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架設部落格與年輕學生近距離互動,已成為新興的師生互動方式。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陳炳宏響應紙類環保,特別於課堂前把講義刊登在網路上,作為課前預習的講義;遠赴異鄉教學的國文系副教授石曉楓,也靠著部落格與台灣學生連絡感情,分享異國教學經驗。
部落格除了具備分享交流的功能,老師們也會藉由部落格大展長才。陳老師平時教導媒體識讀,自然對批判媒體不遺餘力,部落格中張貼批判媒體的文章,要透過部落格矯正媒體歪風;美術系教授林正仁則以影像記錄生活。
批媒●眉批 批判媒體不遺餘力
部落格是種新型的溝通方式,大傳所教授陳炳宏兩年前建立「批媒●眉批」,和更多人分享媒體批評意見,期許台灣媒體在各界不同的聲音之下能更進步,他不以讀者點閱次數多寡作為經營部落格方向的考量。另一方面,部落格上的文章也成為同學媒體素養通識課補充講義,陳老師會先要求同學至少提前一個禮拜上網閱讀,這個作法省去影印講義的麻煩,也符合環保節能概念。
部落格內容整合陳老師在中、英文報章雜誌公開發表的文章,包括讀者投書或其他網頁發表的評論。不過陳老師說,2003年前文章早已出書集結成冊,因此中文報刊類文章從2003年之後開始。陳老師表示,雖然目前主要讀者還是以純閱讀為主,但歡迎大家和他討論對媒體的看法,陳老師承諾,只要發表新文章就會上網更新,並且會回覆讀者在部落格上的意見。
紀錄藝術身影 林正仁的影像紀錄部落格
師大美術系教授林正仁也在奇摩擁有一個高達人氣七萬五千人的影像紀錄部落格,取名為「林正仁影像部落格」,其中收藏了81400張照片,分享他的藝術作品以及生活。
出生於宜蘭的林正仁老師,利用部落格紀錄他對家鄉的感情,目前為止,光是出生地宜蘭的生活分享文章高達七十七篇,內容從宜蘭的童玩節、嘉年華到在地的國高中剪影,擴大到宜蘭的建築和景觀,讓人和他一起分享人親土親之情。
林老師的專長是雕塑,從他的部落格中也能發現雕塑之美。他的雕塑作品,多以身體局部為意象,像是1984年用義大利雕像石彫塑的《手之頌》,展現優美的手部曲線,表面圓潤線條柔和雕工細緻;而1985年的《生與滅》則是以切半的臉中間連接一雙手為構型。除了意象的作品,林老師也透過部落格讓大家看到大型的公共雕塑和創作理念,其中目前位於宜蘭縣國華國中的作品《覺》高達三公尺,長寬一公尺,單純的花崗巨石呈現建築般的雄渾量體,內鑲嵌人體局部,寓意人應該發揮先天本能感受人生的真諦。
生活在他方 用文字紀錄異鄉生活
一次偶然的離鄉背井,開啟了一段文學和生活的對話。國文系副教授石曉楓藉由部落格抒發所見所感,也常在部落格上和同學分享生活的點滴,師生互動「零距離」。
去年暑假,石老師應韓國外國語大學之邀擔任客座教授,赴韓講學一年。臨行之際,學生們相當不捨,希望能透過部落格了解老師近況並表達關懷,於是,石老師「生活在他方」部落格正式開張,內容以在韓國首爾講學時的生活日記為主。除了和在台灣的學生連絡感情,石老師更期望自己以文學角度所記錄下來的韓國見聞,讓更多人可以更進一步認識多元的異國文化。
韓國一年的客座生活,透過石老師的文字,不是流水帳的記述,反而搖身一變成為多彩豐富的人文之旅。文章主題涵括當地傳統文化、城市風情、藝術展覽及教育制度的批判等,石老師也不忘抒發個人看法,細膩的文字及精闢的見解引起了讀者熱烈迴響。部落格中也不乏日常小品,石老師說,獨自在異鄉,內心難免寂寞,對陌生的環境感觸特別多,寫部落格對她來說,不僅是保持語感的一種方式,更是宣洩情緒的管道。
「首爾日記」之外,愛看電影及舞台劇的石老師也在部落格中發表劇評、書評和創作,還曾經因為文章中詳細記下劇中台詞讓學生非常崇拜。石老師經營的部落格不只講究內容,還會花不少時間找相關圖片搭配文字,此外,石老師也用心和觀眾互動,親自回覆留言,更樂於和讀者交換意見,有時還會直接連結到學生的網誌加油打氣。石老師肯定部落格提供人際交流的機會,比較過去只能經由學堂心得或學生主動上門求救等方式關心學生,藉由部落格,師生的距離拉近了,甚至平常一些比較害羞或沒教過的學生也會上網留悄悄話,令她生感動。大二時曾被石老師教過的國文98王瑜涓說,經常瀏覽老師的部落格,雖然見不到老師但卻不會感覺陌生,反而很親切!
「堅持創作且不媚俗」是石老師經營部落格的理念,對於現在不少部落格充斥著注音文、火星文…,身為新文藝教學者,石老師認為自己的部落格也肩負著「示範者」的角色,不但要避免出現錯誤、保持版面舒服整潔,也要維持文章架構及語句精鍊。
部落格對石老師來說,是驅策自己寫作的動力,也是提供外界文化訊息的管道。他不只不將部落格當日記寫,更要以文學的觀點,給讀者看事情更寬廣的視野,為自己重新找尋感應生活的能力。
鐵道時光‧氣象時間 紀錄鐵道文化
師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洪致文,學的是大氣,但熱衷鐵道、飛機,把自己的生活興趣紀錄都放在「洪致文⊙鐵道時光‧氣象時間」 。談起部落格,洪致文老師抱持著輕鬆的態度,將寫部落格視為一種生活的記錄,同時也是一個交流的平台。
洪老師提到,日籍人類學者伊能嘉矩認為,田野調查的記錄要在當天完成,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他也將寫部落格當做是做生活的記錄,逼迫自己每天整理,例如拍了飛機照片、去哪裡玩,或是在其他媒體發表了文章…都會貼在部落格上,方便日後查詢。
出過書、寫過專欄、也經營過網站的洪致文老師分析,部落格比起站更新更快速,而且可以直接針對某一文章回應,非常便利。有時他把自己的想法或問題貼在部落格上,不經意逛到的訪客會提供解答,是個不錯的交流平台。
對於外界常以為,大氣是科學,鐵道是人文,不過洪老師認為,科學的思維也是人文的一部份,測候所的設立和鐵道的規劃,背後都有其時空背景與政策考量;在政府部門裡,氣象和鐵路也都是歸交通部管理,打破科學和人文的界線,就從洪老師部落格開始。 【校園記者陳俐婷、呂玟儀、林怡臻、王瑋臻報導】
‧陳炳宏「批媒●眉批」http://pxc24.blogspot.com/
‧「林正仁影像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w!ETNr1S6VQE6gfgB8pc8.Eg--/,
‧石曉楓「生活在他方」http://www.wretch.cc/blog/anyia
‧洪致文⊙鐵道時光‧氣象時間http://www.wretch.cc/blog/hungchih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