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5.0610

六校聯手打造EMI創新教學實驗場 共創多元領域雙語課堂新樣貌

為促進校際間的 EMI 教學經驗交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EMI 教學資源中心(Resource Center for EMI,下稱RCEMI)攜手六所大學,包括臺北市立大學、逢甲大學、慈濟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共同舉辦6場跨校EMI公開觀議課,涵蓋幼教、醫學、商管與餐飲等多元學科領域,吸引來自國內外共71位教師參與觀摩,不僅使教師透過觀議課汲取多元教學視角與靈感,更啟發教師專業成長,為EMI教學帶來創新。

本次活動參與教師皆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移地訓練(OUTA計畫)」學員,4月份返國後將教學理念結合學科知識與創新策略,轉化為具體課堂實踐,達到教學反思。

多位教師運用創新工具打造具互動性的EMI課堂

RCEMI副執行長劉宇挺指出,RCEMI秉持共創共享的理念,藉由公開觀議課,不僅幫助教師在實際 EMI 課堂中靈活運用不同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學策略與設計能力,同時強化了教學效果,讓學生更能主動參與並深入掌握學習內容。

逢甲大學會計學系助理教授王文聖老師使用Padlet與Kahoot等數位工具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及參與度,並於課前提供學生閱讀材料與補充說明,有利於學生掌握專業詞彙。王文聖老師表示:「移地訓練學習到EMI課程中學生常需語言轉換時間,因此特別設計朗讀與語彙預習環節」,透過朗讀與「同意/不同意」卡片互動,訓練學生的英語表達與思辨。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王脩斐教授則活用教室投影與電子白板,鼓勵學生分享個人筆電的課堂實作,即時投影分析成果,強化學習互動性與實務連結。課堂中以問題導向與實作為核心,啟發學生思考交叉滯後模型在自身研究中的潛在應用,展現了高階統計教學在 EMI 教學模式下的可行性與成效。

觀課教師皆對王脩斐教授的教學設計與執行給予高度肯定,讚賞其以系統化、可理解的方式拆解複雜統計概念,並有效結合理論與應用,不僅提升學生的心理計量模型操作與研究詮釋能力,也為教育與社會科學量化研究的人才培育奠定堅實基礎。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鄭雍怡助理教授在「Research Assistant–Generative AI」課堂中帶領學生實際體驗生成式AI在學術研究中的應用,課堂中運用「Pick-a-Word」字彙卡與「Play with your CARDs」句型卡,作為小組討論與口頭回應的輔助工具,幫助學生運用結構化學術英文進行表達。

使用卡牌工具不僅降低學生開口的門檻,也促進彼此間的溝通與合作,使課堂討論更具深度與流暢性,學生在實際活動中普遍能善用卡牌所提供的詞彙與句型,順利完成任務,展現對課程主題的理解與語言運用的進步。參與觀課之教師認為,鄭老師以活動帶動學習的方式,降低學生對英語使用的焦慮,也讓複雜主題得以以更易懂的形式呈現,整體課程緊扣主題、形式多元,展現良好的教學成效與流暢度。

正修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王寶惜主任則在餐飲英文課程中,透過活潑純熟的教學技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以分組互動方式進行討論與對答,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狀況下使用生活化英語互動,有效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和思考討論。該堂課吸引近20位大專院校教師參與觀課,並獲得一致高度評價,為參與的觀課教師提供具體教學示範與交流機會,展現優質教學示範。

慈濟大學醫學系李惠春教授則播放真實案例影片,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理解疾病與其背後的人文關懷,她也安排六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醫師與家長的對話情境演練,透過閱讀英文對話演練,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也讓學生從互動中更深入理解英文的專業用語。

其中醫學系學生朱晏誼分享:「透過情境演練,讓我更深刻了解家族病史在遺傳疾病中的角色,也學習如何以同理心與病患家屬溝通」。參與觀課之護理系王淑芳副教授也對此給予高度肯定,她指出運用Google Slide的方式有助於學生梳理思路與整合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參與。

藉由相互觀摩EMI課程,促進EMI課程教學品質

RCEMI 執行長、劉美慧教務長表示,本次公開觀議課的足跡遍及台灣北、中、南、東地區,其中最遠來到高雄市,讓南部學校教師也能參與觀摩與交流,並串聯各校雙語中心和EMI教師,以及合作之議課專家形成夥伴關係,實現區域間的專業對話與資源共享。不僅促進跨校合作與教學資源流通,公開課程觀摩並進行反思與討論,從中汲取實踐經驗並優化教學方法。

臺師大 RCEMI 副執行長范雅筑表示,這些努力促進了跨校合作和知識分享,逐步建立起具有支持性與創新力的 EMI 教師專業社群,為未來教學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本中心未來將持續積極與全國EMI夥伴學校攜手合作,開拓臺灣EMI教育發展的新可能性。(資料來源:EMI教學資源中心 / 編輯: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