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艾許中心(Ash Center)賽奇主任(Anthony Saich)、亞洲研究中心張伯賡主任(Julian Chang)、費正清中心台灣研究小組戈迪溫主任(Steven M. Goldstein)、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媒體朋友、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朋友,大家好:
金平非常榮幸也非常高興,能獲得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邀請,前來享譽全球,擁有無數傑出校友的哈佛大學進行演說,與各位分享台灣民主發展的成就。金平在此要感謝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同時也要感謝諸位貴賓能夠撥冗前來。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來看,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前進動力,是基於追求繁榮與進步而開啟的。為了追求明天更好的生活水準,人類藉由系統性建構政治體系、經濟體系、社會體系、以及知識與文化體系,從不同的面向多元並進改善我們的生活。然而,由於地理位置的隔閡與歷史進程的差異,人類文明在不同的地區與不同的時點,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樣貌。隨著歷史的演進,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也逐漸互相激盪、衝突、交流、融合、或者合作。過去數個世紀以來,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透過不同形式的激盪、衝突、交流、融合、與合作,文明間的互動已發展出豐富的多元內涵。金平認為,在這些文明互動所發展出的豐富內涵中,最富意義的精神與價值,應該是民主、自由與人權價值的理念與實踐。時至今日,儘管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價值觀與政治制度,但是民主、自由與人權已經逐漸在不同的文明體系被接納與重視,而人類發展的進程,也逐漸從追求純物質生活三餐的溫飽,提昇到追求生而為人的尊嚴與理想。
正是因為受到民主、自由與人權思想的薰陶與推廣,才使得中華民國,這個作為華人社會裡發展民主政治最早、也是東亞地區最先建立民主共和的國家,在東方社會價值與西方的民主思潮相互激盪融合之下,走過一百年的歲月。中華民國在台灣,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與民主成就,在這段期間裡,台灣經歷過許多衝突與蛻變,而台灣之所以能持續發展,在政治民主、經濟發展、以及自由人權的道路上持續向前邁進,其中的關鍵力量,就是臺灣的國會--立法院,在國家發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台灣的國會改革,雖然篳路藍縷,但成果豐碩。
中華民國的百年歷史,經歷過許多的挑戰,其中有內部的動盪,也有外部的侵略。儘管如此,在一九四九年中國國民黨政府播遷臺灣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生根發展,自一九七○年代開始,逐步發展出舉世稱道的經濟奇蹟。中華民國政府在成功站穩腳步後,未曾忘記國父孫中山先生矢言實踐民主憲政的理想和使命,因此中華民國在台灣,自一九五○年起,開始分區分梯次實施地方自治與基層選舉;一九七二年起,開始實施臺灣地區國會增額選舉;一九八七年七月宣布解嚴,隨後在九月誕生了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使台灣社會的發展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活躍與熱情。
為了落實民主政治,台灣於一九九二年舉辦了第一屆國會全面改選,這次選舉使得反對黨成員大量進入國會殿堂,與民主轉型後執政的國民黨分庭抗禮。金平認為,台灣透過國會有意義的全面改選,實踐了推動民主最重要的一步:多元民主價值所形塑的競爭性政黨,讓人民自由地體驗民主精神的真諦,同時透過選舉讓人民實際參與民主,進而決定政府的組成。金平認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會-立法院所扮演的角色-代表民意發聲、監督政府施政,在此次國會全面改選後才得以完整落實。我們也可以說,因為有了這次國會選舉的經驗,才為台灣民主發展奠定穩健的基礎。
在民主化的進程中,儘管我們曾遭遇許多困難與險阻,但朝野政黨多能理性面對,以最少的代價達成民主化的目標。根據貴校政治學系杭亭頓教授(Samuel Huntington)觀察新興民主國家的經驗研究指出,新興民主國家至少必須經歷兩次政黨輪替以上,而且必須成功和平轉移政權,才能稱得上具備民主鞏固的基本要件。對比部份新興民主國家在邁向民主之路上的流血與坎坷,我們深感幸運,並對台灣的民主成就感到深深自豪。因此,在一九九二年國會全面改選的民主基礎之上,台灣終能抬頭挺胸,順利地完成一九九六年總統全民直選,更進而在短短的四年後,於二○○○年完成首次政黨輪替,並在二○○八年,臺灣和平地完成了第二次政黨輪替,從此邁入民主鞏固的發展階段。
回顧臺灣的民主政治發展歷程,金平認為,美國作為民主政治的成熟典範,無疑對臺灣的政治民主發展進程產生重要且深刻的影響。舉例來說,臺灣早期許多優秀人才在國內完成大學教育後即負笈美國,在不同專業領域深造,除了接受高水準的學術訓練外,同時也接受美國民主政治與社會文化的洗禮。多年來,這些優秀人才陸續返回臺灣工作或任教,自然而然將美國的民主價值與思維帶回臺灣,影響所及,除了為台美雙邊交流持續發展良好關係外,更對臺灣的新生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換句話說,民主的種子在台灣已然生根、成熟,更在新一代台灣人民的認同下,積極實踐並向外推展,這正是台美兩國具有共同自由價值與民主信念的最好證明。
立法院與經濟發展及兩岸關係
金平認為,立法院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裡,不僅具有歷史性的地位,更在國家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中,同時扮演著改革與穩定的角色。舉例來說,自二○○八年九月金融風暴發生以來,全球經濟都受到重創,台灣的經濟發展亦難免受到衝擊。立法院在當時,積極協助政府共渡難關,所有立法委員都體民所苦,無不主動積極為提振國內經濟、穩定就業市場及解決人民民生問題而努力。在法律制定方面,立法院完成產業創新條例制定、消費券發放、擴大公共建設等多項攸關財經民生重要法案的制定與修正,這些措施使得政府得以在國會的支持下排除萬難,為維持台灣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具體的貢獻。
此外,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上,立法院也善盡監督政府職責的角色,除對於台灣與中國大陸簽定的多項協議審慎把關外,並於二○一○年八月,將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經過多次的院會討論後審議通過,從而為兩岸經貿合作的進程確立了歷史性的里程碑。金平非常高興,甫於一月十九日歐巴馬總統與胡錦濤總書記的會談後發表之中美聯合聲明,歐巴馬總統高度讚揚台灣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同時表示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建立更加積極穩定的關係。這就表示立法院通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不僅符合海峽兩岸共同利益,更對美中台三邊關係未來長期的良性互動與發展,做出最具體的貢獻。
金平要特別指出的是,立法院代表人民,表達公眾意見、監督政府施政,因此必須積極運用立法權,來督促政府的施政效率。由於台灣人民的信賴與託付,立法院不僅支持政府與中國大陸簽署協議,更積極要求落實各項經貿與民生議題的合作。例如,甫於去年十二月舉行的第六次江陳會,主要討論議題即為台灣人民所關切的衛生醫療及投資保障。這些兩岸間的協議,都不是單靠行政部門即可完成,而是有賴於國會透過各種管道,積極瞭解與反應民意,進而落實於政府政策與執行兩岸交流的各種規範上,最終完成審議或備查。由此可見,立法院與民眾的關係可說是一體兩面,立法院一方面透過多元管道反應民意,一方面也透過監督政府以保護人民,並確立人民的利益。金平在此願意舉例說明,個人在二○○八年會見中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先生時,曾經清楚表達,希望中國大陸能撤除瞄準臺灣的導彈,並減少對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壓力與干擾。金平認為,身為代表全體台灣人民民意的立法院長,這兩項訴求是臺灣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國大陸方面對此應有善意的回應,才能真正的獲得臺灣人民對兩岸合作互惠的正面評價。而這也正說明了,做為台灣實踐民主政治的最高殿堂,立法院必須克盡職責,為台灣安全與民主理念而努力不懈。
台灣外交與兩岸關係
中華民國在臺灣推動民主政治,必須在符合人民福祉、社會安定、與國家安全之基本原則下,尋求國內、台海兩岸、以及國際社會間最佳的均衡與實踐。相較於近年亞太地區穩定的變化與挑戰,台灣政治經濟穩定發展的成果,不單為舉世所矚目,同時對台灣外交與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舉例來說,中國大陸海協會陳雲林會長訪台,並與海基會江丙坤董事長簽署各項協議的成果,便是最好的驗證;而我國政府所採行的活路外交政策,同樣受到各友邦的普遍認同與支持。金平相信,唯有民主才能確保和平,也唯有合作才能促進繁榮,並進而積極實踐「以民主維繫和平」的普世價值,最終達成維繫東亞區域安全穩定、平衡臺灣的外交與兩岸關係的目標,這正是當前台灣朝野共同為民主價值而奮鬥不懈的核心思維。
在兩岸關係上,現階段我國政府秉持「先經貿、後政治」的原則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儘管在短期內政治層面仍面臨進展有限的實質困難,然而令人鼓舞的是,二○一○年透過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已使兩岸關係在經貿層面的合作穩定成長。雖然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成效與影響,仍有待後續驗證,但是金平深信,臺灣仍會繼續努力,為創造良好的合作基礎與促進臺灣經濟發展的願景,而持續擴大兩岸交流。
綜觀兩岸互動的現狀,金平認為,當前兩岸關係的正面發展,不僅有助於兩岸關係的和緩與東亞區域穩定,也符合國際社會對臺灣的期待。事實上,兩岸關係在近年來已經歷許多建設性的正面發展,然而由於兩岸間的政府體制仍然存在極大的差異,兩岸未來如何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同時又能夠保有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政治與生活方式,將是未來極為重要的課題。
在外交關係上,臺灣雖然持續推動與中國大陸擴大經貿交流,但仍重視與各國間的友好關係,不僅會繼續維持,還要更加深入與強化與不同國家間的外交關係,期盼能維持穩定的東亞局勢。以台美關係為例,金平可舉三個例子,來闡述台灣高度重視台美關係。首先,金平曾在二○○八年應傳統基金會之邀,赴美國華府發表公開演說,演講就是以「堅強盟邦關係中的新開始」為題,期許台美關係能在悠久深厚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台美之間互信與友誼,臺灣依然需要美國提供必要的防衛性武器來維持防衛力量。第二,立法院多年來積極推動國會外交,與美國參眾兩院一直保持良好而密切的互動。立法院成立台美國會議員聯誼會,而美國參眾兩院皆成立「台灣連線」,雙邊國會對於攸關兩國人民之法案或政策,都透過這些國會議員聯誼組織予以最大的支持與協助。最後,台灣朝野目前都深切期待,能透過與美國重啟「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進而為台美雙邊貿易夥伴的長遠合作,創造更有利的互動基礎。
長期以來,臺灣雖與多數國家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仍積極與國際社會成員在各種國際場域上多元互動,包括與美國、日本、歐盟各國、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已持續發展友好的經貿與文化關係。這證明臺灣與世界各國間的互動,已由根植於對民主價值理念的實踐,逐步擴展到包括文化、教育與社會等層面的交流,同時這也是民主普世價值所帶來的正面意義。台灣在外交事務的努力上,可從日前成功獲得歐盟及申根國家免簽證待遇獲得驗證,這正說明了台灣以民主價值推動建設性雙邊與多邊關係的作法,不僅為台灣帶來了友誼與肯定,更重要的是,也代表了國際上對台灣的支持與善意,這對於台灣人民是非常大的鼓舞與肯定,也更堅定了臺灣人民對民主價值的信念與實踐。
展望台美關係未來與期許
回顧過去、展望將來,金平必須特別指出,台灣的人民和西方民主先進國家的人民,一樣崇尚自由、平等、人權等普世價值,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其他各層面,都擁有許多共同的價值與願景。我們可以說,正是由於對民主價值的信仰與實踐,臺灣因此能夠透過國會改革與改選,結合民主政治中公民審議與參與,逐步以溝通化解對立、用合作取代對抗,終能造就今天的成果。儘管其中有一些肢體衝突或言詞的交鋒爭辯,但大多數議題或議案,最終都能獲得圓滿的處理。
整體而言,金平認為臺灣要能持續鞏固民主發展,立法院過去已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未來仍必須持續努力,一方面根據民意基礎來形塑政策內容,同時藉由監督政府施政以保護人民利益。另一方面,臺灣必須發揮貴學院前任院長奈依博士的創見,以軟實力及巧實力妥善處理政治、經濟、兩岸關係、以及對外關係。金平認為,當前台灣人民的重要利益所在,便是臺灣民主價值的深化鞏固、經濟繁榮的持續發展、以及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的齊頭並進。基於這三項台灣人民的核心利益,金平願意提出下列三項理念,來就教在座各方先進,希望這三項理念,能集思廣益、得到大家的認同:
首先,台灣民主價值包含多元思維,我們必須發揮軟實力及巧實力,同時發展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臺灣自一九八七年解嚴後,順利轉型成為民主社會,並在二○○○年及二○○八年經由選舉,先後促成兩次政黨輪替。金平認為,政黨輪替的真正意義,不在於一個政黨的成功或失敗,而是透過選舉來檢視執政者施政是否符合人民需求,並用選票決定去留。因此,唯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贏家,也只有人民擁有唯一的權力,能以投票決定政府施政成果。
民主價值的多元性,反應於在野黨所提出的不同觀點與意見上。做為制衡、監督政府施政的最主要成員,在野黨以各種問政方式,表達臺灣民間對於兩岸事務發展可能存在的疑慮和不同意見。儘管現階段在野黨在立法院並非多數,但金平認為,我們仍應給予積極的包容與聆聽,這才真正符合臺灣社會的多元民主價值。在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的互動上,臺灣的執政黨與在野黨當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金平相信,唯有同時發展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才能達成符合國家利益的最終目標,而這也正是金平擔任國會議長,念茲在茲奉行不渝的信念。
其次,臺灣希望包含美國在內的友邦暨中國大陸,能持續對臺灣參與國際組織,表達善意並協助。臺灣在各友邦的大力協助下,已成功地以觀察員的身份,順利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今後,台灣將以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為目標,希望透過這些低政治性、高專業性國際組織的參與,來確保台灣人民的福祉與安全,並讓臺灣有機會善盡國際義務與責任。
金平要特別強調的是,臺灣參與專業性國際組織,並不會對兩岸關係或任何一個國家的利益造成負面影響。舉例來說,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WHA世衛大會,但在各國正面看待、務實而友善的態度下,一方面並未造成臺灣外交關係與兩岸關係的緊張,另一方面則對全球公共衛生與防疫工作,作出重大的貢獻。這適足以說明,透過兩岸暫時擱置主權爭議,採取務實交流的作法,藉由有意義的國際參與,將有助於臺灣持續生存與發展。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兩岸在未來長期合作發展的道路上,逐步累積正面觀感和友好氣氛,並進一步為未來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凝聚良好的共識基礎。
第三,台灣必須持續發展經濟,同時擁有足夠的自我防衛力量,才能扮演東亞區域安全穩定的基石。自二○一○年起,台灣面臨東協國家積極整合帶來的經貿新局,以及中國大陸快速崛起所帶來的變化,我們體認到唯有與友邦密切合作交流,才能共同克服若干難題與困境。因此,在軍事防衛上,台灣必須維持適度而能充份自我防衛的軍力;在經貿關係上,台灣希望與包含美國在內的友邦暨中國大陸,發展更為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如此台灣的政經發展才能持續,同時扮演東亞區域安全穩定的基石。
貴國賈維茲參議員,曾在一九八一年「外交季刊」上撰文指出,《台灣關係法》乃是美國國內一個「極其特殊的案例」。這項法律的通過,顯示了台灣與美國間的濃厚盟邦關係難以輕易割捨。從《台灣關係法》通過到今天為止,美國總統即使歷經更迭,包括共和黨的雷根總統、布希總統、小布希總統,以及民主黨的柯林頓總統與歐巴馬總統,美國一直遵守《台灣關係法》的規定,維持對台灣的各項承諾,而美國和台灣的堅強盟邦關係與友誼,同樣未曾被任何事件所影響。
就在這個月十一日,中國大陸最新研發的匿蹤戰機-殲二十,已經在貴國國防部長蓋茲訪問中國大陸期間完成試飛。如同日前中國大陸主動證實,中國大陸已擁有反航母彈道飛彈等先進武器觀之,各項軍事資訊皆顯示,中國大陸已在軍力研發與技術等級上,居於東亞的領先地位。這項最新的發展,不僅引起世界各國矚目,更成為東亞區域、乃至全球秩序潛在的不確定因素。金平認為,近年來中國大陸大量投入軍事費用,中國大陸的軍事力量正大幅擴充並且快速現代化,首當其衝的便是台海軍力的嚴重失衡,因為台灣現有的軍事力量,已明顯無法在台海空域掌握優勢。因此,金平呼籲美國必須體認到這項東亞局勢快速的變化,對臺灣繼續提供適當且充裕的防衛性武器,例如F-16C/D型或更為先進的戰機,如此方能對日漸傾斜的東亞區域安全,發揮穩定的作用。
此外,在美台經貿與外交關係方面,金平希望美國與台灣間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的重啟談判、台灣在專業性國際組織的實質參與、以及台灣民眾赴美免簽證,都能在今年有具體的進展,因為臺灣民眾都期待看到美國,能持續給予台灣堅定而友善的支持。金平深信,台灣惟有持續發展經濟,並擁有足夠的自我防衛力量,才能扮演東亞區域安全穩定的基石,而台美關係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更加成長鞏固,並維繫良好的互動。
金平在今天演講的尾聲,想要引述美國國務院前亞太副助理國務卿、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教授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於二○○七年九月十一日在「美台國防工業會議」的談話,來闡述臺灣的成功發展對東亞局勢穩定的重要性:「一個成功的臺灣,是東亞乃至更廣大地區的一座燈塔。使臺灣得以發展穩定和平的台海關係,事關美國的長久利益」。由此可見,藉由兩岸關係改善以及台灣與各個友邦多年來的良性互動,不單可讓台灣具有更高的國際視野,同時能使臺灣善盡國際社會成員的責任。而台灣成功的政經發展經驗,除可為東亞新興國家提供寶貴的參考,同時也能扮演東亞區域安全穩定的基石。
我國總統馬英九先生,於今年的元旦文告中指出:「民主是臺灣的力量」。金平除深表認同外,同時期盼台灣的關鍵力量--立法院,能在政治發展的既有基礎上,繼續扮演推動台灣民主深化鞏固、經濟繁榮持續發展、以及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齊頭並進的積極角色。這是臺灣人民所共同期待並積極努力的願景,也希望國際社會能繼續給予臺灣支持與協助,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中,能負責任的善盡民主成員的義務,繼續為人類的未來作出貢獻、發光發亮!
最後,金平再次感謝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邀請,也祝福美國國運昌隆、台美關係更上層樓。金平同時祝福各位與會貴賓、各位學術先進、各位記者女士先生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