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教育專業發展中心「跨域×學習×數位」分享會 啟發教學新視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專業發展中心承接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的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推動工作圈,於6月28日在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舉辦「113 學年度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推動工作圈及學科中心研發成果分享會」。
本次活動以「跨域X學習X數位:教與學的新可能」為主題,聚焦於課程地圖的延展應用、跨領域課程模組開發與數位融入課程教學評量設計三大主軸,呈現一年來工作圈與學科中心研推團隊在素養導向教學推動上的研發成果,吸引全國各地高中教師百餘人與會,現場互動熱烈。
活動開場由國教署高級中等教育組課程及教學科曾詩婷科長致詞,勉勵與會教師持續精進教學專業,並強調教育現場在後疫情與AI技術加速發展的時代下,對數位素養與跨領域整合教學的實際需求與挑戰,工作圈召集人臺師大教育學系卯靜儒教授則介紹本次課程設計的目標及任務。
研發團隊回顧過去課綱與課程意見調查中,現場教師填答的教學挑戰與學生需求,並運用概念工具梳理課程與知識的結構,深化教學評量設計的策略與實踐。期待與會教師透過本學年度的研發成果,看見「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如何整合跨領域教學的實作路徑,實踐以學生學習脈絡為核心的教學設計。
回顧近年工作圈引導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分享如何從課程行事曆出發、建構跨領域課程地圖,再進一步深化教學評量設計的策略與實踐,期待高中教師運用這些研發成果,進行以學生學習脈絡為核心的創新教學設計。
成果分享部分,上午安排兩場主題式課程模組發表,展示「跨領域統整探究與實作課程模組規劃」團隊過去一年在「STEAM」與「正義敏覺教育」兩大主題下發展的跨領域課程。
本學年度邀集國語文、數學、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生活科技、資訊科技學科中心與人權教育資源中心研推教師,從「生態變遷」、「綠色能源」、「全球化」與「轉型正義」等議題,結合數理、科技、人文與社會面向,呈現學科知識的統整與素養能力的實踐,展現教師以課程地圖比對不同學科的重要概念與技能、尋找統整契機的課程設計歷程。
下午場聚焦於「深入學習脈絡的課程教學與評量暨數位工具活用工作坊」,由學科中心教師團隊針對學生的學習挑戰與難點,擬定適合的教學單元及核心概念,並運用生成式AI協助設計教學與評量策略。國語文團隊以生成式AI輔助報導文學寫作教學;物理團隊以功與能量為課程軸心,探究素養導向課程對學生學習的挑戰,並嘗試將課程與生活情境建立連結。
化學團隊以反應速率單元進行課程設計,解構學生在知識學習與實作內容學習碎片化的現況;歷史團隊聚焦在學生概念遷移與資料詮釋能力的培養;生物團隊檢視高三下學生普遍對學習缺乏動力,以本土生態議題為單元主題,嘗試提升學生對學習感受性。
音樂團隊展示如何運用人聲之美單元帶領學生學習欣賞非主流的音樂形式;跨領域團隊的「流行的密碼」課程,則融合藝術生活、家政與資訊科技學習內容,整合知識與生活的課程任務,展現生成式AI在實作任務設計中的應用,引起現場教師熱烈討論。
會後將統整本學年度研發之教學資源,連同各場次影片與當天簡報資料,公告於教育部國教署普通型高中學科資源平臺活動頁面:(https://ghresource.k12ea.gov.tw/nss/p/TPD2506),提供全國高中教師瀏覽查詢,持續促進專業互動與學習。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本次分享會的核心價值在於促進全國高中教師對話與經驗交流,不僅是展示成果的平台,更是集結教師智慧、討論與回應教學現場問題的共學場域。普高課程推動工作圈與各學科中心也將持續發揮專業支持與資源整合的功能,協助教師因應素養導向教學與數位轉型的各項挑戰,讓教師在變動中仍能持續展現專業,為學生打造具挑戰性與意義的學習旅程。(撰稿:教育學系教育發展中心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