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10.0713

學會「放空與專注」  運動成績更上層樓

【公關室胡世澤報導】運動場上,壓力大的運動員如何有更好表現?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運動員練習控制腦波活動,學會利用意志自我控制,臨場表現會更好,尤其在全神專注時,動作趨於自動化,心跳反而更慢,有助於發揮實力。

臺師大體育系教授洪聰敏進一步說,預估今年
7月在國民隊復出的臺灣旅美職棒投手王建民,如果想要有2年前的顛峰表現,除了確定身體傷害完全復原以及找回原先球技外,一定要學會「放鬆和專注」,才能恢復往日身手。

洪聰敏發表研究,探討射擊、射箭、高爾夫球運動項目運動員在臨場壓力大時,如何使純熟的技術能夠充分發揮;他表示,這類研究發現也適用於棒球、籃球、撞球等運動,甚至音樂家表演、醫生進行手術、軍警人員進行任務、以及一般人進行演講、面談或要下重大決策等在壓力下有顛峰表現需求的人。

第一個研究發現,
10位空氣手槍射擊選手,接受6週神經回饋訓練(生物回饋種類之一),成績表現比未受訓的另10位更好,而且受訓後的選手上場射擊時,大腦中的左顳葉區α波比另一組高。

研究團隊運用「生物回饋」訓練法,即先偵測受測者的生物訊號,例如腦波、肌電圖、心跳及呼吸速度等,來了解受測者的心生理活化程度,再經由回饋技術訓練提升運動員控制自己的生物訊號,以提升運動表現。

鑽研神經科學的洪聰敏指出,人腦所釋放出來的訊息,千變萬化,每一秒每一刻的轉瞬間,都因為人腦的思考、運算或因內在情緒的變化,腦波所呈現的高低頻譜都不一樣。

腦波主要可分α、β、θ及δ波四大類,α波及β波是清醒時的主要腦波、θ波及δ波則在昏沈與睡夢之中主導。大腦各區域主管功能也不同,這次研究中,左顳葉區α波增加,代表語言與邏輯功能的抑制,減少對高技能運動員運動技術執行的干擾,使其能更專注、更自動化地完成動作技能。

另一個研究則運用心跳生物回饋訓練,一組
8人接受五週訓練,每週四次,每次30分鐘,提醒他們利用意志自我控制,加強對靶心的注意力,進而調整心跳生理反應,在放箭瞄準過程中,心跳快速變慢,射箭成績比另一組明顯進步。

洪聰敏表示,棒球揮擊、籃球罰球瞄準、高爾夫揮桿時,都需要全神貫注,面臨較大壓力,甚至一般人下重大決策或上臺報告時,都會有一股壓力,但學會深呼吸、冥想、自我對話等放鬆技巧,可提高臨場表現水準,避免失常。

他表示,人體中有所謂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向」,扮演緊急應變系統角色。當遭遇壓力時,將激發交感神經運作,促使身體進入備戰狀態。常見反應有心跳與呼吸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緊繃、胃腸蠕動與尿液減少等。

這樣的興奮狀態,能讓我們在當時有足夠能量,對付外界威脅,增進工作效率,但若持續過久或慢性化,則易因身心資源耗竭,臨場表現失常。

生物回饋法就是將壓力引起的生理活動,透過儀器轉化為感官可察覺到的物理訊號,並藉由「反制約」原理,再利用意志自我控制,進而達到紓壓效果,才能發揮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