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歡迎訂閱師大週報,只要填寫以下資料並送出,即可每週定期於您的指定信箱中,收到最新一期電子報。訂閱網址:http://ap.itc.ntnu.edu.tw/ePaper/ViewEPaper?action=viewepi&mGuid=20090918162235

如欲訂閱師大校訊(紙本季刊,1、4、7、11月發行),讓您掌握師大校園新聞、研究新知、專題報導,歡迎來信 alumni@ntnu.edu.tw

 
9709(2008-10-20)
師大週報9709期
 
師大首頁 | 過期電子報 | 聯絡我們   
圖

 一期《師大週報》格外難產,出刊前內容一再修改,編輯時電腦又不斷當機…原本已經很緊湊的編輯流程,硬是拖延了好幾倍時間才完成。本期主題「關懷特教生」,對於這些視力、聽力、表達能力或肢體行動不便的同學們來說,要好好上完一堂課、打好一份報告,甚至只是從寢室到教室去上課的路,也都比一般同學要花上好幾倍時間和心力。透過本期專題報導,讓我們一起關心特教生。

 閱讀本期《師大週報》有什麼想法,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圖
圖

一週新聞 / 081013-081019

圖 因應師範院校轉型 師大圖書館整合各校資源 (08.10.13)
圖 傑出教學助理表揚 經驗傳承提高品質 (08.10.13)
圖 Library Ally, Maybe? (08.10.13)
圖 本校婦聯會96學年度獎學金自即日起至11月28日止受理申請 (08.10.14)
圖 2008年台奧交換獎學金甄試即日起受理申請 (08.10.14)
圖 師大版籃球火 系隊和甲籃切磋較勁 (08.10.14)
圖 第62屆全校運動會,報名開始囉!! (08.10.15)
圖 「華語文寫作能力測驗」免費預試 全國三區同步舉辦 報名至11月5日止 (08.10.15)
圖 Chiayi Club Helps Deliver Love and Chocolate (08.10.15)
圖 藍天白雲 附中制服入侵臺師大校園 (08.10.16)
圖 三校聯合演唱會 體育館前湧人潮 (08.10.16)
圖 三校聯合迎新演唱會 新兵大樂 (08.10.16)
圖 進修在職專班學分費繳費單開放下載 敬請10月22日前繳費 (08.10.16)
圖 圖書館總館空調改善工程施工公告 (08.10.16)
圖 密蘇里大學姊妹校來訪 明年擬增加交換生 (08.10.16)
圖 國語中心演講比賽 外國學生秀中文 (08.10.17)
圖 文創中心與史博館合作 研討美學經濟博物館 (08.10.17)
圖 首度走出校門 人文季開幕與社區居民同樂 (08.10.17)
圖 宇宙小姐降落臺師大 SHE熱力開唱 (08.10.19)

圖

專題報導 / Feature

圖 [關懷特教生專題報導]
  心中有愛 校園無礙

圖 [關懷特教生專題報導]
  多一分體諒 特教生感謝在心頭

圖 [關懷特教生專題報導]
  資源教室 特教生的生活後盾

圖 [關懷特教生專題報導]
  無障礙安全空間 有賴你我維護

圖 [關懷特教生專題報導]
  尊重 包容 鼓勵 正確面對特教生

圖 [倒數迎大運]羽球 球速最快的運動
圖 [社團天地]五項全能 鈴鐺社在服務中成長

圖校園活動看板 / 081020-081026

圖全校電子報

圖
圖

專題報導 心中有愛 校園無礙

圖
校長郭義雄家有特殊兒子,格外瞭解特教生的心

  在師大校園中,你是否曾經注意到一些與眾不同的人?他們有的拿著手仗、有的坐著輪椅,或是帶著助聽器…。一般來說,這些需要特別照顧的特殊教育學生分為兩大類,包括身心障礙者和資優生,根據特殊教育中心統計,這個學期師大身心障礙學生共有92人。

  根據我國特殊教育法,「身心障礙」分為12類: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嚴重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以及其他顯著障礙。其中「腦性麻痺」因為會造成肢體障礙、語言障礙或學習障礙…,劃屬多重障礙。不同障礙者需要的無障礙空間不同,因此學校也必須以「適性」原則,建設無障礙空間,保障身心障礙者學習權益。

  特殊教育中心陳秀芬老師表示,事實上,無障礙空間可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有形的無障礙空間例如總務處負責的無障礙設施、無障礙坡道、愛心寢室建設…等,又如特殊教育中心提供特教生輔具和各類服務的「資源教室」;而無形的無障礙空間則有賴所有師生共同維護,以同理心和正確眼光對待特教生,讓他們在校園內得以順利生活學習。

  「融合教育」是現今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理念,這是一種強調特教生和普通同儕無界線、在相同空間中共處的學習方式。以師大來說,不少班級中都有特教生,這些班級老師也必須與特教老師合作,扮演融合教育尖兵的角色,因此特教中心也舉辦「特殊需求學生輔導實務研討會」,增進一般老師對特教生的認知,協助他們學習。

  大部分同學都觀察到,除了導盲磚、斜坡等無障礙設施之外,學校也提供電動車,以利行動不便的同學往返校園與宿舍;學務處也提供具有特別設備的寢室給特教生使用,方便其生活作息。特教中心強調,其實特教生除了身體缺陷外,也和一般生一樣,都有休閒娛樂需求,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如何讓他們和一般人之間真正「心靈無障礙」,是所有師大人都必須努力的方向。【校園記者地理98廖苡廷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多一分體諒 特教生感謝在心頭

圖
多一些體諒,特殊生也能和大家快樂相處
(照片:特殊教育中心提供)

  「抄筆記的速度很慢,但只要講明原因,同學都不吝嗇借我筆記。」身在國文系的大家庭,腦麻患者國文99田宜君感謝大多數師生對她的照顧,「做作業時,最重要的是拿出誠意。有時也許我做不到100分,但只要盡力去做,老師都能體諒我,給我晚交作業的空間。」
 
  衛教101曾紓寧剛進師大不久,因為自己是個聽障生,每門課程第一堂課,她都會拿一封信給老師,說明她的狀況,希望老師能多體諒。只是上體育課時,因為流汗容易造成助聽器損壞,只好暫時拿下來,導致常常聽不到老師哨音,不知道要做什麼。而一般課程雖然有「筆記抄寫員」協助,但偶爾抄寫員寫的內容不完整、抄寫速度太慢,多少造成學習困擾。

  輔導特教生能在師大和一般生一樣正常學習,師大提供許多協助措施,不過對特教生而言,剛進入師大,難免還是得經歷許多適應和調整期。

  田宜君肯定,師大在無障礙設施上的確下過苦工,只是在細節上仍有改進空間。「未設扶手、斜坡過陡...,都是摔車的元兇」,宜君回憶,剛進師大時,「每天至少摔一次車,之後才慢慢習慣。」不光如此,佈告欄上的圖釘也是個危機。和田宜君同寢、同樣是腦麻生的國文98陳維菱,就曾經兩次被佈告欄上掉落下來的圖釘刺破電動輪椅輪胎,「讓一般生來坐輪椅體驗看看,就知道我們的不便了。」田宜君說。
 
  除了處處充滿潛在危機之外,校園無障礙設施使用層面也有很多改進空間,宜君抱怨,以文學院大樓來說,兩個無障礙坡道距離相當遠,上課時常常必須繞遠路,此外,每層樓只有一間無障礙廁所,「卻常常淪為同學的更衣室或清潔員工的儲藏室」。吃飯問題也是個麻煩,由於宿舍往地下餐廳的通道,完全沒有無障礙設計,有時候只得請同學幫忙下地餐買飯,還好宿舍阿姨和工讀生常常幫助他們,「地餐阿姨說,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找她們。」
    
  不只是特教生覺得不便,一般生國文98顏杏潔也感同身受,他舉自己親眼目睹的例子,曾經看到有位特教生嘗試攙扶著扶梯,用幾乎沒有重心的腳步下樓,就為了從宿舍到地餐買一個便宜的便當,看了實在令人覺得很不忍心。
   
  國文98洪聖惠很慚愧,儘管自己已經大四,但從來沒有去過特教中心,也沒有特別注意過這些特教同學的需要,他建議學校可以多多宣導特殊教育理念,促使更多人關心,搭起雙方橋梁,提供特教同學們一個更友善的校園環境。【校園記者林怡臻、葉佳玲、王君豪、張善詩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資源教室 特教生的生活後盾

圖
資源教室提供豐富的學習輔具與各項服務
(照片:特殊教育中心提供)

  大校園裡有一群勇士,他們的智能和生活能力和一般學生沒有什麼不同,但因為身體的不便,成長和求學的路上,得面對比一般人更多挫折和困境。校本部博愛樓316「資源教室」,就是這些勇士們的後盾,協助這些同學們順利渡過難關,得以和所有學生一起享受大學生活。

  每學年新生入學,特殊教育中心就會調查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經過鑑定判別的身心障礙學生,並提供適當的教育和生活輔助。特教中心表示,現行資源教室服務項目分為四大部分,包括生活、課業、特殊訓練和轉銜輔導,以幫助特教生能順利完成學業。

  在生活方面,資源教室會提供包括獎學金申請、校內外活動訊息等資訊;課業方面則針對不同特教生需求,進行課堂協助與教材轉換,例如製作大體字教材幫助視障生閱讀,或與淡江大學資源中心合作,製作點字教材,此外,也訓練筆記抄寫員幫助聽障同學完成課程,並提供一對一課業輔導...,這些豐富的學習輔助服務,都能讓特教生更容易跟上進度。

  資源教室老師張雅雯表示,由於每一位特教生的需求狀況不同,資源中心會聘請老師提供治療和訓練,並透過各式各樣的輔導活動,維護特教生身心健康與適性發展,進而能夠服務社會。此外,資源教室也積極和學校各級單位合作,透過整合校園資源,幫助特教生解決困難。

  正因為特教生的學習過程很辛苦,格外需要大家溫暖的手來協助他們,因此特教中心也經常教導特教生正確看待自己的不便,並學習發出求救訊號,讓別人能夠適當輔助他們。但另一方面,張老師也提醒,外界不應該特別區分特教生與一般生之間的界線,看到特教生,可以適度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忙,以提升特教生在校園的生活品質,但不必以特別的眼光看待特教生,「他們很特別,但是所有的人都很特別。」【校園記者工教99呂玟儀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無障礙安全空間 有賴你我維護

圖
無障礙寢室和衛浴設備,讓特殊生能安心便利生活。

  天在師大校園裡走動,你可曾留意這個空間是否對特殊生同樣友善?總務處營繕組技士陳松添表示,目前師大校本部與公館校區各項無障礙空間建設已接近完工,林口校區工程也陸續進行中,目標101年三校區無障礙空間設施將全部完工。

  師大各校區的主要建築物出入口,都設立了坡道以利特殊生使用,也提供無障礙廁所、車位、電梯語音和點字系統等設施;林口校區僑生先修部、國際與僑教學院還設置盲人專用步道。

  師大校園古色古香,不過這樣的特色,卻大大增加無障礙空間建設難度。營繕組技士陳松添就說,以住宿學生最重要的生活空間學一舍來說,因為建築基深不夠,所以無法增設電梯;如果要到教務處、師培處等單位洽公,也因為行政大樓屬於古蹟,想要增設電梯等輔助設備困難重重。在這樣的情形下,只有透過人為安排,盡量給特教生們方便。以林口校區來說,只要該門課班上,有特別需求的學生,就會將這些教室安排在一樓上課,以利學生活動安全。
   
  上課之外,特教生的生活空間安排也很重要。配合行動不便或是身體有特殊狀況的學生需求,師大各宿舍都設立無障礙寢室,其中備獨立的衛浴設備。以校本部女一舍而言,由於需求人數增加,今年才又再度增建,目前共有三間,均為四人一室套房,當中浴室、廁所以及床邊都設置警鈴,讓特教生們遇到問題能隨時求援。女一舍管理員張碧蘭表示,雖然目前為止所遇到的狀況,多以誤觸警鈴居多,但每次聽到鈴響仍不敢疏忽。住在無障礙寢室的國文98陳維菱大致上肯定這樣的設計,但也反應浴室的扶手數量略嫌不足,使用時容易受傷。
   
  至於林口校區,僑生宿舍與男一舍也各有一間無障礙寢室,不過由於目前大學部女舍正在改裝中,女生暫住男一舍區隔的女一分舍中,導致一位有特殊需求的男同學只能睡在一般學生的四人雅房,加上因為規定特教生入住,至多只能由一位同學陪同,遇到突發狀況可能無法立即處理,同學們期待學校工程早日完工,讓他們能安心住宿。

  特教生們也要從事休閒活動,總務處今年底就將購買置入池梯,方便特教生進入泳池,進而登上講台。陳松添表示,如果使用狀況良好,後續還會添購這樣的升降設備。只是特教生的生活空間實在太大,眼前下一步將要調整教育學院前斜坡扶手,此外也將陸續增設各大樓樓梯間的扶手。

  這麼多工程亟待建設,不過特教生們提醒,以文學院大樓而言,現行無障礙坡道分別位於大樓兩側,距離太長使用不方便,此外,文學院大樓的無障礙廁所在最邊間,有些還被放置掃具,當作工具間使用,加上有時廁所地面濕滑,特教生們從輪椅上下來後,要先攙扶著欄杆走一小段路才能進入,濕滑的地面並不安全。

  在現有資源下,特教生期待同學們都能協助留心,例如使用無障礙廁所時多注意整潔、保持座椅乾爽、使用後不要反鎖等,這些小小動作,都能避免特教生額外的麻煩,不致在生活中處處碰到障礙,也能讓所有特教生們擁有更健康安全的校園生活。【校園記者王瑋臻、張善詩、徐筱筑、蕭安惠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尊重 包容 鼓勵 正確面對特教生

圖
大家都要學習如何和特教生溝通相處
(照片:特教系提供)

  造無障礙校園,硬體設施之外,校園內師生的態度更是重點。開設「特殊教育導論」課程的特教系老師胡心慈、師資培育處老師張素貞不約而同強調,與特教生相處,最重要就是正確心態。尤其現在特教發展強調「融合教育」,讓特教生回到普通班級和一般人共同學習,因此,所有人都必須具備與特教生相處的概念,學習適當面對特教生。

  正因為這樣的教育趨勢,「特殊教育導論」是教育學程中重要的一門課,包括台北市、高雄市等縣市,更將這門課列為教師甄試資格學分,確保所有老師都能具備與特教學生相處的能力。

  為了讓同學更瞭解特教生,胡心慈和張素貞兩位老師不僅教導理論,都會適時配合活動,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張素貞老師表示,在他的課堂上,會先引導學生從舊經驗出發,回憶自己過去與特殊同學相處情形;也會邀請特殊學校或特殊班教師到教室中,實際教導同學們簡單的教學技巧、指導策略和專注力訓練;此外,也會安排學生訪談個案,或至國高中資源班、資優班參訪,拜訪機構和主管特殊教育的行政機關。張老師認為,讓學生接觸不同階段、相關服務範疇的專業人員,能拓展視野和學習層面。

  胡心慈老師強調教學應用面,曾經要求學生練習改編教材,不同系所學生要分別把自己的課本改編成適合特殊生的教材,有一次,胡老師還請工教系學生實際把系上的機器推進教室,並和工教系學生一起討論如何讓特殊生也能使用機器,以此建立從事同學們未來面對特殊學生學習的能力。

  擴大學習層面,兩位老師也會在課堂上播放特殊教育影片,例如「海倫凱勒」、「黑暗中的追夢」、「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一公升的眼淚」、「心靈捕手」等,或透過課外閱讀,進入特教生的世界。張老師說,有的同學看到片中又啞又盲、顏面殘缺等身障生的學習歷程、以及被家人拋棄或特別溺愛的故事,都有深刻的感受,從中學習如何接納、不排斥特殊生,進而發現特殊生可愛之處。

  一般生又是如何看待特教生呢?不少同學過去求學過程中,都有和特教生同班的經驗,一開始剛接觸難免有些恐懼,漸漸適應習慣後,反而更能以包容、尊重的心對待。

  國文98洪聖惠就讀高中時,班上有位弱視男同學,因為視力不足,和同學講話時,都得非常近距離說話,造成同學害怕、不敢接近,也不知道如何和那位弱視同學相處,後來經過導師的協調,情況才逐漸好轉。現在洪聖惠修習特殊教育導論,透過老師的講解及影片介紹,他更深入瞭解特教生的生活,發現他們並不可怕,心態也從原本恐懼轉為關心。她認為,應該要多多關心特教生,師生也都應該學習與特教生相處知能。

  國文98顏杏潔原本也很害怕特教生,不想靠近。她回想,以前每當在路上遇到特教生,她都選擇故意不看,以為這樣就是不以另類的眼光看特教生、會讓他們心裡好過一點。但修過特教導論課程後,她才發現這樣做是錯的,應該要用更多關愛的眼神去消弭彼此間的隔閡,用微笑使特教生感到被重視,才是真正的關懷。

  在特教導論課程中,顏杏潔也學會與特教生溝通的技巧,像是「矇眼走校園」,親身體驗特教生行動上的不便,更能夠感受、體會對方。顏杏潔目前班上也有一位行走不便的特教生,自己也常常幫忙她搬桌椅、拿厚重的課本…。

  化學98徐嘉偉透過特教導論課程,更認識特教的分類,只是因為課程內容比較侷限肢體障礙的認識,面對心理障礙問題仍然沒有信心。他說,因為自己的親人中,也有行動不便者,所以自己從不以異樣的眼光看待特教生。現在他也會利用課餘時間,到特教中心為躁鬱症同學輔導課業,並透過平常聊天、課間觀察等方式,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更清楚了解特教生日常生活所需。

  嘉偉表示,一般人看到身障生,通常會湧出同情、憐憫而想幫忙,但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能夠自己完成動作的能力,畢竟特教生不能靠別人的幫忙過一輩子。現在徐嘉偉從過去全能的幫助,改為鼓勵特教生獨立完成動作,再從旁協助,並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以及最溫暖的關懷。數學98李家榕也說,過去心裡難免會排斥和特教生相處,現在修課後,已經能慢慢學習去接受、用善良的心去對待他們。

  態度先於認知,張老師期待所有同學能用「支持」、「協助」、「尊重」來看待特殊生,並願意接納特殊生,更期待透過健全的「融合教育」配套及周邊輔助,讓願意接納特殊生的老師,能有持續付出的動力!【校園記者林怡臻、賴玫臻報導】


圖
圖

倒數迎大運 羽球 球速最快的運動

圖

  球,是世界上最盛行、老少咸宜的運動項目之一。和其他同樣是以拍子在網子兩側進行的運動相比,由於羽球拍和羽球重量比起其他球類輕,運動速度也快得多。比賽時候,球飛行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 336 公里,選手必須能夠快速移動、突然改變方向,是世界上用拍子進行的球類項目中球速最快的運動。

  羽球的起源眾說紛紜,但一般相信它發跡於印度。1802年,印度孟買城內一條名為「浦那」(Poona)的街道流行一種與現代羽球運動相似的遊戲,當時人以直徑約六厘米的圓形硬紙板插上羽毛製成球,從此逐漸普及。到了1860年左右,一位從印度回國的英國退役軍官,將這個遊戲介紹到英國,並在畢佛特公爵的伯明頓(Badminton)山莊定下了遊戲的規則,現代羽球終於誕生。1934年,第一個世界性的羽球組織—國際羽毛球聯合會在英國成立,從此羽球運動開始在世界各國推展,並於1992年正式成為奧運比賽,共設男單、男雙,女單、女雙、男女混雙五個項目,亞洲選手歷屆以來皆取得不錯的成績。

  師大羽球校隊也出了許多羽球好手。其中體育碩簡毓瑾、競技碩鄭韶婕和校友謝裕興三人,今年都代表我國參加2008北京奧運,謝裕興更是打出了「幸運星」般的好成績,為台灣羽壇注入一劑強心針。鄭韶婕雖然今年奧運籤運不佳,第一輪就碰上大會第一種子,但在此之前,他也曾拿下世界對抗賽單打第三名、世界青年混合雙打銅牌;簡毓瑾曾經在2007年曼谷世大運中,與中正大學程文欣搭檔勇奪女雙金牌。這些輝煌的戰績都替師大的羽球版圖添了不少光。

  羽球是一種非常平民的運動,不過事實上,羽球要打得好,需要高級技能與訓練。師大羽球隊教練、體育系主任蔡虔祿表示,羽球是球拍運動中球速最快的,故對於運動員的速度、力量、反應敏捷力都有很高的要求;特別體力也很重要。一般來說,一場比賽下來,平均一位選手的擊球次數及跑步路程,常常是網球選手的兩倍,因此國際比賽時,一天打上數小時,很容易造成「過度使用」運動傷害。像師大好手鄭韶婕就曾經因為對自己要求過於嚴苛,沒有適當休息,不小心造成運動傷害,現在只能暫時休息。蔡主任提醒,羽球球速頗快,練習時,一定要有專業人士在旁協助才好。

  羽球看來輕鬆簡單,不過蔡主任建議,因為羽球速度太快,初學者最好國小四年級之後再開始訓練,四年級以下,只要將羽球當作樂趣、活動身心即可。至於要打好羽球,除了選手本身身心發展,老師的專業也很重要,師大擁有優秀的師資團隊和教學環境,以競技系選手來說,每天早上晨操半小時,下午專長兩小時,晚上則要從七時練到十時,賽前甚至要到高雄左營訓練中心集訓,漂亮成績的背後,隱藏無數的血汗。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工,師大羽球隊今年參加大運會,除了簡毓瑾拿下女子個人單打金牌,女雙、女子團體及男子團體組都有所斬獲,男子乙組選手也抱回獎牌。蔡主任期待選手能再接再厲為校爭光,也要勇於突破自我,讓大家看到他們辛苦多年的努力成果,把獎牌通通留在師大!【校園記者林怡臻、朱映竹報導】

<羽球>
場地:
*標準的羽球場為長方形,長13.4米,單打場地寬5.18米,雙打場地寬6.10米。
*天花板的高度應大於6.1米。羽球場的網柱必須固定在地面上,有效高度為1.55米。球網頂部至地面的高度為1.524米。
*場地線寬40毫米,須用白色或黃色的顏料畫出,並在球場的邊線及底線以外分別要留出1米和2米以上的安全空間。

比賽用具:
*羽球(由16根羽毛及球托組成。羽毛長62~70毫米,頂端圍成圓形。球托直徑25~28毫米,重量4.74~5.5克,底部為圓形。)
*羽球拍(長度不得大於680毫米,拍面的長度應低於290毫米,寬度低於230毫米。)

計分方式:
每局先得到21分的選手獲勝,通常採用三局兩勝制。每局一方先到達11分時,可休息90秒,每局結束至下一局開始,可以有2分鐘的休息時間。

比賽中常見的違例:
*在發球後至死球前的「比賽進行時」中,接發球隊員違例,則判發球方得分。
*發球時擊球點高於腰部。
*擊出的球落在有效區域以外,沒有過網或穿過球網或在網下進入對方場區。
*過網擊球,不在自己的場區內擊球,即球員的球拍和身體進入對方場區。
*持球:將球擊出前,球在拍上有停滯,或有拖帶動作。
*連擊:同一球員連續擊球2次以上,或球過網前同隊球員連續擊球。
*觸網:球員的球拍、身體或衣物觸網。
*阻礙對方合法擊球,或以其它行為故意騷擾對方球員。
*球接觸到場邊的物體牆壁、運動員的身體或天花板。

羽球重要賽事:
*世界羽球錦標賽:國際羽球聯合會舉辦,兩年一次,為個人單項比賽。
*湯姆斯杯(Thomas Cup):世界男子羽球團體錦標賽,兩年一次。
*尤伯杯(又稱優霸杯)(Uber Cup):世界女子羽球團體錦標賽,三年一次。
*蘇迪曼杯(Sudirman Cup):世界羽球混合團體錦標賽,與湯姆斯杯、尤伯杯合為羽球世界性三大團體賽。印尼羽球之父蘇迪曼所創,每兩年一次。


圖
圖

社團天地 五項全能 鈴鐺社在服務中成長

圖

  年舉辦山訓活動,藉由闖關遊戲讓社員培養企劃、團康、唱跳、戲劇及美工等五項全能,訓練結束後,寫下對自己的期許,並埋在土裡...,鈴鐺服務社長、地理99游牧笛說,一年後看到自己真的成長,紙上的期許變成真實的目標,真的很開心!

  鈴鐺服務社取師大校徽上的師鐸為名,最初只是參加救國團金山假期服務隊的學長姊們,為了討論方便而創立的社團,不過96年後正式獨立運作,以鈴鐺服務社為名在師大校園內活動。

  游社長表示,社內最主要的目標是培養社員企劃、團康、唱跳、戲劇、美工等技能,並能在短時間內以最少資源、透過團隊合作方式達到最大的效果,不過因為鈴鐺服務社人數不穩定,每位社員都得互相幫助,才能完成任務。

  為了凝聚社員,鈴鐺社每年舉辦山訓活動,牧笛強調,山訓不以出隊為目標,強調重視體驗與學習。山訓活動安排類似健行,沿途由學長姐會設置關卡,就地取材或準備簡單的材料佈置,讓學弟妹體驗團隊合作及付出的感動,牧笛說,經過山訓,社員情感都更加緊密。

  牧笛說,每次山訓尾聲,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活動結束後,學長姐會帶領新生,挑選一個特別的地方,在紙上寫下對社團未來的期許和目標,埋在土壤裡封存,一年後,再由學長姐帶社員挖開自己當初封存的秘密。牧笛回憶,挖開土壤的當下,除了開心還有一種感動,彷彿看到自己的成長,也算是對自己的實踐!

  除了山訓,鈴鐺服務社每年暑假也到台北麗山高中,協助麗山高中社團幹部訓練。牧笛表示,自己過去也是麗山高中的社長,當時被協助幹訓的96級學長姐熱情吸引,因此進入師大就想參加鈴鐺服務社。現在自己又當上鈴鐺社長,自然也想把曾經體驗到的感動與收穫帶給別人。牧笛很自豪,相信自己經歷這幾年的蛻變,帶團康活動的功力絕對不輸專業人士,自信能夠把當年的感動繼續傳承下去!

  每週四晚上是鈴鐺服務社的社課,除了訓練基本五大技能,還融入服務觀念、服務體驗等內容,讓社員親身體驗。至於假期,則以寒假學長姐帶團出遊和暑假麗山高中幹訓為主。只是牧笛坦承,因為社團人力因素,目前每次活動無法固定舉辦,只能「希望小而美啦!」

  雖然鈴鐺社以培訓社員五大技能為目標,不過游社長強調,社內更重視親身的體驗和付出,相信唯有嘗試,才會得到切身的感動。以服務的方式讓自己擁有多采多姿的人生,牧笛相信,即使社團人數不多,但只要大家團結,就是個溫暖又值得學習的環境!【校園記者工教100鍾珮榕報導】

<鈴鐺服務社>
社辦位置:綜合大樓四樓
聯絡方式:社長 地理99游牧笛 0920-031814
社團活動時間:每週四晚上,請先來電詢問
社團活動地點:不定
社團活動內容:服務員培訓系列課程、體驗活動


圖
圖
圖
學術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10/20
9:00-11:00
特殊教育中心 特殊教育中心 特殊需求學生輔導實務研討會--認知與情緒行為類 <網站連結>
10/20
12:30-14:00
英語系八樓視聽會議室 英語學系 英語系教學組學術演講-Developing Trans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網站連結>
10/21
19:00-21:00
誠大樓102 教學發展中心 口語表達與自我推銷講座 <網站連結>
10/22
19:00-21:00
綜合大樓509國際會議廳 就業輔導組 求職面試技巧講座 <網站連結>
10/22
14:10-16:00
地理系十樓會議室 地理學系 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環境政策與管理」講座課程- 國家風景區之新魅力 <網站連結>
10/23
19:00-21:00
誠101教室 通識教育中心 Find Your Own Way系列活動:「邊境漂流」讀書會 <網站連結>
10/24
10:10-12:00
公館校區理學院大樓B101 地理學系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課程講座:明日颱風之衝擊與預報 <網站連結>
10/24
11:10
公館校區綜合館二樓交誼廳 理學院 理學院以生命科學為主軸跨領域專題演講之七 <網站連結>
10/24
14:00-16:00
教育學院大樓三樓第一會議室 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教育沙龍系列一:教育減法的時代---少子化的因應與省思 <網站連結>
10/24 機電科技學系 機電科技學系 97年度台灣銲接協會年會暨論文發表會 <網站連結>
10/25-10/26
9:00-16:00
大團輔室 學生輔導中心 林口校區工作坊:想家的心起飛 <網站連結>
藝文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9/26-10/2 6 國立歷史博物館 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籌備處 「臺灣水彩100年」 <網站連結>
10/17-10/30 圖書館總館一樓大廳 圖書館 二十二分之十七 : 洪葦聿創作個展 <網站連結>
9/ 15-10/31 圖書館 圖書館 圖書館新生之旅 <網站連結>
9 /19-11/23
11:00-18:00
國立歷史博物館1F 美術學系 朱德群88回顧展 <網站連結>
10/21
9:10-9:55
大台北地區 FM98.1 音樂學系 聽羅基敏談歌劇
<網站連結>
體育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10/22
12:00-16:30
公館校區健康中心 健康中心 按摩小站為您服務 <網站連結>
10/23
13:30-16:30
校本部健康中心 健康中心 按摩小站為您服務 <網站連結>
10/23
13:30-16:30
公館校區健康中心 健康中心 按摩小站為您服務 <網站連結>
9/24-1 /7
9:00-18:00
體育館地下室一樓 體適能中心 體育學系 免費體適能檢測又開始囉~~~ <網站連結>
社團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10/20-10/26 學生事務處 課外活動組 鍵入想要瞭解的社團名稱或活動時間,即可知道所有社團事! <網站連結>

更多活動...
圖
圖
新增 刊名(單位) 本期內容
總務處 總務業務報導
圖 國際事務處電子報 5日出刊,國際事務處業務報導。本期焦點:OIA週年慶。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電子報 每月五日出刊,本期焦點:師大大師:對台灣師大培育師資的現況與未來
圖 圖書館電子報 10日出刊,圖書館服務動態與展覽訊息
進修推廣學院電子報 邁入秋季進修潮,師大進修推廣學院為您打開學習大門
圖 健康中心 視障按摩小站宣導文宣
通識中心電子報 17日出刊,通識講座內容報導
教學卓越計畫辦公室e報 29日出刊,本期焦點:大學英語文課程多元化之規劃與實踐
英語文教學中心 38期分班結果
教育政策研究小組 10日出刊,國際教育趨勢與各項教育學術活動總整理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中心動態
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 30日出刊,本期焦點:高等教育學生的升學期待與規劃
地理系電子報 5日出刊,地理學術資訊與地理教學資源分享
NTNU Monthly 全校性全英文電子報,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出刊。本期主題:Thank you, teachers!
圖
圖

* 師大各單位發行電子報,欲納入本刊單位電子報列表或原提供電子報路徑更改者,請逕與公關室聯繫;舉辦活動欲刊登活動預告看板者,請與各單位新聞聯絡人洽詢,謝謝。

圖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