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歡迎訂閱師大週報,只要填寫以下資料並送出,即可每週定期於您的指定信箱中,收到最新一期電子報。訂閱網址:http://ap.itc.ntnu.edu.tw/ePaper/ViewEPaper?action=viewepi&mGuid=20090918162235

如欲訂閱師大校訊(紙本季刊,1、4、7、11月發行),讓您掌握師大校園新聞、研究新知、專題報導,歡迎來信 alumni@ntnu.edu.tw

 
9705(2008-09-22)
師大週報9705期
 
師大首頁 | 過期電子報 | 聯絡我們   
圖

 上就是教師節了,《師大週報》在此向所有辛勤努力的教師們說聲:您辛苦了!教師節快樂。也提醒所有師大同學們,別忘了向老師致敬,更要把握能和老師相處的時光,努力學習喔!

 大學教師背負教學、研究與服務三大重任,其中「研究」更是教學與服務的基礎,《師大週報》本週開始連續兩期,將介紹多位認真研究的老師們,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中堅持用心,或得到研究獎項鼓勵,或得與廠商合作,或躍上國際舞台...都是師大之光。當然,因為版面有限,還有更多在自己崗位上默默耕耘的教師,同樣值得尊敬。

圖
圖

一週新聞 / 080915-080921

圖 請老師注意大陸書商推銷的研究報告 (08.09.15)
圖 2008年日本住友財團補助計畫開放申請 (08.09.15)
圖 歡迎國際學生 國際事務處貼心熱鬧迎新 (08.09.19)
圖 關懷育幼院生人格發展 南天攜手輔育計畫成效顯著 (08.09.19)
圖 外籍人士的中文托福-華語文能力測驗 9月15日開始報名 (08.09.19)
圖 國際學生迎新晚會 柚子月餅體驗中秋 (08.09.19)
圖 Foreign People’s Chinese TOEFL: Test Of Proficiency-Huayu (TOP) Starting from Sep 15 (08.09.19)
圖 NTNU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joy the Moon (08.09.19)
圖 數位影音藝術學程停開 學生抱怨 (08.09.20)
圖 提攜藝術後進 朱德群捐贈作品設獎學金 (08.09.20)

圖

專題報導 / Feature

圖 [教師研究專題報導]
  鼓勵教師研究 研發處扮重要推手

圖 [教師研究專題報導]
  心繫教育 宋曜廷協助教師發展專業

圖 [教師研究專題報導]
  無畏辛苦 張國楨堅持相信空間資訊

圖 [教師研究專題報導]
  活用科技 相子元改善開發運動器材

圖 [教師研究專題報導]
  創作不斷 金希文善盡音樂家時代責任

圖 [教師研究專題報導]
  老師 教師節快樂!

圖 [社團天地]自救救人 急救隊以專業傳播愛

圖校園活動看板 / 080922-080928

圖全校電子報

圖
圖

專題報導 鼓勵教師研究 研發處扮重要推手

圖
國科會表揚績優研究教師,去年本校宋曜廷、陳建添
教授獲獎。(照片:國科會提供)

  學競爭激烈,除提升教學品質提供學生優良求學環境外,關係到學校學術成就的「研究」更是不能忽視。負責推動學校學術研究及提升研究水準的「研究發展處」,正是幕後的重要推手。為了推廣學術服務、提升校內教師的研究能量,研發處訂定許多獎勵教師研究政策辦法,包括實質的經費補助,還有不定期學術研討會及說明會,促進教師對學術研究資訊和研究計畫申請相關規定的了解,進而能順利研究。

  統計96年度,全校獲國科會核定專案計畫共426件,總核定金額5億617萬926元,較95年度成長3%;至於國科會以外建教合作案則有517件,總核定金額7億6150萬3726元,其中以教育部計劃佔73%為最大宗。各研究計畫申請人都需要事先提出計劃申請書,經系所核定後等校內流程,再由研發處彙整向外提出。

  為了鼓勵研究風氣,研發處也訂定許多校內補助辦法。包括校內學術單位從事國際學術交流相關活動,可透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經費補助」申請補助;「原創性學術論文刊登費補助」鼓勵教師從事學術研究並發表論文;如果教師的論文刊登學術期刊或出版學術性專書,根據「學術論文暨專書獎助」,也可以獲得補助。另外,教師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或是在國外著名優良期刊發表英文論文,也都可依相關規定申請獎助,教師赴國外發表論文,包括機票費、住宿費和生活費都可以提出補助申請,總計96學年度補助71件,總金額259萬2000元。

  而經費之外,為了讓教師能更專心從事研究,專任教師如主持公立機構委託學術研究(不含共同或協同主持)或在知名學術期刊發表研究成果,經申請也可減少每週教學時數至多三小時;研發處每年也會表揚研究成果卓越的教師。

  有獎勵也有要求。提升師資素質,師大對新進教師也嚴格把關。根據人事室「新聘專任教師資格條件暨考核」規定,文、理、教育、科技學院的新進教師除要有博士學位,最近3年平均每年還應發表1篇論文發表,或至少主持1個國科會研究計畫;藝術及音樂學院的評鑑標準則較多元,教師最近3年內發表個人作品或獲得國際級獎項,也可以符合條件資格。對於這些新加入師大的生力軍,研究補助也不少,根據「新進教師之專題研究費補助」,凡是在師大任教不滿三年的助理教授以上教師,為了從事研究所需的業務費、設備費及國外差旅費等都可提出申請,以培育學校研究資本,亦累積教師個人學術研究能量。

  研發處努力推動獎勵,果然也看到成績。自88學年度起,師大教師發表論文刊登國際期刊能見度逐年攀升,最近三年,師大教師發表於A&HCI、SSCI或SCIE收錄之國際著名期刊共985篇,平均每年300篇以上,其中又以理學院表現最為亮眼,化學系更在今年首度進入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基礎科學指標排行榜,相對影響力指數達0.88,居國內之冠,論文品質已和世界水平相當。不過,相對於理學院,人文藝術系所在研究上顯得相對弱勢,研發處研究推動組長張國楨指出,各種文獻引用指標的規定本來就不相同,因此很難將不同領域論文放在一個天秤上評比,學校也透過「藝術創作發表或展演補助」,鼓勵從事藝術創作的教師多多發表作品,讓好的藝術作品能和更多人分享,同樣能發揮影響力。

  好的研究,需要良好齊全的設備支援,尤其對理學院、科技學院來說,好的設備更是代表了競爭力。張組長坦言,近年大力發展的光電所設備很不錯,但也有些系所面臨電腦老舊卻沒錢汰換的窘境,如何平均合理分配資源,全面提升各學術單位的環境,也是研發處未來要努力的目標。

  制度之外,輔導教師們參與學術活動、提升研究能量,研發處也不定期舉辦學術活動經驗分享座談會,例如這個學期就將在9月25-26日舉行「教師提升研究能量工作坊」,邀請多位學術表現的校內外資深教師及國科會學門召集人,分享研提專題計畫的經驗。張組長期待透過演講、意見交流等方式,提供校內教師更多元的研究方向,同時分享研究訊息,促進研究品質。

  面對當今大學研究經費來源,除了政府補助,逐漸走向學校自籌經費,還要爭取對外募款及校友捐款,在此嚴峻的考驗下,研發處展望未來,除了持續推動鼓勵研究之外,也將努力促成產學合作,並推動校內學術單位和育成中心牽手,將研發成果技術轉移,提煉出有價值的成果,營造更具競爭力的研究環境。張組長預告,未來學校還將主動向包括內湖科學園區、中國生產力中心等產業組織推廣優良研究團隊,為教師、學校、業界帶來三贏。【校園記者國文98林怡臻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心繫教育 宋曜廷協助教師發展專業

圖
宋曜廷教授(其學生、歷史95林汭蒹繪)
(引自宋曜廷教授個人網頁)

  學教師不光致力於教學,專業領域的研究也很重要。去年甫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心輔系宋曜廷教授,就是一位認真投入研究的學者。宋教授的研究興趣大抵分為三個方向,包括數位教學、電腦化測驗和教育政策。研究之外,宋教授也著重實踐應用,目前就正與國科會、教育部和業界合作中。

  資訊時代的來臨,數位教學漸顯重要,然而數位教學除了學生的學習成效之外,教師的成長也很重要,專長教育測驗與評量的宋教授近年就積極投入數位學習資源與教師能力提升研究。其中「部落格卷宗」,可讓使用者紀錄自己的教學歷程;「教學卷宗」則是教師收集教學過程中教案、教材等相關資料的資料集。宋教授表示,這個部落格卷宗,透過部落格簡易的使用介面,以及多功能的使用方式,讓教師可發揮自我風格,發表文章、上傳影音,建立數位教學卷宗。這些部落格卷宗包括具備展示學生學習歷程的「展示型卷宗」,以及評鑑學習成果好壞的「評鑑型卷宗」,透過數位卷宗,也能應用作為教師專業評鑑的工具,並進而研發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和評鑑系統。

  數位教學也涵括提供學習資源或交流管道的網路平台,用以協助教師成長。宋教授舉以已經上線使用的「教師知識管理系統」(WIDE-KM教師入口網)平台為例,這個平台由師大數位研究團隊研發,其中包括豐富的教案、教材以及教學相關網址,並結合社群和個人部落格,提供教師及教育人士一個交流的平台,使用者更可利用「知識分享工具」分享教育議題、教學經驗、以及最新教學新知等。宋教授表示,WIDE-KM平台至今已有約8000~10000位使用者,平台網址http://elearning.ice.ntnu.edu.tw,也歡迎有興趣的師生參觀使用。

  改善教學之後,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宋教授也投入電腦化測驗研發工作。宋教授表示,電腦化測驗不同於傳統「硬梆梆」的紙筆測驗,除了能讓使用者透過網路進行自我及同儕評鑑,還有「適性化測驗」,使試題更能適合個人能力。另外,電腦化測驗也包含「情境測驗」,宋老師解釋,以工作為例,情境測驗可以模擬工作情境,讓受試者得以了解實際狀況,也模擬可能碰到的問題,說是測驗,其實更有點兒類似「養成遊戲」。整合現代科技,宋教授正研究的主題,要開發適用於教室教學的動態評量系統設計和應用,目標能夠整合行動科技和適性診斷測驗,也了解網路評量環境對學習與教學行為歷程的影響。
 
  運用數位行動科技提升教學成效,只是改善教育成效的一種策略,全面關懷教育發展,宋教授也積極投入教育政策研究。例如班級大小是否影響學習成就、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的影響、乃至於性別是否影響學習成績或生涯發展等,都是宋教授和研究團隊近期投入的研究主題。宋教授表示,目前就國外研究而言,小班教學的確能提高學習成就,但國內還沒有真正實施小班教學實驗,眼前他計畫從國內學校的班級人數,對照基測成績,以了解班級人數對學習的影響。至於性別和學習的關聯,宋教授透露,目前分析國中學生性別和基測成績,發現國中階段男女學習成就其實差別不大,但高中之後是否影響,還須和指考成績等數據比照才能知道答案。

    宋教授表示,在自己三大主要研究方向中,教育政策的影響層面較大。以自己現在正接受教育部委託研發的「高中職教師專業發展標準與評鑑系統」,當中提供班級經營技巧、教學專業、課程設計、教育熱誠等各種專業評鑑項目,目的在於提供專業評鑑所需向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進而影響老師教學方式。此外,以自己目前擔任心測中心主任,協助教育部發展國中基測,包括基測題型、難度研究等,也會影響學生的準備以及老師授課方向。

  同時兼顧多項研究案,宋教授認為,師大的研究環境不錯,除了經費補助外,還會舉行研討會,對於研究成果好的教師,也有縮減時數等獎勵,雖然學校的研究資源和經費不如台大、清大,但因為這些其他配套的支持,讓教師們的研究成果表現,並未因此遜色。不過宋教授也建議其他年輕學者,研究要做出成果,動輒需要三、五年時間,所以做研究必須要有耐心和恆心,而且有時申請經費過程也不容易,因此挫折容忍力也很重要。

  抱持對教育的用心、對學術的堅持,宋曜廷教授持續投入研究與服務,也以專業協助更多老師發展專業。【校園記者國文98蕭郁琦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無畏辛苦 張國楨堅持相信空間資訊

圖
張國楨副教授(右)和學生討論影像判讀

  期投入空間資訊領域研究,積極推動衛星影像處理應用服務,儘管辛苦,但地理系副教授張國楨相信,在國外,空間資訊一向被認為是地理系能夠和其他學門相抗衡的主力,很多國外大學的地理系因空間資訊而起死回生,這絕對是相當具有潛力的領域。

  傳統的地圖只能提供使用人掌握自己所在的位置,然而地圖上不一定能提供使用人真正所需的資訊。「空間資訊」系統,主要目的就是要塑造一個最符合人類思考模式的資訊整合應用方法與環境,包括資料產生、擷取、處理、傳播、呈像到使用方式的改變,運用空間和屬性兩種資料,利用圖形介面鏈結或套疊,或將數位化資訊轉化為圖形化,進行統計分析,甚至模擬預估可能情形,以作為使用決策時候的參考。

  張老師進一步解釋,地理系所學廣博,適合擔任科際整合的角色,空間資訊正好是一個工具,在這個平台上,各領域的人可以互相溝通,達成跨領域、跨學院的整合。他舉例,透過歷年衛星影像的判釋,可以看出淡水河口植被的變化,進一步運用空間資訊技術,不僅能呈現空間上分佈的不同,還可以結合其他資料量化數據分析,解釋意義。

  空間資訊在生活中的應用面極為廣泛,舉凡環境監測、災害評估、土地利用規劃等都在其列。張老師舉例,去年美國南加州森林大火,透過衛星拍攝影像,可以大致界定出其影響範圍,以便進行疏散,同時整合其他資料,了解可能產生的土石流等自然災害,協助重建植被,對於學校和官方機構都很有用。

  今年五月四川大地震,由張老師主持的福衛二號影像加值處理分送中心也積極投入,只要福衛二號成功拍攝災區影像,立刻不分晝夜快速處理,提供災區救援參考,雖然不在第一線救難現場,但這些專業全面的參考資訊,更是正確有效救援應變的後盾。而專業判讀之外,對於民眾來說,觀看影像也可掌握目前情況,以便採取應變措施,像2004年南亞海嘯、2005年石門水庫無水可用等事件,都是實際應用的例子。

  空間資訊實際應用層面廣泛,重要性日漸受到矚目,無論學術研究或產業發展前景都很看好,然而張老師感嘆,因為工作辛苦,經常得不分晝夜趕工,加上現階段校內資源有限,導致學生參與意願有限,研究團隊的鬥志也逐漸消磨,如何爭取更多資源,吸引更多後繼願意投入,提升大家對空間資訊領域的重視,將是很嚴肅的課題。

  經常就穿著牛仔褲、背著斜背包,看起來和個學生沒兩樣,然而談起研究,又充滿濃濃的使命感。跟著張老師研究的地理99曾露儀表示,張國楨老師是美式行事風格,在研究室裡,「老師─學生」的階級不明顯,前陣子四川大地震時,研究室忙著分析福衛二號的影像,儘管自己還是大學部學生,但張老師還是會請大家一起協助討論判釋影像。雖然面對眼前的研究環境,張老師不免嘆氣,但面對電腦上的空間影像,又充滿了熱情。

  對於未來研究的取向與規畫,張國楨老師表示,空間資訊永遠都不斷冒出新的主題,每次都會從中發現值得深究的部份,他還要繼續挑戰,更進一步發展出新的技術與方法來解決問題。【校園記者地理99王瑋臻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活用科技 相子元改善開發運動器材

圖
相子元教授活用運動生物力學設計運動器材

  京奧運的選手鞋、新人體訓練機、新腳踏車開發…這些都是相子元教授和廠商合作的開發案。運動科學研究所相子元教授致力於改善運動器材,讓選手或一般人能舒適運動、健康運動。今年在北京奧運會場令人驕傲的蘇麗文等多位中華奧運跆拳道選手腳底所穿的,正是相子元教授和NIKE合作開發的比賽鞋。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似乎和運動器材扯不上關係。但相子元教授解釋,自己大學時就專攻「機械工程」,後來到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取得機械工程博士,獨愛「醫學工程」,於是以力學的觀點切入,分析研究人體結構,進而能以機械原理設計出能提升選手成績的器材,當今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器材設計、醫學工程、運動科學...等。

  今年北京奧運前,相子元教授和NIKE合作開發了武術和跆拳道項目的比賽鞋。相教授表示,運動鞋是選手的生命,也是選手勝利與否的關鍵。以講求攻擊速度的跆拳道而言,輕巧舒適便是設計的重點之一,因為他們發現,跆拳道選手多以腳的側邊攻擊,所以鞋子設計加強側邊的護墊、避免受傷,而著重「前端厚實、腳底簍空」,也能讓選手們顛腳攻擊時增加速度、減少傷害。

  別小看小小一雙運動鞋,其實隱藏很多玄機。相子元教授說,好的運動鞋,功能上應該要增加運動表現,又要減少運動傷害,但往往兩者不可兼得,因此競賽用的運動鞋通常較注重選手的運動表現。為了讓選手對外輸出能量完全展現,必須增加鞋子的「能量反彈」能力,也就是「彈性」,但一般的休閒運動鞋多以預防運動傷害為訴求,必須要有較佳的「避震」能力。

  除此之外,運動鞋底的紋路也大有學問,抓地力、耐磨力全靠鞋底的花紋,它也是鞋子的第一層緩衝。相教授說,摩擦力大的鞋底,可避免運動過程滑倒,但如果磨擦力太大,也可能反而減低腳的活動,造成運動傷害。以武術鞋來說,設計的重點在幫助選手們的平衡和旋轉能力,摩擦力的拿捏和鞋子的流線就顯得特別重要。

  相子元老師補充,隨著科技進步,各鞋子大廠進來也相繼研發推出智慧型慢跑鞋。例如將鞋子植入晶片,就能把跑了多少距離、消耗多少熱量等相關跑步資訊上傳至網路分析,便於讓選手修正自己的跑步習慣。

  運動鞋之外,相教授也研發其他運動器材。其中新型人體訓練機就是主要研究主題之一。目前相教授獲國科會補助,正在研發「太極震動訓練機」,也是一個大型的產學合作案,期待透過機器不同的震動、刺激,測試震波對人體神經和肌肉的影響。現在這款訓練機還在開發階段,但相教授相信未來運用這樣的訓練機器,可以增強選手各方面的表現。

  訓練機之外,其他產學合作案還包括新的健身輔具。師大培育很多優秀運動選手,相教授把這些新的運動器材放置在校內供選手們使用,「一方面訓練選手,同時也可以調整輔具的開發。」,未來公館校區游泳池填平後,他也計畫運用空間放一些器材讓選手使用,增進體能。

  近來單車環島風氣盛行,相教授接下來也將與捷安特合作,開發新型腳踏車。相子元教授表示,隨著時代進步,新健身模式講求「時間短、效果大」,各種輔助運動科技日新月異,未來自己也會繼續研究,努力改善運動品質,更期待讓所有人都可以安全運動、健康運動。【校園記者地理98廖苡廷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創作不斷 金希文善盡音樂家時代責任

圖
金希文教授努力創作也認真教學

  20多年來,每年都有新作品發表,涵蓋範圍從合唱曲、獨奏曲、協奏曲到交響曲,屢屢獲得國際樂評肯定。最新創作歌劇作品《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將於十一月底在國家戲劇院盛大演出。音樂系教授金希文,長年堅持努力創作,身體力行扮演學生的榜樣,也以音符傳達音樂家對土地的愛,對時代的關懷。

  《黑鬚馬偕》描述的是19世紀來台宣教士馬偕的故事,馬偕博士深入台灣人的生活,無論是醫療、教育上都有很深的貢獻,他的足跡踏遍全台各地,還娶了五股姑娘為妻,最後死在台灣。感念馬偕對台灣的愛,金教授從2001年就構思創作以馬偕生平為主題的歌劇,無奈因為製作成本過高、企業贊助意願低落,遲遲無法真正實踐,幸而後來獲得文建會支持,今年又得到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肯定,獲選為年度旗鑑計畫,終於能夠演出。「馬偕的一生充滿戲劇性,而且和台灣相連,很值得花時間呈現」,金教授也期待透過這齣歌劇,帶給觀眾美學上的喜樂和享受,同時帶來靈魂上的省思,藉由馬偕博士的生平,重新以另外的角度思考生命、換個眼光看世界,「即使只有短暫的頓悟,走出音樂廳就忘記也可以。」

  不只《黑鬚馬偕》,金教授的作品總是蘊含濃濃的人文關懷,近年更積極拓展與其他藝術領域的合作模式,期待擴大作品對不同喜好觀眾的影響力。9月24日即將在國家音樂廳、由音契合唱管絃樂團首演的「愛與死」就是一首管絃樂團與四位現代舞者共同演出的曲目。選擇「愛與死」這個千古熱門的話題,金教授不期待自己能夠跨越歷史上偉大的音樂家、文學家,但相信以自己身為一個「台灣的作曲家」,又是生活在這個年代的人,能夠反應這個時代台灣人對「愛與死」的感受。金教授表示,無論男女、親子、朋友...人和人之間的「愛」很多,但只要是人的愛,都是短暫、有限的,希望藉由作品激勵大家正確思考愛,即使有死亡也能夠有更多勇氣,身為虔誠基督徒,也盼望藉此能讓大家感受上帝永恒的愛。

  金教授在國際樂壇是一位相當活躍且多產的現代作曲家,然而在師大校園內,卻總是只在「該出現的時間」現身,想要偶遇這位大師,其實不太容易。問老師是不是都躲起來閉關作曲?金教授笑著說,「其實我可以算是小有才氣的,不太需要躲起來,只要安靜下來,坐在咖啡廳也是可以譜曲的。」不過老師話鋒一轉,強調「靈感是給勤奮努力的人」,他提醒學生,要能源源不絕創作,必須要不斷努力,靈感不是守株待兔等著就可以出現的;他更進一步勸勉學生們,要給自己學習的空間,大學不是光選很多學分的課就好,少修一些學分,但把真正想學的東西學好,將來畢業才可能有很多選擇機會,否則囫圇吞棗、修了一堆學分,到頭來也只是「脂肪油多」而已,都是虛的。

  談到師大,金教授很驕傲,師大音樂系的學生是全台灣最聰明、最好的一群,身為老師,幾乎沒有太大的教學負擔,學校給教授的自由空間也很大,但他感嘆,現在音樂系的設備其實比很多高中音樂班還不如。沒有像樣的演奏廳,就連琴房最基本的隔音設施也不好,過去老師們沒有自己的研究室,今年開始雖然已經改善,但兩個老師共用一個房間,究竟該怎麼練琴?「這些都是一所好的音樂院最基本的。」

  從1973年至今,金教授每年發表許多作品,至今究竟有多少首?連金教授自己也算不清楚。莫札特、貝多芬等名作曲家的每一首作品都有音樂史上的專屬編號,金教授不敢想著要怎麼追上這些名家,但期待有一天也能有機會整理自己的作品,只是金教授很謙虛,「當中有些已經不滿意的,希望從此消失。」更難得可貴的是,這些作品中不少都是委託創作,「這個時代能接到委託案的作曲家,國際間也不過大概千分之一而已」,但金教授目前手上還有兩個委託案,每首委託創作的稿酬可能都超越教授一年的薪水。

  僅管台灣整體的藝術風氣還有待提升,師大所能提供的環境資源有限,但金教授從來不因此放棄,持續不斷埋頭耕耘,善盡音樂家的時代責任,也期許學生不要因為外在環境找懶惰的理由。他堅持,「老師一定要感動學生,以身作則,讓學生看到我們如何要求自己」,他相信,音樂領域的成就好壞也許比較主觀,但總是有基本的原則,唯有堅持一定的品質和自我要求,才能贏得別人的肯定。【公關室羅皓恩報導】


圖
圖

專題報導 老師 教師節快樂!

圖

*希望能擁有跟老師一樣的教師風範。 (歷史101 詹勛超)

*來到師大,感覺老師對我們有很大的期許,也可以感受老師上課的用心。教師節快樂!(國文101 楊宗穎)

*謝謝老師上課對我們大小事的容忍,求學生涯最後的階段能遇到您們很幸運!!(國文98穆玟潔)

*老師,有您們真好!(社教100蔡杰恩)

*給國文系徐國能老師、楊淙銘老師:謝謝老師具備教育家的熱誠與詩人的風采,以深富情感的語調和精闢的見解感動我的心靈,讓我在詩詞曲的領域中沈醉,在大學的求學中不再孤獨。(國文98廖君)

*祝老師身體健康、研究順利,教師節快樂。(大傳碩二李翠丹)

*祝老師的研究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圖傳所碩二蘇瑋鈴)

*祝老師身強體健、選課爆滿、教評滿分、長生不衰。(國文98黃郁蘋)

*祝教授們以桌燈如渡、支筆為篙,安然航過文學院的黑暗時期。(國文98陳韻竹)

*Happy teacher’s day!(物理99張泰源)

*老師,請好好保重身體。(機電98曹長安)

*教師節快樂!(衛教99莊鈞涵)

*謝謝老師這一年的辛勞,祝老師平安快樂。(政治碩二吳珮安)

*祝老師教師節快樂,沒有你就沒有現在的我。(地科博三葉庭光)

*感謝設計所的諸位教授與同仁,對於你們在學術與技術上的栽培。我由衷地說聲謝謝。(設計碩二范寧達)

*調配色彩,展現亮麗圖景,勾勒線條,描繪精彩場面,祝福老師,教師節快樂(美研碩二張立賢)

*希望老師在教師節可以睡一整天,我們也可以不用上課。(社教100 劉佩茹)

*教師節快樂,希望老師上課可以更活潑。(人發100 陳容芯)

*施正屏老師,你的課真的很精彩!(音樂100 鄭婉彣)

*在學習的道路上,感謝老師指導我們 。(地理100 林肇冠)


圖
圖

社團天地 自救救人 急救隊以專業傳播愛

圖
急救隊每週進入醫院陪伴生病的孩童

  小心受傷了嗎?急救隊教你如何自救救人!
 
  師大急救隊今年邁入第三十七屆,主要培養隊員們急救的技能。每學期中會舉辦一次初級急救訓練,邀請紅十字會台北分會的教練團指導,內容包括CPR、創傷處理、包紮、骨折處理、休克、普通急症處理、中毒、傷患運送等知識,訓練結束後立即舉行綜合性測驗,通過測驗核發初級急救證。急救隊長、科技99卓立杰提醒有興趣的同學,本學期訓練訂11月29-30日舉行,想要學習急救技巧,可不要錯過了!

  急救隊員學習急救知識、技能,最主要的目的,當然就是能在遇到緊急狀況時應用所學。副隊長、地理99許佩慈回憶,有一回急救隊利用寒假到國小舉辦育樂營,有堂課教導小朋友三角巾的包紮法,但現場卻有小朋友對三角巾過敏,造成眼睛紅腫,還好自己學過相關急救知識,做完簡單的處理後,趕緊帶去醫院治療。急救隊員、科技100劉威廷也說,因為學習了急救,去年系上運動會得以擔任急救員,也是因為學了急救,所以自己也更關心運動傷害,運動時更加小心。

  除了教導急救知識外,急救隊平時在校內也會舉辦捐血活動,號召所有師生共同獻出愛心,透過捐血活動,增加醫院所需血袋。關心生病的孩童,學期中,急救隊員每週也會撥出兩到三小時,到各大醫院的兒童病房擔任醫療志工,透過活動,為病童帶來歡樂,也鼓舞孩子們勇敢面對治療。

  威廷上學期就在台大醫院擔任醫療志工,透過服務,學習如何與病童溝通,隊員們演戲、說故事、教導摺紙、畫畫,親近陪伴小朋友們。而團體活動之外,佩慈說,考量有些小朋友無法離開病床,未來也計畫要主動進入病房,採取一對一或一對二的方式,也可以更深入了解小朋友。

  擔任醫療志工外,每年寒假,急救隊也會到偏遠地區國小,舉辦三到四天的營隊。負責今年寒假育樂營美宣股及隊輔股的威廷預告,今年育樂營將在宜蘭頭城國小舉辦,主要教導小朋友急救知識、也會穿插團康活動、大地遊戲,還有籃球、畫畫、下棋…等選修課,供小朋友自由選擇,也會和當地的消防隊合作,指導基本的消防知識。

  平時一起籌備活動,三不五時約出來吃飯、聊天,急救隊員的感情好到只要一通電話,就會有一大群人聽你說心事,立杰說,這也是隊辦每晚總是亮著燈的原因,因為急救隊就是這麼溫馨的地方。立杰歡迎擁有服務熱忱的同學加入急救隊大家庭,學習自救救人的本領,還能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校園記者社教100賴玫臻報導】

<急救隊>
社辦位置:綜合大樓403室
聯絡方式:隊長 科技99卓立杰 azraeldr0@hotmail.com  0911010183
          副隊長 地理99許珮慈 rtuhui@yahoo.com.tw  0972043004
社團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ntnufirstaid
社團活動時間/地點:詳洽急救隊
社團活動內容:急救技術教學、醫院服務


圖
圖
圖
學術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9/24
10:10-12:00
校本部禮堂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講座】LCD科技與生活之結合 <網站連結>
9/24
14:00-17:00
教育學院九樓會議室 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專題演講:公民教育實徵研究之跨個案分析
<網站連結>
9/25、9/26 校本部綜合大樓及公館校區理學院研究大樓 教育學院 教師提昇研究能量工作坊 <網站連結>
9/26
10:00-12:00
綜合大樓202演講廳 就業輔導組 【大五返校座談】技進於藝--教師甄選經驗分享 <網站連結>
藝文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9/3-9/23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一展廳 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籌備處 文創中心承辦「紀念臺灣水彩百年─2008臺灣當代水彩大展」 一窺百年水彩之堂奧 <網站連結>
9/17-9/30 圖書館總館一樓大廳 圖書館 沒有月亮的夜晚—陳聖蕙水墨創作個展 <網站連結>
9/23-9/30 圖書館總館一樓大廳 圖書館 人性變革展 圖書館總館一樓大廳 <網站連結>
8/30- 10/1 綜合大樓一樓福華藝廊 教育學院 林仁傑教授繪畫創作個展 <網站連結>
9/15- 10/31 圖書館 圖書館 圖書館新生之旅 <網站連結>
9/19-11/23
10:00-18:00
國立歷史博物館1F 美術學系 朱德群88回顧展 <網站連結>
體育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9/24-1/7
9:00-18:00
體育館地下室一樓 體適能中心 體育學系 免費體適能檢測又開始囉~~~
<網站連結>
社團活動
日期 地點 主辦單位 活動內容
9/22-9/28 學生事務處 課外活動組 鍵入想要瞭解的社團名稱或活動時間,即可知道所有社團事! <網站連結>

更多活動...
圖
圖
新增 刊名(單位) 本期內容
總務處 總務業務報導
國際事務處電子報 5日出刊,國際事務處業務報導。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電子報 每月五日出刊,本期焦點:通識教育教學經驗與理念
圖書館電子報 10日出刊,圖書館服務動態與展覽訊息
圖 進修推廣學院電子報 邁入秋季進修潮,師大進修推廣學院為您打開學習大門
健康中心 推廣健走海報
通識中心電子報 17日出刊,通識講座內容報導
教學卓越計畫辦公室e報 29日出刊,本期焦點:大學英語文課程多元化之規劃與實踐
英語文教學中心 38期簡章下載
教育政策研究小組 10日出刊,國際教育趨勢與各項教育學術活動總整理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中心動態
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 31日出刊,本期焦點: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
地理系電子報 5日出刊,地理學術資訊與地理教學資源分享
NTNU Monthly 全校性全英文電子報,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出刊。本期主題:A New School Year Starts!
圖
圖

* 師大各單位發行電子報,欲納入本刊單位電子報列表或原提供電子報路徑更改者,請逕與公關室聯繫;舉辦活動欲刊登活動預告看板者,請與各單位新聞聯絡人洽詢,謝謝。

圖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