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席捲全世界,根據《今周刊》與國泰金融集團合作「七年級理財素養大調查」,發現七年級前段班生,平均理財素養只拿到62.39分;而七年級後段班、也就是大學生的理財素養更是只有49.7分。調查提醒,在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的時代,年輕人應及早做好理財規劃。
開設「國際行銷」課程的國際人力教育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施正屏,在學生時代就靠著接家教、辦活動來償還家裡的債務,還因此存了出國唸書基金,因此常在課堂上建議同學,大學階段,應訓練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並妥善投資與穩健儲蓄,才能有效規劃人生。
個人財務管理
充實理財知識,首要步驟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運休所教授朱文增開設「投資理財」,敎導學生正確儲蓄與分配資金,他提醒,只要妥善管理收入與支出,就可以把小錢變大錢。 朱教授強調,正確的理財觀念包括儲蓄、好的記帳習慣、了解收入與支出情形、投資股票和保險。「儲蓄」是累積資金的最簡單方式,至於想要致富,則要讓你的荷包漲起來;好的記帳習慣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收入與支出,了解金額的動向,才能事先做好預算分配,能更有效運用金錢。
圖傳99林怡君會把自己所擁有的資金,分成「必要花費」與「儲蓄」兩部份,再分配適當的金額投資。林同學說,自己儲蓄的方式就是節儉,控制三餐支出、買東西時貨比三家,看到喜歡的東西,要會忍住購物慾望、督促自己多比較...,她說,存錢不一定要一次存很多,但一點一滴累積,就能養成儲蓄好習慣 。
因為學生的收入不高,因此多數學生都採取「懶人投資法」儲蓄概念以累積財富。數學100李元銘採用「三三三法則」,也就是將每月零用錢分成三等分,先挪出三分之一當作存款累積儲蓄額;三分之一做為日常開銷,包括伙食費、書籍費、交通費等;另外三分之一則用來投資。李同學目前主要投資低風險、低投資報酬率的基金,投資前會先收集資訊、與理財專員討論,一切充足準備之後才下手。
教授會計學的公領系兼任教授金世朋建議,大學生應建立正確的理財觀,並掌握「產生孳息,考慮風險」的理財原則,最基本要先能分配好自己每月花用,若有結餘再考慮其他理財方式。
投資工具百百種
根據「七年級理財素養大調查」,現在大學生最常用的投資工具是股票與基金,期貨與債券則較少接觸。投資理財社提醒,「股票」分為短線與長線,雖然投資報酬率高,但相對風險也大,因此投資前要先看財務報表,再進行近幾年的趨勢分析、市場利益評估等前置作業,才不容易賠錢。
至於「基金」則是由基金公司依照操作的股票類型區域訂出單位價格,投資人向基金公司申購,由專業經理人代為操盤的投資方式,通常風險較股票小。通常分為封閉型基金與開放型基金,依照不同投資標的,還有貨幣、債券、認股權證、股票、黃金等基金;以地區來看,有全球、美洲、歐洲、新興國家,甚或單一國家等基金;以產業別則分高科技股、店頭股票、中小型企業等。
除了股票、基金之外,工教100顧達認為,保險也是非常好的理財方式,尤其便宜有保障的「意外險」,但終生醫療險則可以等到進入社會、經濟更充裕時再辦理。
投資工具百百種,哪一種才真正適合年輕人?施教授主張,還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目前絕對不適合投資任何股票或基金,特別在尚未明朗化的經濟狀況下,很容易被套牢;金教授也認為,對一般的大學生來說,除非寒暑假另有打工收入,可考慮定存或活期存款等安排,不然切忌在沒評估好風險的情況下,隨意涉入基金股票期貨等投資市場,否則往往損失慘重,賠了夫人又折兵。
充實理財知識
不過,運休所朱文增教授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很多大學生以為自己資金有限、無法投資,但他建議大學生也可以投資股票,從低價的股票開始,慢慢學習小額投資,例如低價的10元面額股票,一張壹仟股只要一萬元,但他也提醒,最重要的還是「培養理財知識」,才能妥善投資。目前學校開設通識課「個人投資理財」、或學生社團「投資理財社」的社課等,都是大家在校階段就能免費學習投資的好地方,提早預備,將來就不用花錢進股市繳學費。
圖傳99林怡君自認為理財觀念不足,因此修習「個人投資理財」課程加強理財觀念,他說,自己在這堂課學習到,投資應該要多看書做研究,因為正確的投資不是把錢砸下去,而是要有效規劃。
工教100顧達也肯定這門課受用良多,除了了解投資工具之外,也學會要上網查資料、分辨真假公司、保障自己權利;此外,課堂上也教導分辨信用卡的種類,培養信用卡正確使用態度與信用卡利息的換算,讓大家免於淪落以卡養卡的卡債一族,更不至於賠上自己一輩子的信用。
課堂之外,「投資理財社」也是學習理財知識的好地方。集合一群對投資感興趣的學生,社課時互相分享看盤心得、討論理財工具使用...,也曾與外校聯合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線上投資競賽,學習選擇理財工具與操盤,養成豐富投資概念,儲備未來長期優質理財的基礎。【校園記者唐筱恬、陳思嘉、賴志澔、呂玟儀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