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2010.0622
海外「臺灣書院」的定位與願景 學者提出建言
【6/22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提供】面對大陸孔子學院及韓國世宗學院的發展,而政府設立海外台灣書院的構想卻原地踏步了兩年而毫無實質進展,數十位國內華語教學界的學者齊聚討論台灣書院的定位及願景,共同呼籲政府應加快腳步,但在運作模式上要謹慎為之,在名稱上也要考慮文化的代表性。
由「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以下簡稱為本會)於民國九十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了一場座談會,就政府欲設立「臺灣書院」的議題,讓學界對政府政策進行公開討論,集思廣益,以解決臺灣書院之定位、方向、名稱與運作模式混沌不明的問題。本會針對此次的座談會除了邀請了數十位專家學者及華語系所中心主管討論了定位問題及政府應有的作為,並邀請了僑委會、教育部的高教司、教育部國際文教處、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以及文建會的代表及立法委員共同參與,希望政府決策者能聽到與會專家學者對「臺灣書院」的聲音。
座談會主席兼引言人的臺灣華語教學學會理事長信世昌教授首先引言介紹許多歐洲國家所設立的語言推廣機構,這些半官方的組職對全世界推廣其語言與文化,而其實質工作都是以語言教學為核心,是從語言來推廣文化。
臺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梁欣榮所長認為「臺灣書院」應結合國內現有的華語文教學界精英推銷到外國,但要先考慮種種可能的問題。高雄師範大學方麗娜教授從介紹新加坡孔子學院切入「臺灣書院」應肩負對外傳播語言與文化的功能。認為「臺灣書院」可以從優質的華語文教材與師資著手,並以語言為優先,文化為輔。
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程張上冠主任則從歷史與傳統的思維角度討論「臺灣書院」,他指出「書院」是講學、讀書的地方,臺灣可以以非官方的方式,由民間組織結合大學組成。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主委曹逢甫教授表示台灣書院最好是採半官方的形式,以華語教學為必要主體,並加上各種不同的文化內容。
在台灣書院的名稱問題上,有多位學者認為以「臺灣」為名的書院無法避免政治的聯想,會在海外遭遇設立的困難,而認為此書院的正式名稱應以具有學術或文化性的名稱為宜,例如德國的歌德學院、義大利的但丁學院及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等都是以文化人物為代表。有學者認為台灣書院的正式名稱也可以同樣以孔子為名,因為孔子的名號不能為大陸所獨佔,台灣其實是最有資格成立以孔子為名的組織。另也有學者認為應具有台灣的代表性,例如可稱為「蓬萊書院」。
對於台灣書院的運作方面,臺灣大學國際事務長沈冬教授指出「臺灣書院」可以依附在大學現有的國外姐妹校,在研究活動機制下去推動華語文教學或文化活動。另外,中央大學語文中心主任衛友賢教授以外籍學者的身份表示「臺灣書院」應該要如何經營也可以擴大諮詢外國學者的意見,從他們的想法來看待「臺灣書院」能夠吸引他們的地方。許多學者同意臺灣政府在規劃海外「臺灣書院」的時候,也應該要向國內華語文教學界的學者和海外的學者進行諮詢。
此次參與的學者們在開放且熱烈的氣氛下,紛紛提出對海外「台灣書院」的看法與建議,他們也一致認為,海外「台灣書院」並非一個與大陸孔子學院相抗衡的機構,台灣的華語教學在高水準高素質的專業師資、教材教法、思想內涵等各方面在海外皆深受好評,因此海外「台灣書院」的成立應該以台灣的華語教學為口碑,結合台灣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為輸出,創造出具有台灣特色的華語教學機構。
與會學者也表示,應成立一個半官方式的、能靈活作業的、因地制宜的華語推廣組織,整合台灣華語教學界各相關系所、語言中心的力量,提供輸出優秀華語教師師資與教材教法、文化精神的管道,為台灣華語教學的海外拓展史寫下嶄新的一頁。期盼政府相關決策單位能以實際行動提供行政資源與關注,不宜閉門造車,應多聽學界意見,廣納各界迴響。
僑委會任弘副委員長最後致辭表示僑委會具有豐富的海外經驗,可以在台灣書院方面扮演積極輔助的角色,並會將學者們的意見轉達予相關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