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大學生努力準備考研究所,不過研究生的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大學畢業後為什麼要繼續升學?要報考研究所前要必須想清楚哪些事?研究生究竟都在做些什麼?和大學生又有什麼不同呢?
畢業於台大數學系、目前就讀數學系碩士班一年級的陳中偉坦言,當初沒考上台大,心理的確有些失落;而歐文所碩一陳瑾瑜在大學畢業後,先工作幾年才決定讀研究所,則非常珍惜現在的研究生生活。
公領系公民教育組碩一的張維軒自公領系畢業,因為對公民教育有濃厚興趣,考前三個月在老師的鼓勵下報考,「當時只是想深入了解公民教育,也為未來的高中教職鋪路。」
圖文傳播系碩士班蘇瑋鈴大學時就讀英文系,因為自己向來很喜歡音樂、表演、電影和廣播,因此決定跨考傳播相關科系研究所;身為師大最後一屆公費生的數學系博士班三年級英家銘,大學時候並沒有「當老師」以外的想法,但在經歷幾年國中教書生涯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教導國中生,當完兵後選擇繼續唸碩士與博士,因為想研究數學史,所以報考師大研究所,請數學系主任洪萬生擔任指導教授。
研究生主動學習 大學生被動學習
看到愈來愈多學弟妹準備報考研究所,張維軒提醒,想念研究所,「如果沒有興趣與熱忱,將會讀得很辛苦。」他解釋,研究所就是要研究某個專業領域,為能讓自己具備這些知識,在上每堂研究所課程前,研究生必須先閱讀過本週上課內容、找尋相關資料,才能在課堂上跟老師以及同學討論,這是研究生「自發性的預習」。畢業於師大心輔系的王孜甯,大四推甄上心輔系碩班,她也認為研究生學分雖然較少,但花費在課前預習的時間很多,上課也要發言討論,無法再像大學生打瞌睡,而且大學生可以考前臨時抱佛腳,研究生除了紮實唸書,無其他捷徑!
國文系碩一林煒綸回顧,自己從大一到大三可說只能用「混」字來形容,常常到考試前才開始唸書,最後成績大部分都低空飛過,但上了研究所之後,他的讀書習慣改變,過去幾乎只看教科書或老師規定的相關書籍,但現在則會看自己想看的書,範圍較廣。國文系碩一李凱雯也說,現在通常自己每天回家會花30-90分鐘看書,內容不設限,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培養自己對於國學的敏銳度,「研究生的生活很學術!」
張維軒強調,研究所的學習是「主動出擊」,而不是等老師列功課讓你去做。研究生必須自己去找相關資料閱讀,然後提出問題問老師,而非只依老師要求報告或者做作業,不過,他也坦承,往往老師列出來的書單就讀不完了;英家銘也感嘆,「光看教授開出的書單就看不完了!」,他說,如果假日到數學系館看一看,就會發現研究生們都在認真唸書。英家銘現在自己同時兼任研究生以及系上助教兩種身分,讓他相當羨慕那些擁有時間能專心唸書的「純學生」。
歐文所碩一陳瑾瑜與倪子涵也認為,就讀研究所的自我要求必須更高,不能再依賴老師,要具備比大學生更自動自發的學習態度,有機會也得更多向經驗豐富的師長與學長姊請教。陳瑾瑜說,研究所教授都是「領進門」,只會提示研究重點「點」到為止,僅僅提供一個大方向。課程相較大學時期,不僅加重很多也更深入探討,以前大學時期囫圇吞棗,一篇報告頂多一、二千字,現在研究所每週幾乎都有好幾千字的報告,為了一份報告需勤找資料,才能闡述自己對議題的意見和辯證。
研究生上課得表達 大學生只需要聽講
蘇瑋鈴說,大學老師會教導學生很多東西,並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相對地,研究所則偏向教授決定論,會隨著科系差異、跟隨不同的教授,也會獲得不同感受。不過整體來說,研究所教授偏向只告知學生研究的終極目標和骨架,要怎麼找方向以及如何執行,都必須靠學生自行摸索,也就是說,大學老師教學生怎麼捕魚,但研究所老師卻要學生自己學會抓魚。
研究所和大學最大的不同之一,因為小班教學,研究生和老師們的關係比較密切。張維軒也說,因為找指導教授的緣故,所以和大學生相較,和老師關係比較熟,緊密度也高。
除此之外,倪子涵表示,研究生比大學生有更多上台發表評論的機會,經常得利用簡報傳達並報告議題。張維軒指出,由於研究所是小班制教學,老師及同學加起來往往不超過10個人,所以上課時間多數是彼此討論與發表意見,不再是由老師單一講授,「常有同學不習慣這樣的方式,整堂課都不說話,但在研究所階段是不太允許不發言的。」
林煒綸從師大國文系畢業,他說,過去大學部的報告就不少,許多老師除考試外,還喜歡叫學生寫心得札記或口頭報告,但是研究所課程幾乎沒有考試,不過每一門課起碼都要舉行一次論文發表,每一次發表至少必須花三個星期準備,發表前一個星期要把資料提供給全班同學和老師,報告時包括同學、學長姐和老師都會在台下聆聽,一有錯誤會立即被糾正。林煒綸認為,這簡直有如殘酷舞台般的恐怖,不過也正因為經歷了報告洗禮,讓他更能以認真、力求精細明確的態度來面對課業。
另外,張維軒提到,研究所課程幾乎全面使用歐美的原文教材,若將大學四年累積下來的講義資料量拿來比較,可能都沒有研究所任一門的份量來得多。依據個人安排、生涯規劃、預期畢業年限等因素考量,每位研究生在每學期修讀的課程學分不一,但很多研究生因為身兼教授的研究助理,很可能要忙案子,甚至同時又得去國高中代課,所以時間可是很滿的!
研究生努力讀書 生活作息改變
大傳所碩一郭旭棋表示,研究生與大學生的生活大致相似,只是研究生分配在讀書的時間比較多,大學生則多半是把時間分配於打工、讀書與玩樂。
張維軒在大學時「幾點有課就幾點起床」,大學生活被各式各樣活動佔據,不僅參加南友會,還有系排、系籃和籃球乙組校隊,另外也輔修教育系、教育學程與幼兒教育學程。不過,上了研究所以後,生活受課業影響,作息也有所改變。張維軒表示,上研究所的課需要全神貫注,因此勢必不能晚睡。現在他一天六點半左右起床,先去高中實習,平時則上課,或到研究室、圖書館與練球。每天至少花三、四個小時念書,假日則幾乎整天都用來準備下禮拜課程,全心投入公民教育研究。
「因為功課做不完、書念不完,研究室幾乎會變成自己的第二個家。」不過張維軒也抱怨,公領系沒有普大樓一樓鐵門的鑰匙,所以不能在研究室留到很晚,不像研究室設在誠正勤樸大樓的研究生,擁有通行卡就可以隨時自由進出。
研究生活壓力大,王孜甯利用看舞台劇來調劑身心,也會多多利用圖書館,省下買書錢,大吃一頓紓解壓力。不過師大數學系畢業後、又繼續就讀數學系碩士班一年級的楊昌宸則不諱言,「我是阿宅!」想當大學教授的他,未來還將繼續攻讀博士。
理學院研究生,大學背景大多就讀與報考研究所相關的科系。光電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王偉丞就表示,班上同學幾乎電子、物理、機械等相關科系出身,才有辦法考上光電所。比較大學和研究所,王偉丞說,「研究生每天幾乎都在唸書和做實驗,大學生快樂多了!」
研究生的經驗傳承與建議
研究生課業壓力繁重,不過王孜甯提醒,作學問不應只是埋頭於書堆,多嚐試不同的經驗,也是累積實力的方法。一邊就讀研究所,她也曾擔任課程助教、教授的行政助理、研究助理,並在系辦打工,這些工作經驗磨練自我耐心,在系上建立良好人脈,更能學習教授的做事方法。王孜甯也建議有心要進入研究所的大學生,要盡量把握打工與社團經驗,大學是探索自己興趣的時期,有時間的話,要多多選修不同領域的課,不然成為研究生後,每修一門課就得多繳學分費呢。
對於準備要跨領域轉換方向的同學,蘇瑋鈴以自身經驗提醒,面對研究所學習方式的改變,會覺得相當吃力,但仍然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在失敗中摸索和成長。張維軒強調「時間管理」的重要,勉勵大學生們有了明確目標,就要努力朝著方向勇敢前進。英家銘也建議,大學生應廣泛吸收各方面知識,訂定自己未來的目標,在大學四年裡往目標邁進。陳中偉則說,雖然大學生比較快樂,但他也以過來人的經歷提醒大家,「書還是得好好唸!」畢竟,那才是做為學生最基本的態度。
林煒綸建議想要考研究所的學弟妹,除了要廣泛修課外,更要保持謙虛心態,不要覺得研究所很了不起,因為到時候是「跟自己競爭」,研究生是一個自覺的身分,必須要能自我充實,真正了解自己的興趣及需要,再做決定。【校園記者張雅玲、溫翎君、唐筱恬、陳俐婷、毛俞婷、廖軒萱、林怡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