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5.0605

103校慶》臺師大表揚4位傑出校友 見證「誠正勤樸」校訓精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6月5日舉行103週年校慶大會,歷任校長、歷屆傑出校友、各界貴賓及校內師生等齊聚一堂,一起祝賀學校103歲生日快樂。典禮中表揚4位傑出校友,包含當代藝術家江賢二校友、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陳正雄董事長、中央研究院李艷惠院士、前教育部長潘文忠校友,以及3位社會實踐獎獲獎學生及7位傑出學生。吳正己校長致詞時細數臺師大的進步,也感謝校友與師生的共同努力,讓臺師大能持續前進。

校慶大會在古蹟禮堂舉行,嘉賓雲集,包括全國校友總會王金平、許勝雄榮譽理事長、涂鐵雄理事長、黃生、郭義雄、張國恩前校長、前教育部長楊朝祥、前科技部部長楊弘敦、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等歷屆傑出校友、臺科大劉志成副校長、郭俞麟主任秘書、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嚴長壽董事長等貴賓蒞臨,另有多位社區里長、校內學術與行政主管、師長、退休同仁及學生代表到場,共襄盛舉。

典禮由師大管樂隊擔綱開場,結合音樂系葉樹涵教授改良傳統哨角,演奏全新創作曲目《享于克誠》,融合古今樂音,為典禮揭開莊嚴序幕。會中表揚第25屆傑出校友,由評選委員會代表、美術系趙惠玲教授說明選拔經過,今年選出江賢二、陳正雄、李艷惠、潘文忠等社會傑出人士,對當代藝術、企業公益、學術研究、國家政策有重大貢獻與影響力。

產學攜手、國際接軌、學術突破 臺師大持續邁向亞洲頂尖、國際卓越之大學

吳正己校長致詞表示,臺灣師大從1922年的臺北高校,到1946年培育中學教師的省立師範學院,1967年的國立臺灣師大,再到1994年轉型為綜合型大學,現在更已發展成為國際化綜合大學。(延伸閱讀》校長致詞全文:積極邁向國際化綜合大學 展現跨域創新與全球鏈結實力

他致詞提到,臺師大在過去一年成果不錯,在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共有6個學科進入全球百大,位居全臺第二,上榜學科數也從去年的12個增加至18個。國際化方面,近期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日本大阪大學等多所世界知名學府簽署合作協議;去年11月榮獲教育部「雙語標竿大學」計畫,每年全英語授課數已接近一千門;境外學位生來自64個國家,人數達到1722人,占學生比例12.05%為國立大學之首。

產業鏈結方面,吳正己強調,臺師大持續與台積電、輝達、瑞昱半導體、故宮博物院、龍山寺等進行合作,2023成立「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的AI與綠能研究所,今年迎來首屆畢業生。教學創新方面,推動「校學士制度」及成立「跨領域學習規劃辦公室」,鼓勵學生跨領域、跨院系、跨校、跨國修習課程;去年開始推動「擴大暑期開課」計畫,今年暑假預計開授百門課程,鼓勵支持學生彈性、自主學習。這些豐碩成果都是全體師生共同努力而來,也都有賴校友在國內外、在各行各業發光發亮,發揮影響力,讓母校師生能夠站在巨人肩膀上繼續前進。

「母校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也一年比一年更進步,這是所有師大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校友總會名譽理事長、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致詞表示,深切感受到母校對我們的影響,每位校友都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成為學弟妹最好的榜樣。今天表揚的四位傑出校友,就是「誠、正、勤、樸」校訓精神下的最佳見證。

江賢二校友感念母校師長啟蒙 分享藝術園區夢想實現之路

當選的傑出校友中,藝術系54級江賢二校友,大學畢業後曾短暫任教國中一年,隨即赴法國與美國發展,逐步形成個人風格,擅長以抽象形式詮釋內心情感與社會關懷,繪畫作品展現深刻人文思考。2007年起定居臺東金樽,於大自然中獲得靈感,開啟第二藝術生命。為回饋社會,他傾其所有,將工作室擴建成江賢二藝術園區,今年3月對外開放,為臺東注入文化活力,其作品亦涵蓋立體裝置與跨界合作,展現持續創新的精神。(延伸閱讀》江賢二傑出校友具體事蹟及專訪報導

江賢二致詞表示,他在臺師大求學期間,遇見三位對其藝術啟蒙影響深遠的老師(李石樵、廖繼春、陳慧坤),也在音樂系邂逅人生摯愛——他暱稱為「唯一的女朋友」的妻子范香蘭。

談及多年來致力推動藝術園區的初衷,江賢二分享,他一直夢想能將畫室開放給熱愛藝術與自然的人共享。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並在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等人協助下,終於實現夢想,在臺東金樽成立藝術園區。

江賢二強調,「真、善、美」這三個字一直放在他的心中,他也體會到真正意涵以及對每個人的重要性。他期盼藝術園區能讓來訪者由衷感受到幸福與美好,並相信「明天一定會有更好的事,發生在這片土地上」。

陳正雄校友以「捨得」人生哲學 打造科技和環保永續雙贏

化學系62 級校友、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陳正雄董事長,早年任教職數年後,轉而報考台灣化學纖維公司,幾年後和姊夫一起創業燿華電子,深耕電路板產業超過40年,現任燿華電子董事。他退休後全心投入環境教育,為企業發展與環境永續創造雙贏。延伸閱讀》陳正雄傑出校友具體事蹟及專訪報導

「捨得,是我人生的座右銘,付出常常讓我無形中收穫更多。」陳正雄致詞表示,推動環境教育與社會公益,讓綠色永續與愛心延伸,是他與基金會一生致力的使命與目標。陳正雄感謝母校肯定,當選傑出校友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榮耀。他也分享,從教師身分到基金會董事長,讓他累積豐富的人生歷練,未來將持續秉持初衷,堅守專業精神,以熱忱、無私與奉獻回饋母校與社會。

李艷惠校友感念母校栽培、貴人啟發 成就語言學研究終身志業

英語學系65級校友、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系李艷惠榮譽教授,深耕語言學研究40餘年,奠定漢語形式句法學的基礎,曾獲Bradley Kerr學術研究獎、Ahmanson人文創新獎、臺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學術成就非凡,去年榮獲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延伸閱讀》李艷惠傑出校友具體事蹟及專訪報導

「我以身為師大人為傲。」傑出校友李艷惠致詞表示,臺師大給了當時無力負擔學費的她完成學業的機會,讓她得以無後顧之憂展開人生旅程。她回憶,在臺師大接受到紮實訓練與學術基礎,不僅培養了實用的語言與教學能力,更啟發她對語言學的濃厚興趣,進而投入語言學研究之路。

她特別感謝母校讓她有機會遇見人生中的楷模與貴人——黃正德教授,也因師長的引介認識了她的丈夫。李艷惠表示,臺師大的教育不僅教會她專業知識,也培養她正確的價值觀與面對困境的能力,使她在人生起伏中,始終能專注、盡心地完成每一件事。

從教育基層走向部會首長 潘文忠校友回顧校訓精神與教改歷程

從偏鄉學子到教育部長的校友潘文忠,臺師大教育系78級畢業後,持續攻讀碩博士,他從2016年起,8年內兩度接掌教育部,成為我國任期最長的教育部長,也是臺灣教育政策發展的重要推手,期間推動12年國教、雙語教育、教育公平、高教強化等政策。延伸閱讀》潘文忠傑出校友具體事蹟及專訪報導

雖出身教育,潘文忠的仕途與他人大相逕庭,他從基層教師做起,曾任地方教育局長、文化局長、國教司長、教育部主任秘書、國立編譯館館長、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臺中市副市長等職,行政經驗觸及多個不同領域。擔任部長期間,面對108課綱推動、新冠疫情等嚴峻挑戰,他始終穩健應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潘文忠在致詞中表示,臺師大的校訓「誠、正、勤、樸」,成為他從事教育工作及待人處事的重要準則。他感謝母校長期以來的支持與培育,並表示獲選為傑出校友,對其公職生涯別具意義。

潘文忠指出,「潘老師」是他最引以為傲的稱呼,因為老師既是教育現場最重要的夥伴,也是最貼近學生的人。他強調,正因如此,推動教育政策時,才能貼近實際、符合現場需求。談及教育改革,他特別提到, 108 課綱是一項重大且艱鉅的工程,感謝臺師大眾多師長當年共同投入課綱的規劃、審議與推動,透過專業的協助與支持,才能順利完成這項具時代意義的改革。

校友總會王金平名譽理事長深感光榮 見證母校發展蛻變

王金平名譽理事長致詞時表示,近年母校在產學合作方面穩健推進,與台積電、輝達等產業龍頭合作,開設半導體、人工智慧、資安等實務課程,提供學生實習與研究機會,協助學生了解產業需求,順利銜接職場、發揮專長,展現出大學培育人才的關鍵角色。

王金平也肯定臺師大在國際交流上的成果。包括與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大阪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合作推動課程共授、學生交換與教師互訪。境外學位生比例達12%,為全臺之冠,在「雙語標竿大學計畫」中表現亮眼,顯示雙語教育與國際化方面的實力與努力。

最後,王金平理事長感性表示,看到來自全臺各地,甚至遠從海外返校參與校慶的校友們,深深感受到大家對母校的熱情與情感連結。他說:「這份對母校的深厚感情,是多年來積累的寶貴財富。身為師大人,我們共同見證了母校這些年來的發展與蛻變,深感光榮,也滿懷祝福。」

典禮尾聲,音樂學系張曼琳與林呈諭同學領唱1948年與2021年兩個版本校歌的悠揚歌聲中,臺師大103週年校慶大會圓滿落幕,象徵薪火相傳和與時俱進的精神,為典禮畫下莊嚴感人的句點。(撰文:校園記者大傳碩林欣賢、公事中心胡世澤 / 攝影:張適 / 核稿:鄧麗君)

更多照片可參考: 臉書貼文 / IG貼文

【103週年校慶校慶典禮表揚名單】

(一)第25屆「傑出校友當選人」

一、藝術學系54級 江賢二 校友(當代藝術家、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二、化學系62級 陳正雄 校友(財團法人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創會董事長、燿華電子董事兼高級顧問)
三、英語學系65級 李艷惠 校友(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系榮譽教授、第34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四、教育學系78級 潘文忠 校友(前教育部長)

(二)「113學年度社會實踐獎」

一、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 楊晉淵同學
二、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學士班 吳亞蓉同學
三、華語文教學系學士班 許凱傑同學

(三) 「113學年度傑出學生獎」

一、化學系學士班 林哲緯同學
二、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班 吳政誠同學
三、特殊教育學系博士班 葉翰霖同學
四、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 張嘉祥同學
五、國文學系學士班 陳其豐
六、企業管理學系學士班 林孟蓁
七、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 林其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