」錦標賽、「中正盃」錦標賽等。
*國際:新加坡木球協會盃邀請賽、亞洲大學木球錦標賽、馬來西亞公開賽等。


圖
圖

社團天地 噴泉詩社 挖掘師大人源源不絕的創作力

圖
結合燈光、戲劇與詩歌朗誦的表演是噴泉詩社的特色

  作、朗誦、戲劇,噴泉詩社要顛覆大家對藝文性社團沉悶的刻板印象,每年推出朗誦成果發表「N度空間」、舉辦現代詩人書展、詩人講座,藉由推廣現代詩朗誦,挖掘師大人源源不絕的創作力。

  創立於民國56年的噴泉詩社,今年已經邁入第四十二屆,首屆指導老師即為名詩人余光中,社內曾培養出不少詩人,如凌性傑、吳岱穎等。噴泉詩社前身為國文系學生自組的「細流詩社」,後改名為噴泉,取其創造力源源不絕之意。

  噴泉詩社是目前各大專院校中,唯一保有「新詩朗誦」傳統的詩社。不同於國語文競賽的朗誦形式,噴泉的現代詩朗誦十分活潑,不但定期舉辦例會,邀請朗誦、劇場、舞台設計專長的講師,還會分小組帶領社員朗誦活動。每年大約五月份時並舉辦朗誦成果發表「N度空間」,內容結合詩歌朗誦、戲劇演出和配樂,是一場綜合性的舞台展演。社長、國文99邱懋景表示,「N度空間」不僅限社員參加,歡迎對詩歌朗誦及舞台表演有興趣的同學都能夠一起共襄盛舉!

  「朗誦是噴泉須堅持的價值」,邱社長說,二十幾年前,朗誦是全校性的活動,那個年代鼎盛的噴泉詩社,社員曾達到一百多人。對照昔日的盛況不再,邱社長不否認時代背景因素,但現在的噴泉社員,每年十一、二月份會到國中教導學生現代詩朗誦的技巧、音調和戲劇演出,希望推廣現代詩朗誦,重現當年風景。

  在噴泉詩社中,「創作股」和「朗誦股」是社團兩大核心。創作股經常邀請校內外詩人舉辦講座,每學期末再由老師講解社員的創作。往年社內每年發行「流體」詩刊,但近兩年面臨流產的命運,邱社長希望能藉由好的例會和活動,鼓勵社員們能更多多創作。

  面對師大校園內,文學性社團普遍人數較少、幹部不足的問題,邱社長說,學生社團能做的真的十分有限,一個真正的詩社,應該是一個向心力強、具創作熱忱及社會觀察、充滿理想的團體。朝著這樣的理想前進,噴泉曾於去年與台大、政大、東吳、北醫的詩社舉行大型例會,但礙於積極度和聯誼性不夠,現在還難以在短時間凝聚共識。展望未來,邱社長期許噴泉詩社能增添師大文學氛圍,並致力於每月出版一份刊物,讓大家更了解噴泉及現代詩。

  第40屆社長、國文97謝三進表示,詩歌朗誦技巧對要考教師甄試、當老師的人很有幫助。曾獨立出版詩集的他,鼓勵對新詩創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多上網路文學論壇,並實際參與詩社來增廣自己的視野。

  噴泉社員、國文101陳楷瑾說,因為對寫詩有興趣,因此加入詩社,她認為噴泉是個氣氛相當好的地方,學長姐人都很好,參加時候不必太感壓力。

  噴泉詩社12月15日到19日將在校本部誠正中庭舉辦現代詩人書展,社長邱懋景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噴泉和現代詩!【校園記者音樂101張心柔報導】

<噴泉詩社>
社辦位置:綜合大樓4樓
聯絡方式:社長 國文99  邱懋景 0963262719;ching1955@hotmail.com
社團網站: bbs.ntnu.edu.tw→(C)lass分組討論集→3日光大道→6藝委--21POETRY
社團活動時間:每週四晚上7點.
社團活動地點:正101教室
社團活動內容:
現代詩創作、詩壇認識、現代詩朗誦、舞台設計、詩人講座(每週四晚上七點)
每週二中午聚餐,地點綜合大樓402社團辦公室,電梯左轉即可見。


圖
圖
圖
學術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12/1
16:00-18:00
社會教育學系 社會教育學系 地方傳統節慶與社區藝術經營-淡水小鎮的文化實踐 <網站連結>
12/2
10:10-12:00
誠102教室 文學院 專題演講-莊子的人文精神與生命關懷 <網站連結>
12/2
19:00-21:00
誠大樓102 教學發展中心 英語文學習技巧:提昇聽說讀寫的能力 <網站連結>
12/3
19:00-20:30
綜合大樓9樓913教室 設計研究所 設計研究所專題演講---科技藝術新視界

<網站連結>
12/4
12:30-14:00
英語系八樓視聽會議室 英語學系 英語系教學組學術演講-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Near-native" Lexical Processing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 on SLA
<網站連結>
12/5
11:10
公館校區綜合館二樓交誼廳 理學院 理學院以生命科學為主軸跨領域專題演講之九 <網站連結>
12/5
12:20-13:50
誠109 教學發展中心 如何與大學生溝通?從大學生發展研究談起 專題演講
<網站連結>
藝文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12/1
14:30
國父紀念館 3F逸仙放映室 美術學系 「《橫跨歐亞-臺俄當代藝術》臺灣師大美術系與俄羅斯列賓美院教授作品交流展」俄羅斯畫作開箱 記者會 <網站連結>
12/4
18:30-21:30
誠101 通識教育中心 【Find your own way】主題影展《九降風》暨蔡宗翰編劇映後座談會 <網站連結>
11/29-12/4 美術系館1F師大畫廊 美術學系 2008 台灣‧國際迷你版畫、素描邀請展 <網站連結>
12/5
14:00-16:00
圖書館總館國際會議廳 圖書館 閱讀趨勢--微趨勢初探 <網站連結>
10/13-12/ 10 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臺師大文化創藝牧場 創作期間歡迎大家來參觀! <網站連結>
12/1-12/15 圖書館林口分館 圖書館 大作.文章---林口分館徵文活動 <網站連結>
12/1-12/16 圖書館總館一樓大廳 圖書館 劉邦秋書法瓷刻個展 <網站連結>
體育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9/24- 1/07
9:00-18:00
校本部體育館地下室一樓 體適能中心 體育學系 免費體適能檢測又開始囉~~~
<網站連結>
社團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12/1-12/7 學生事務處 課外活動組 鍵入想要瞭解的社團名稱或活動時間,即可知道所有社團事! <網站連結>

更多活動...
圖
圖
新增 刊名(單位) 本期內容
總務處 總務業務報導
國際事務處電子報 5日出刊,國際事務處業務報導。本期焦點:姐妹校交換。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電子報 每月五日出刊,本期焦點:希望閱讀‧閱讀希望
圖 圖書館電子報 25日出刊,圖書館服務動態與展覽訊息
進修推廣學院電子報 邁入秋季進修潮,師大進修推廣學院為您打開學習大門
健康中心 視障按摩小站宣導文宣
通識中心電子報 17日出刊,通識講座內容報導
教學卓越計畫辦公室e報 29日出刊,本期焦點:大學英語文課程多元化之規劃與實踐
英語文教學中心 38期分班結果
教育政策研究小組 10日出刊,國際教育趨勢與各項教育學術活動總整理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中心動態
圖 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 28日出刊,本期焦點:高等教育的學生學費與生活費來源
地理系電子報 5日出刊,地理學術資訊與地理教學資源分享
NTNU Monthly 全校性全英文電子報,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出刊。本期主題:Beautiful NTNU
圖
圖

* 師大各單位發行電子報,欲納入本刊單位電子報列表或原提供電子報路徑更改者,請逕與公關室聯繫;舉辦活動欲刊登活動預告看板者,請與各單位新聞聯絡人洽詢,謝謝。

圖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