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公關室胡世澤報導】天下雜誌於5月18日最新一期出刊內容中,專題報導「臺灣師範大學 追求卓越邁向頂尖」,以跨頁版面介紹臺師大榮獲頂尖大學,重新詮釋「師範」定義。
第472期全文報導內容轉載如下:
「請不要再用過去角度來看臺師大。」校長張國恩的一段話,點出了學校的企圖心。今年拿下頂尖大學計畫的臺師大,將要重新詮釋「師範」定義,讓臺師大這塊金字招牌持續發光發熱。
今年教育部第二期5年500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一公布,榜單上出現了一所首次入榜、卻是你、我再也熟悉不過的學校——臺灣師範大學,以「華語文與科學研究中心」為發展重點,將要引領他校,推動國際華語文教學與科學教育的發展。
「能入選頂尖大學計畫,總算還給我們一個公道。」校長張國恩很欣慰,臺師大在2010年已擠進QS世界大學前500大,藝術與人文分類在QS Intelligence Unit網站也排名第146,能獲得頂大計畫,無疑再給全校師生一劑強心針。
其實,撇開頂尖大學的光環,臺師大歷年的表現從不令人擔心,以世界廣角鏡來看,臺師大在國際版圖上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能見度。
* 挾本土特色走向國際
第一,特有的華語文教學,早已讓臺師大的聲譽揚名國際。
「我們的外籍生占全國外籍生總數的12%,外籍生人數為全國第一。」張國恩指出,在過去,教育部的國際化指標上只看外籍學位生,卻忽略僑生以及華語研習生,特別是後兩者,臺師大的成績卻是其他大專院校趕不上的。
翻開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的歷史,這兒曾孕育出各國名人,不論是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或美國共和黨下一屆可能的總統候選人金瑞契等,全球不少政經界和漢學界領袖皆曾在臺師大研習華語。
除了特有的華語文教學和研究之外,師大的傳統特色強項也正被其他國際學府相中。
5月10日,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帶了近百位師生風塵僕僕的來臺,與臺師大簽訂學術交流協議、雙方締結為姊妹校。臺師大能率先成為和北大合作的臺灣高校,對方看中的,其實就是臺師大在人文、藝術及運動科學研究上的能量。「很明顯,師大已從傳統的特色中,已走出新方向。」張國恩說。
的確,擁有超過一甲子歷史的臺師大在近幾年漸漸發展出不同的風貌。如果不說,你可能不知道,你我熟悉的臺師大,早已蛻變。
*全人教育、博雅人生
走進略帶歐洲古典建築風貌的校舍中,儘管充滿了歷史的軌跡,卻關不住臺師大學生的浪漫。
「臺師大的學生是幸運的。」張國恩笑說,很少在大學校園內俯拾即是的人文氣息,在臺師大卻觸手可即。校園廣場上,不定期舉辦露天音樂會;在列為古蹟的校園建物牆上,還隨處可見知名藝術大師的作品,「如果大學是養成教育,我們給學生的就是全人教育的環境。」
事實上,不只有環境上帶來的衝擊,在課程上,臺師大也致力於培養出舉手投足皆有涵養的學生。目前,學校在新的學期將安排特聘講座教授,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畫家吳炫三到女高音朱苔麗等人文藝術界的大師,都將親赴臺師大為學生開課,「我們要讓學生有機會能體驗世界級大師的風采。」張國恩說。
*學系走向「產業化」,師生在各領域皆能為「師」為「範」
除了強調全人教育的發展,對於長期以來在教學和課程安排上的堅持,臺師大也有了新想法。
張國恩指出,在校內自行施測的教學評量中,以滿分5分來看,臺師大全體教授的平均分數可拿到4.3的高分。「全校長期以來展現出的『師範』好特色,因此堅定師範的典範精神。」張國恩說。
過往,臺師大在人文、藝術、科學教育及運動科學等領域皆表現優異,但仍偏重在「教育產業」的發展。「帶著過去的紮實基礎,我們已擴大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張國恩說,也因為帶動學系走向「產業化」,考量到原有系所架構缺乏商學領域,於是在2009年成立「管理學院」,其他領域也積極發展成為產業的研發能量及重要人才來源,例如設立表演藝術學士位學程、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等;甚至,學校也積極在校內成立26個跨領域學分學程,例如文化創意產業學分學程等,培養學生雙專長。
從上到下積極走出新路,目前臺師大學生的出路也有別以往。張國恩指出,現在臺師大大學部的畢業生,扣除3成升學者,「只有3成是當老師,3成學生是走向業界;學生畢業後一年待業率遠低於其他頂尖大學的比例。」
當學生發展已跨出教育產業,並在各產業裡建立起好口碑,臺師大也正重新詮釋「師範」的定義。「我們期許師生在各領域都將能為『師』、為『範』。」張國恩很有自信,臺師大的蛻變,必將能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場,走出一條優勢的康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