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人文季系列講座 旅美作家劉思坊談都市怪譚與小說世界觀建構
小說的任務是什麼?是娛樂、是提問,還是穿越現實的裂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5人文季—校友作家講座」中,旅美作家、現於紐約市立大學杭特學院任教的劉思坊校友,應國文學系范宜如教授邀請返校演講,以「都市怪譚的書寫:談小說裡的世界觀」為題,結合個人生命經歷與創作實例,深入探討小說如何在虛構與現實之間開展新的理解視角。從心理測驗到都市傳說,她引領聽眾反思故事背後的情緒、文化與記憶,強調「小說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穿透現實的一種方式」。
劉思坊老師畢業於臺師大國文系,後續進入政大臺文所深造,並於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攻讀東亞文學博士學位。她於4月23日的講座中,細膩分享個人成長歷程與創作轉捩點。她坦言,她在大學時期是一名喜歡安靜作畫、不善言談的「邊緣人」,但正是那段休學空白期,讓她重新找回書寫的熱情。她選擇放棄原訂的實習計畫,投身創作,並體認到:「即使與世界格格不入,也終究能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
此次講座設計以三組互動式心理測驗作為開場,分別探討陌生飯店、摯友失蹤與豪宅邀約等情境,引導聽眾探索自身對未知與異常的態度。劉思坊藉此說明:小說世界觀的建構,正是來自於我們是否願意相信「看不見的真實」。她舉村上春樹《城與不確定的牆》、愛倫坡的短篇作品為例,指出小說魅力不僅源於邏輯與因果,更建立在錯位、裂縫與模糊的敘事空間中。
劉思坊強調,小說之所以動人,是因其能描繪出未曾經歷卻可能存在的另一個世界,讓讀者在有限時間內得以越界,進入他人的幻境,也重新理解自身的現實。她亦提醒創作者與讀者,不應輕易否定他人的經驗。即便是「月亮蝦餅」這類文化誤解,或是「芝麻口味的蟹殼黃」這類童年記憶,也能成為構築小說世界的基石。
她分享一段親身經歷:居住加州爾灣期間,愛貓Haru神秘失蹤,最終竟被發現在格局相同、門牌不同的鄰居家。此事件讓她意識到,在高度雷同的都市空間中,人類感官可能失靈,而小說正是一種捕捉「難以言說之感」的創作媒介。
針對都市傳說的書寫,她提出:成功的怪譚作品須蘊含「恐懼(fear)」與「憤怒(anger)」兩大核心情緒。以「Bloody Mary」為例,她解析該傳說源自17世紀新英格蘭地區女巫審判的真實事件,展現社會對於「異端者」的集體恐懼。這類故事成為文化幽靈,之所以流傳不輟,乃因其承載的不僅是驚悚,更是一種歷史與情感的遺緒。
劉思坊援引民俗學者Jan Harold Brunvand的《The Vanishing Hitchhiker》,說明都市傳說的成功關鍵包括:真實感、現代語境、同儕共鳴與科技擴散力。她也以Netflix影集《返校》為例,指出歷史冤屈與社會情緒的交織,更容易激發大眾共鳴。
講座尾聲,劉思坊介紹了其最新作品《怪城少女》,靈感來自其祖輩世居的臺北大安區老宅,並朗讀其中一段引言:「如果你活著的時候,能夠帶著一點死去的意志,那煩惱就會少了點,你就能快快樂樂平平安安的長大。」她鼓勵聽眾在面對混亂與不確定時,學習與世界共處,並從怪誕與不安之中,發掘屬於自己的光亮。(撰文:國文學系115級陳紀伶 / 攝影:歷史學系116級蕭宇彤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追蹤文學院相關活動訊息,歡迎搜尋加入以下 IG 帳號: cla_emi_program與cla_nt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