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侯順耀報導】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會3月公布98年度傑出研究獎名單,臺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以開發「自動評分技術」,跨領域結合神經科學、分子生物學,在科學教育領域脫穎而出。二度獲此殊榮,張俊彥謙虛表示,感謝研究團隊與家人支持,這榮耀應該獻給他們。
張俊彥於2003年獲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科學教育領域); 2008年張俊彥教授更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選出,國科會50週年來的五十個重大科學研究之一的肯定。
三大研究主軸 受國際學術社群肯定
張俊彥主要研究領域有三個主軸,首先是開發電腦輔助教學、遠距教學學習與教學方法,以及數位學習評量方法。張教授獲選國科會50個重大研究的題目,即是「自動評分技術」。張教授表示,藉由人工智慧中,機器學習與資料庫技術,電腦將不再是只能批改選擇題,還能對簡答題及時自動評分,未來可發展成智慧型家教系統,MSN機器人與線上遊戲方式幫助學生學習。
第二是關於科學學習環境,張教授說,教師利用學習量表,測試學生喜歡何種學習環境,藉以調整學習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意願與成效。至於張教授理想的學習環境,則是他目前正著手研究的「未來教室」,「那是一間結合現代數位科技的教室,突破傳統教室想像,無論教學、評量都善用科技,想像每個學生使用手機上即時通,老師隨時針對時事出題,測驗學生綜合能力。」
另外是近年張俊彥受到國際學術社群矚目的跨領域研究,將科學教育結合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探討學生基因與大腦反應如何影響學習機制,張俊彥一篇發表在《Brain & Cognition》的論文,就是說明哪些基因型學生在基測比較有利。「我的研究目的是,如果我們能知道一些學生先天的特性,再給予適合的教學方法,讓每個人達到最大學習成效。」
練好英文與電腦 掌握地一手資訊
從事研究十四年,張俊彥從七年前開始便獲獎不斷,張俊彥說:「有兩個工具一定要把握好:英文跟電腦。」電腦能力,關係到蒐集資料的能力;而要吸收第一手資訊,英文能力一定要夠,因為全世界重要研究報告大多登在英語期刊。「不過也別害怕,只要多接觸,英文就能有長足進步。」
張俊彥說,當年在臺師大地球科學系大一時,曾在普通物理課程拿鴨蛋,畢業後出國選讀科學教育時,也一度因為看不到前景很想放棄。後來因為妻子的一句話,點醒張俊彥,「如果大家都一窩蜂對你不是比較不好嗎,你應該投入你有興趣的呀。」事後證明,張俊彥確實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回想往事,張俊彥有感而發地說,「follow your heart」,如果不善某些科目,那就去找最興趣的地方,「只要你喜歡唸書永遠都有機會,找到你喜歡的領域好好做,一定可以有很好的發揮」。
隨時隨地閱讀 建立靈感資料庫
問及張俊彥教授,在研究方法上有何秘方呢?張教授透露了一個讓他有源源不絕研究靈感的方法,「當我在閱讀時我會一邊寫註記,寫下這部分對我的啟發,我還能再多做些什麼,並在電腦裡頭建檔記錄。持續地做,就會刺激許多新想法。」
張俊彥認真地說,研究是一條很辛苦的路,需要不斷唸書、找研究題目,需要高度的熱情。做好研究的不二法門就是多唸書,「沒有什麼捷徑,多花心思在你有興趣的研究上,把它當作很快樂的事情,全力以赴,就會做的不錯。」
改變考試制度 恢復學生學習興趣
對於台灣目前的科學教育環境,張俊彥有些擔心,他認為,臺灣學生一直以來在國際科學與數學大賽表現相當優秀,這歸功於考試制度跟家長的努力,不過調查發現,這些表現優異的學生,卻在學習興趣與自信心上有低落的現象。
「我們的學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張俊彥說,我們有機會改變,藉由取消或改變考試制度,回歸由學校綜合評量學生學習成果,找出適合的學校。「假使未來十二年國教,可以免試的話,許多數位學習新科技、新方法就可利用在課堂上,」這樣也許可以避免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