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5
第九屆傑出校友-方勝雄〈崑山科大應用英語教授〉
師大國文系55級畢業校友方勝雄,原本該讀訓詁、聲韻、四書五經等學問,後來下決心苦讀法文,開創了另一條路,長期推展中西文化及學術外交,促進歐洲人認識台灣各方面的成就,是台灣與國際接軌的橋樑,貢獻卓著。
方教授說,大一時曾到基隆港,歡送兩位考取公費獎學金的周青松、郭為藩學長到法國留學,看見學長夢想成真,自己也心動想學法文,耳濡目染之下,大二開始到英文、社教、音樂、藝術等科系選修法文課程,沒想到日後會派上用場。
當時國文系有2班、100多人,只有方教授到其他科系修法文,卻受盡同學冷嘲熱諷,問他「老方你好奇怪、修法文做什麼?」學期末公布總成績,法文成績90多分,同學還諷刺他「法文看起來很好學嗎?」讓他更下定決心出國。
說夢話 法文琅琅上口
回憶師大求學生涯,方教授說,他到音樂系選修法文課,是由加拿大籍神父授課,每次練唱法文歌曲,「對五音不全的他,非常痛苦」,至今難忘。還有社教系法文課老師費海機,每次上課分析社會及政治現況,讓年輕又有想法的他深深著迷。
方教授說,他早上5時多起床,趁著圖書館前沒有人,開口大聲念法文,一直到晚上睡覺前,還在朗誦法文,有天晚上室友搖醒熟睡的他,「你怎麼連晚上說夢話,都還在講法文?」至今和同學聚會時,提起這段往事,仍津津樂道。
除了課堂上認真學習外,因同學多不懂法文,不能練習對話,方教授說,他在下課時找法籍修女練習,彌補對話不足的問題。
大學畢業後,方教授在士林中學當國文教師,又到歐語中心上法文課,之後考上法國第一大學、第八大學攻讀碩博士,也圓了大學時期的夢。他記得當年政府和法國斷交,少了獎學金補助,連生活都成困難,只能半工半讀,還好太太找到工作,讓他專心讀書,才能在六年內畢業。
任教中大 培育法語精英
民國65年回國後,他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教,民國70年向教育部申請,在國立大學創設法文系,只招收30名菁英學生,他當系主任期間,老師教學很嚴格,推動科技法文教學,和法國南特大學交流,在學術界奠定領先地位,現在各大學法文系主任及老師,大多是中央大學校友。
從語言教學踏上文化外交,是偶然也代表受肯定,當年政府派駐法國巴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文化組組長退休,教育部考量他曾留法6年又有行政經驗,優先徵詢他是否願意幫忙,太太和孩子也一口答應,一家人又回到熟悉的歐洲,赴比利時接下新任務。
促成台歐文化交流
長達近11年的任內,推動中西學術、文化及體育交流,安排大學校長及行政首長,多次赴比專題演講,參加學術會議及交流,還促成成功大學和荷語魯汶大學、台中高工和比利時隆斯、迪波特高工等簽約姊妹校。
他多次安排比、荷兩國藝術大師作品,首度來台展覽,如表現主義大師培梅克、雕塑大師馬丁基沃等人,也在比、荷博物館展出台灣藝術家作品;還安排師大音樂系合唱團赴比公演,宣揚校譽,並促成台北民族舞團等表演團體至荷比盧演出,都造成轟動;民國81年,以師大師生為主的國家合球隊,參加在比利時舉行的世界合球賽,竟打敗德國榮獲季軍,經當地媒體報導,為國爭光。
有了比利時經驗,民國90年,又被派駐巴拉圭大使館,創設文化參事處,他和太太就請家教來教西班牙文,他自嘲「全班僅兩名學生,太太永遠第一名。」因巴拉圭太落後,人民貧窮,最高學府亞松森大學甚至沒有電腦,他就促成台灣中小學汰換的電腦,捐贈巴拉圭,直到民國92年卸任,返回高雄老家,擔任私立樹人醫專應用外語系主任。
方教授說,外交工作分政治、經濟、文化等三領域,其中文化外交最能展現內涵,推銷書法等中華文化到國外,再吸收外國文化。因此,他以自身經驗分享,要在國外做好外交,先要精通外國語言,了解當地文化,對我國文化也熟悉,才能不被考倒,還有多方面的文化興趣,如藝術、體育等領域,最好在大學奠定基礎,長期接觸不陌生。
以往師大學生一畢業就當老師,現在則要找教職以外的機會。方教授說,現在踏入職場,競爭更激烈,在大學時,除了充實本科學術專業外,一定要學其他領域,包括外文和電腦。
他以外文為例,除了最常用的英語之外,至少多學一種外文,如和台灣接近的日文,留學歐洲要學法文,學工科要加強德文,走入社會才有競爭力。(採訪撰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