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焦點新聞 產學合作帶動最佳大學排行表現 臺師大連五年人文社科大學奪冠
|
《遠見》雜誌於6月29日公布「臺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人文社科大學連續五年蟬聯冠軍,其中109年度的產學收入金額超過11億,僅次於臺大和成大,贏過部分理工名校,表現出色。另外,學術成就、教學表現等兩大面向都名列第七,也比去年進步,而中文論文總數與教師平均論文數,也高居全國第一。
今年調查以學術成就、教學表現、產學合作、國際化程度、社會聲望、財務體質等六大面向進行評比,共涵蓋44項細項指標,而臺師大在社會聲望、學術成就、教學表現等面向都有明顯進步,顯示人文社科大學除了專注原本擅長的人文關懷社會影響力外,在科研和產學上,透過培育臺灣所需的人文科技跨域人才,也能創造明確的辦學亮點。
|
|
|
 |
焦點新聞 亞太資優暨融合教育國際研討會 41國專家學者共襄盛舉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與特殊教育中心於7月7日至10日合辦「亞太地區資優暨融合教育國際研討會」,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大力支持經費下,來自全球41個國家的近千名特殊教育學者及實務工作者,透過實體或線上同步參與,四天活動中針對大會主題「兼容殊異、綻放才能」,進行11場專題演講、3場專題論壇及1場工作坊,另有102篇論文發表及70篇海報發表,也是近年來我國辦理最盛大的資優教育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暌違16年,亞太資優教育會議再度由我國主辦此盛會,深入探討亞太地區資優教育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今年更結合亞太地區融合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不僅擴大人數及參與規模,探討議題更全方位,以「兼容殊異,適性揚才」為主題,再度邀請各國關注融合教育及生涯發展的學者、教師及家長齊聚一堂,進行學術理念與實務經驗交流。
|
|
|
 |
焦點新聞 臺師大打造教師效能支持樞紐(TEACHub) 陪伴教師強化心理效能 促進專業成長
|
臺師大社會情緒教育發展中心和教育智庫為培育新時代的良師,以正向心理學及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為理論基礎,透過心理測驗大數據的分析,探討社會情意因子對教師教學效能表現的影響,並發展新型態之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與以正念為主的教師支援方案,建立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正向幸福感的教師效能支持樞紐( Teachers' Efficacy Augmenting and Coaching Hub, TEACHub)提供各項教學效能和心理效能的研習活動及相關資訊,協助新手教師具備專業競爭力與教學現場即戰力,進而達到提升教師復原力、幸福感、教學熱忱以及生涯召喚的目標。
臺師大於7月5日舉行學術成果發表記者會,宋曜廷副校長公布調查教師投入教職動機與心理效能結果,以及最新推出的「教師效能支持樞紐」系統,包括教育學院陳學志院長、師資培育學院洪儷瑜院長、陳玉娟副院長、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陳佩英主任、心輔系王麗斐教授、心輔系陳慧娟副教授、特殊教育中心胡心慈主任、教育學院學士班助理教授胡翠君等師長都出席。
|
|
|
 |
焦點新聞 臺師大全數通過師資培育評鑑 中等及特教兩類科獲高度認可
|
教育部委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辦理新一週期大學校院師資培育評鑑,6月30日公布111年度第一期大學校院師資培育評鑑「自訂評鑑」認定結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所屬「中等學校」及「特殊教育學校(班)」二個師資類科,經高教評鑑中心進行結果審查檢核,於「自我評鑑相關法規與會議紀錄完備情形」、「評鑑委員遴聘情形」、「評鑑辦理」、「評鑑結果之呈現」、「評鑑結果之處理與運用」、「自我評鑑實施與修正」及「評鑑檢討」等七項審查項目,獲得最終「認定」之評定結果。
|
|
|
 |
焦點新聞 國文系李豐楙校友當選中研院院士 為鑽研道教文化而拜師當道士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58級校友李豐楙,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是首位研究道教宗教理論獲得院士資格的學者;值得一提的是,75歲的他為了深入研究道教文化而拜師求法,不僅曾走過刀梯,還獲得道士資格,他希望讓學術研究成為「民眾與宗教文化間的橋梁」。
中研院7月4日起一連4天舉行院士會議,7日公布19位新科院士名單,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共有3名學者當選,其中之一是國文系李豐楙校友,現為中研院文哲所兼任研究員,也是政大宗教所講座教授。他是臺灣土生土長的「土產」院士,1947年出生於雲林縣口湖鄉,專長從文學批評後轉向道教文學,又逐漸集中於道教、華人宗教。
|
|
|
 |
焦點新聞 地科系李悅寧助理教授於歐洲天文年會獲頒「新銳天文學家獎」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天文與重力中心副主任李悅寧老師,6月29日於2022年歐洲天文年會中,獲頒「新銳天文學家獎 (Early Career Award)」,此獎項由2021年天文領域科學期刊中影響力因子(impact factor)最高的《天文與天文物理學》(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期刊所頒發,肯定她在恆星形成理論的重要學術貢獻,也是國內首位獲此獎項者。
歐洲天文年會(European Astronomical Society)近日在西班牙第三大城瓦倫西亞舉行,來自各國的數百位天文領域學者齊聚,並在大會上頒發重要學術獎項,其中在1969年整合歐洲各國的6本天文期刊而創刊的《天文與天文物理學》(簡稱A&A),是歐盟成員國多數天文研究學者的主要投稿期刊,更名列天文學三大國際頂級期刊,每年只表揚兩位年輕天文學家,其中一位是針對博士在學時期的研究,另一位則是博士畢業後5年內的年輕學者,今年是第二屆。
|
|
|
 |
焦點新聞 化學系博士班首對父子檔 柳彥成克紹箕裘傳為美談
|
剛從德國完成科技部千里馬計畫的臺師大化學系博士班研究生柳彥成,即將於今年7月畢業,在柳彥成心裡,從高中時期便立志,跟隨父親柳如宗博士的腳步,當一名化學家,不過,他沒想到相隔20年後,他們成為化學系第一對博士父子檔。2002年柳如宗博士於化學系姚清發教授指導下得到博士學位,今 (2022年) 年柳彥成又於本系林文偉教授指導下,順利獲得博士學位,姚清發教授更是林文偉教授的碩士指導教授,師徒傳承也傳為美談。
柳彥成的求學之路還算平坦,高中畢業後,進入本校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就讀,由於對化學領域感到濃厚興趣,二年級時轉系進入化學系就讀,得以一償宿願,從此開展化學學習之路。化學系的課業壓力很重,厚厚的原文教科書:普化、有機、無機、分析、物化,加上實驗課程報告等,熬夜讀書、寫報告是平常事,但在父親的鼓勵下,咬緊牙根將課業順利完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