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輩子以師大為榮」,48年第一志願進入師大體育系、52年畢業、59年成為第一屆師大體育研究所學生、畢業後留校擔任講師、教練、94年從體育系退休、至今仍然擔任兼任教授...曾經有媒體記者這麼形容「一生和師大體育畫上等號」,如今許樹淵老師獲得師大傑出校友,實至名歸。
僅管已經退休年齡,不過許老師體力之好,所有體育系年輕選手都自嘆不如。許老師很自豪,每回要到學校上課之前,他會從泰順街家裡慢跑到學校,到了學校還要先跑兩千公尺熱身,然後才帶著學生上課。所有上過許老師術科課的同學都知道,別以為老師看起來年紀很大,所有田徑動作一定親自示範、帶著學生練習。許老師堅持,要教學生體育、老師自己一定要動,「光是唸博士、拿論文升等,自己不運動,我是反對的,我到退休前都還親自跳撐竿(跳)。」對許老師來說,只要懂得方法,選手的運動生命可以比一般人想像長得多。
事實上,許老師並不是生來就這麼健壯的。回憶當年之所以選擇進入體育系,「其實是要治胃病」,原來許老師小時候身體不好,父親希望他就讀醫科,但他知道自己考不上,於是決定報考體育系,期待透過運動治病。民國48年,全台只有師大體育系一家,一年招收30人,非常不好考。許老師印象深刻,當年和他同屆考生共有681人,競爭很激烈,還有很多人重考四、五年都還考不上。當時進師大體育系,先篩術科、再看學科,許老師術科第三名,學科第二名,不過因為術科前兩名同學學科沒有過關,於是成為全班第一名。許老師到今天都記得,入學時,系主任周鶴鳴特別提醒他,「你是第一名進來的,要好好唸。」這句話不只影響許老師四年,更鼓勵他一輩子都要努力。
現在人想到運動選手,專長項目有好的表現沒有話說,不過非專長項目,可能就和一般人沒有兩樣,許老師不以為然。因為在師大體育系全方位的訓練,許老師在各方面都有很優異的表現,不僅能在田徑場上又跑又跳,打排球、橄欖球、甚至體操也都沒有問題,不單如此,許老師還擔任國家級教練,為國家培育許多優秀人才。
一般人眼中的運動選手,運動表現很好,不過學科通常不太顯眼,許老師打破這樣的印象。走進體育系圖書室,書架上到處充滿「許樹淵」這個名字。田徑論、田徑運動力學、運動生理心理學、運動技術教學法、運動科學導論、運動科研寫作法...超過卅本著作,涵蓋體育教學訓練研究各重要層面;理論與學術之外,還有各屆重要錦標賽、亞奧運會運動員體格成績分析,透過統計和觀察,提供改善訓練參考。許老師開玩笑,其實每一本著作都是為了實際需要而寫,像是曾經獲得教育部體育學術研究專案特優獎助的「田徑論」,一開始是被楊傳廣「激」的,「他認為我不是國手沒資格當教練,那我就寫一本書來堵他的口!」;又像是「健康與體育概論」,則是為了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上路而寫,許老師認為,很多人會喊新名詞,但卻沒有足夠的書本內容支撐,於是他總是搶在別人之前、寫了一本又一本開創性的專書,最新的著作「運動訓練醫學」才剛剛印刷完畢,老師預告,後面一本書,很快也會出來。
之所以會有這麼高成就,許樹淵老師感激自己恩師吳文忠的帶領,當年研究所畢業前夕,吳老師問他專長為何,看過什麼書,就要他準備證件,留在學校當副教授、並教授研究所課程,後來雖然因為學校人事因為法規問題沒有准,只能上大學部的課,但也從此和師大密不可分。因為剛畢業就得教田徑、人體生理學等課程,逼得許老師必須認真研究著述,如今回頭,累積的成果連許老師自己都嚇一跳。
研究教學之外,許老師也熱心服務。儘管因為不喜歡頭銜和官場,從來不曾擔任任何官位,但許老師實質投入運動裁判訓練、透過專業分析提供國家運動選手培訓建議,擔任體育術科招生考試總幹事時候,更首度依據實際需要,建立適合國內選手的評分標準。一生奉獻體育,2007年獲頒教育部推展學校體育績優獎終身成就獎。
「其實我當體育老師是很好的,不僅可以運動,還可以拿鐘點,回家之後洗個澡就可以開始看書寫作。」認真投入專業與生活,許樹淵教授盡力耕耘不悔,這樣的態度令人景仰;結合休閒興趣與工作而能享受其中之樂,更令人羨慕。【採訪撰稿/公關室羅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