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2010.0716
物理+英文+辯論 台灣學生在國際物理世界盃勇奪銀牌
【07/16物理系提供】台灣在國際科學競賽一直是常勝軍,但目前為止這些競賽多是靜態的紙筆測驗。如果有一種科學競賽,參賽者除了需具備紮實的物理觀念,物理實驗能力,英文還要強到能和各國好手進行辯論攻防,台灣學生還有勝算嗎?答案是肯定的。目前代表台灣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參加第二十三屆『國際青年學生物理辯論賽 』(International Young Physicists’ Tournament,IYPT)的5位台灣學生,在台北時間7月15日晚上11點傳出捷報--他們為首度參賽的台灣拿下了銀牌的佳績。
這5位學生是嘉義協同中學的劉富蘭克林,儲君宇,建國中學的謝宗霖,高雄中學的林于程和陳暐軒。他們都是在師大物理系和徐有庠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台灣青年學生物理辯論賽』中脫穎而出,取得參賽資格。
這面銀牌對台灣極具意義。帶隊的師大物理系教授賈至達表示,『這種競賽考驗學生的不只是物理和英文實力,還有當場針對對手簡報內容的缺失和漏洞展開強勢攻擊的能力,整個過程也很需要團隊合作和默契,而這些都是溫和且習慣單打獨鬥的台灣學生向來比較弱的部分。』
在IYPT初賽中,每個代表隊必須比5場,每場比賽有3個國家代表隊,分別扮演簡報(reporter),對手(opponent) 和評論(review)3種角色。簡報組根據大會事先給的17道題目,報告他們的實驗結果和並提出理論解釋;對手組針對簡報組的報告提出質疑和挑戰;至於評論組則負責做評論和總結。每個代表隊扮演的每種角色,都會列入評分。12位評審會在每場比賽結束後當場評分,舉牌秀出成績,有些評審甚至會主動為他們所打的分數提出說明,整個過程十分透明。
這次共有23個國家參賽,前4名(金牌)分別是新加坡,奧地利,紐西蘭和南韓:台灣總成績排名為第6名,獲得銀牌;大陸為第10名。負責培訓的教授之一,師大物理系主任高賢忠表示,『前4名除了新加坡之外,都是去年的前3名。』台灣第一次參賽,在對比賽遊戲規則不夠熟稔,策略運用也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能有這種表現,他感到很滿意。
『其實第一次在國內舉辦比賽時,到處打電話給國內各個高中,拜託他們組隊參加,很擔心沒有學校報名,結果居然有33隊參賽。』台灣學生的英文能力讓他感到驚喜,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學生並沒有在國外居住的經驗,英文程度全靠自己提升。不過畢竟英文只是比賽的工具,最重要還是物理程度,他覺得這種比賽比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更有意思,『每個題目的準備,其實就是在帶學生做紮實的研究,這種訓練對學生的幫助很大。』
在比賽會場上可以聽到各國代表隊用各種口音的英文,進行有風度但凌厲的辯論。台風,臨場反應,思辯力,表達力,缺一不可,對台灣參賽學生來說,這都是學術訓練以外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