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11.0315

「相信科學」環境變遷因應之道

3 / 14校園記者英語 102梁寶儀報導】日本一場9.0級大地震與海嘯所帶來的毀壞與傷亡,怵目驚心,更提醒了政府與人民防災、減災、勘災的重要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314於公館校區綜合館3樓國際會議廳舉辦「氣候變遷的因應與調適策略」專題演講。邀請到即將上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李鴻源教授主講。李鴻源教授以不同的角度,談目前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有關台灣治水策略之因應,以及為節能減碳等相關議題做一全面性的評述。
李鴻源教授是台灣知名的水利專家,在河川水力學、輸砂理論和流體力學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曾擔任台灣省政府時代省水利處處長及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教授就台灣地區水資源及水患,目前台灣在防洪、水庫管理、地盤下陷、流域災後復建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介紹,並提出了台灣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
未來20年內,全球將急遽增加20億以上人口,食物生產需求增加,而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水旱災的頻率將更頻繁,颱風的次數和強度也會變強。缺水缺食物再加上人為水污染、砍伐森林,造成物種滅絕,也將造成世界性的大饑荒!李教授表示,唯有馬上採取行動遏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才有機會減低這些衝擊。李教授感嘆,台灣節能減碳政策似乎說得比做得多。台灣水回收比例低,原因就是台灣水價和電價幾乎是全世界最低。他說,國際上現在推行「碳揭露」專案(CarbonDisclosure Project),要求企業揭露年度製造多少碳排放​​量,以調查全球大型企業揭露與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現況與策略,彰顯企業責任。
八八風災造成的南部洪水災害為台灣的治水問題敲響了警鐘。李鴻源教授提出,治水問題是政府當務之急,可是問題的癥結不在工程技術,而在於國土規劃!這一規劃,不僅是土地開發、分配和利用,而且是一套涵蓋價值觀念、法令制度、行動實踐和管理的體制。李教授強調,最重要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扭轉,整體價值思維如果不改變,國土復原不可能達到,永續發展永遠只是無意義的專有名詞,不會有具體落實的真正行動。
教授以台北縣總體治水案例,提出「不淹水」就要改善排水功能;要有「乾淨水」,水資源回收再利用、污染截流及處理、補注及活化水體則是缺一不可。李教授還介紹了日本、荷蘭、新加坡、天津在城市發展協調與自然環境方面的實踐經驗,以及台北縣在永續治水願景、嘉義沿海地區流域复育和永續發展等方面的情況。
教授表示,面對氣候變遷,治理的關鍵字便在於跨領域的整合,包括行政、立法、工程、宣導、國土規劃等等。政府應以新觀念出發,從農業、林業、漁業、能源等多面向進行水資源管理,思考如何防止災害、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排出,作多功能土地利用。同時也要改變改變舊有的思維,諸如由下而上公民與企業參與台灣政府的政策。唯有信任科學,形成從下而上的夥伴政府關係,才能讓臺灣找出氣候變遷之下的調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