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11.0308

專題演講 戰後初期台灣司法接收

【校園記者國101蔡爾安採訪報導】7日上午,公領系劉恆妏老師於誠十樓教材室發表「戰後初期台灣司法接收──人事、語言與文化的轉換」論文研究成果,內容探討台灣從日治至光復時期司法配製的轉換、國語政策的施行,及對文化的影響。

 

公領系劉恆妏老師在論文中提到戰後之初,司法人員的來歷。人才孔急之時,大專院校司法組的畢業生便可直接分發至各司法職位,此後亦有來自專門培訓公務員的中央黨務學校(今國立政治大學前身)法官班人才。而關於法律文化的衝突與轉換,牽涉社會對於司法執業人員的價值觀及省籍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差異,台灣目前的司法體制,其實都與之有關。

 

台灣由日治時期轉為國民政府接手,「國語政策」的推行也因此轉換,當時國民政府積極推行現行國語─北京話的普及,形成慣用日語的台灣人個個努力學ㄅㄆㄇ的畫面。

 

老師表示,為了這份研究論文,她投入了許多心力,耗時約3年才完成。公領系溫明忠主任及與會師長們皆十分肯定老師研究的熱忱,並藉由老師的研究,我們得以了解台灣在「摸著石頭過河」摸索期的接收之初制度,對於當今台灣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