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5月27日舉行111學年度畢業典禮,吳正己校長頒授藝術學名譽博士學位予「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教授,劉國松期許畢業生勇敢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上起步奔跑以自己視野觀看這個世界,以不同方法來表達自己思想。他以自身經歷為題分享,以下為演說逐字稿:
感謝母校的栽培,及授予我名譽博士榮耀。
1949年,我跟隨遺族學校輾轉來台,進入師大附中讀書。高二時,我以同等學歷考取了師範學院藝術系,也就是今天的師大美術系。我的命運因此改變。
在師大的四年中,要感謝的人很多,我要特別感念其中三位老師。首先感謝朱德群老師,他是我一生對我影響最大的人,當年他贈與我的油畫箱,激勵我認真創作;感謝廖繼春老師,收留大四被趕出宿舍的我,並鼓勵我和同學們成立「五月畫會」,發起了現代藝術運動;更要感謝虞君質老師的一句:「一切的藝術來自生活」,讓我思考藝術的本質問題,對後來的創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我心中,還有幾位不能遺忘的恩人,雖已不在人世,我仍然想借此次機會,向他們致上最高的感恩之意。
當年戒嚴時期,現代藝術運動一度被捲入高敏感的政治事件中,後來卻不了了之;當時的我實在感到不解。三十幾年後,才知道是因為張隆延教授從中斡旋,為我們解釋與擔保。從此,臺灣的現代藝術運動走入了康莊大道。
再來我要向余光中兄和李鑄晉教授致意。李鑄晉教授是美國的美術史教授,光中兄介紹我們認識。我的藝術因為他的推薦而被國際藝壇所認識。他們一直都是我藝術強力的支持者。
我於1971年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執教,後任系主任。1992年退休後,朋友們留我在香港,家人要我去美國,但我還是堅持回臺灣定居與教學,2010年,我受邀回母校師大任講座教授。作為流浪四方的「一個東西南北人」,臺灣終究是我這一生住得最久、感情最為深厚的地方,是我的第二故鄉。
最後,我想藉此機會重申這一生的理想。我對水墨畫現代化的教學,推廣與創作,迄今已經超過一甲子。我常提醒我的學生,人類的文明史,是由兩類人創造出來的,物質文明,是科學家創造的;精神文明,是藝術家創造的。繪畫是一條非常艱苦的路,需要不斷的努力,堅強的毅力,超群的思想,獨到的眼光,偉大的抱負和過人的才智,任何一個成功的藝術家,沒有不具備這些條件的。
這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眼看各位年輕人將勇敢地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上起步奔跑,以自己的視野觀看這個世界,以不同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你們的起步是前途無量的。我在欣喜之餘,也願給各位致上最誠摯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