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長年致力深耕華語文教學,不僅所培養的學生分布全球各角落,所訓練的華語師資,畢業生同樣遍及世界各處,在各地發揮持續散播華語文教學種子。華研所畢業學生現今分布在全球五大洲教學,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畢業生在國外大學任教,以美國為例,也不乏進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及加州大學任教者。不僅如此,正在求學階段的華研所學生,也透過海外實習,持續在各地吸取華語教學經驗、累積教學能力。
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實習的葉信鴻比較,師大華語文教學的語法講解以功能為主,在與學生溝通、設計課程問題上特別有用。葉信鴻今年暑假曾經到北京語言大學教導來自哈佛、耶魯的學生學習華語,這些美國高材生在回饋表上肯定他的語法講解上十分清楚明瞭。
華研所學生張文嫺曾經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實習,他發現早稻田學生學習動機強烈、反應快,教學起來相對負擔較小,但日本學生習慣依賴漢字,而非藉由聽寫等方法來學習華文,是不太好的學習方式,也是日本學生在華文學習上,最需改進的一點。
透過實習,讓張同學了解在不同地區教學碰到的問題,他坦承,實習之初自己並未考量當地學生的狀況,導致教學成效不彰,但後來經過時間與經驗的累積,逐漸達到成效,甚至連當地教師都讚嘆,令他十分有成就感。他提醒其他有心從事華語文教學的學弟妹,秘訣就是「做中學」,加上專業知識和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方式,是擔任一位稱職的華語文教師不可或缺的兩大元素。
師大華研所畢業生分布世界各地,現任職荷蘭萊頓大學的林欽惠教授回憶,自己剛到萊頓大學任教時,總為學生準備大量的活動,但後來發現當地學生對於活動興致缺缺,反而希望能多教導語法結構。林教授說,有了這次經驗,他發現老師的事前準備,不見得真的能切合學生的需求,因此他大量縮短活動時間,以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優先考量,終於達到教與學間的最大平衡。
對照自己現在的教學情形,林欽惠教授表示,就讀華研所期間所學包括語音、語法、媒體教育研究等課程,加上實務經驗訓練,都讓自己懂得如何結合理論和實務,運用華語教學。比較師大國語中心與萊頓大學華語教學環境,林教授說,師大國語中心上課時間較長,萊頓大學一星期只有十小時;編班方面,萊頓大學和國語中心一樣採小班制,自己目前授課的班級就只有17名學生;平常教學時,除了使用華語,還得夾雜當地的方言或英文,才能讓學生更能融入學習情境。
除了林教授之外,目前萊頓大學也有兩位來自華研所的學生正在當地實習,林教授肯定,不論是專業技能或待人接物,師大華研所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品質保證。他鼓勵有志從事海外實習的學弟妹,海外教學是一條相當艱辛且漫長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懂得隨機應變,不拘泥在刻板的教學印象,就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同樣是華研所畢業的王楚蓁,現任美國swarthmore大學華語教學講師,除了美國之外,先前就讀華研所期間,他也利用實習的機會,到日本早稻田、中國北京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王老師鼓勵有心到海外教學的人們,有機會就要勇於嘗試,失敗了也沒有關係,「年輕,有失敗的本錢」,只要有「熱忱」,即使遇到挫折也很值得!王老師承認,自己剛到美國時,其實英文不太能溝通,但因為到了新環境,為了生存,於是變得很有潛力,現在包括生活、教學,一切已經不是什麼困難,他鼓勵學弟妹要多多挑戰,就能拓展全新視野。
王老師表示,師大華研所的課程不同於一般,整合了「媒體科技」、「語文」、「教育」三大領域。「一個華文老師不僅要修習教育,也需要各方面多元的訓練。」他也推崇華研所高達佔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外國學生比例,方便學生交流各國語言,也提供及早適應與國外人士接觸的環境。
「非常感謝師大在學術上的栽培。」回憶過去在華研所求學的時光,王老師說,那段期間,自己不僅要以學生的身分學習,同時也因為實習而在各校任教,雙重身分讓他更能感受當老師的辛勞,也能體會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於是督促自己求學路途上不要怠惰,如今能在海外順利任教。
在師大華研所的教室外牆上,張貼了華研所成立以來,畢業生分布全球各地任教的版圖,華研所有信心,在過去的基礎上,未來這群畢業生不僅要繼續拓展師大華語文教學的據點,更要繼續共同擦亮這張最佳的師大品牌。【校園記者林怡臻、賴玫臻、鐘珮榕、鄭怡如、陳思嘉、張心柔、駱葦欣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