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5.0512

民音所與美國傅爾布萊特專家攜手 開辦影音遺產修復工作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與音樂數位典藏中心主辦的「2025珍貴影音遺產工作坊」,經美國在臺協會(AIT)協助,獲得美國國務院教育與文化事務局(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 ECA)傅爾布萊特專家計畫(Fulbright Specialist Program)支持,於4月14至25日順利舉行,邀請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常民生活與文化遺產中心(Center for 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影音檔案典藏專員Dave Walker來臺擔任工作坊講師。

本校音樂學院與史密森尼學會常民生活與文化遺產中心一直有著密切交流,雙方於112年7月簽訂合作備忘錄,協議共同研發雙語世界音樂教材、推動藝文活動策展、促成學生赴外實習及人員互訪等。立基於此一框架,本次工作坊獲得通過後,即開始籌辦相關事宜,工作坊目標包括:1. 培訓媒體保存技術並建立流程;2. 針對劣化磁帶的進階修復訓練;3. 訂定磁帶原件的儲存方式;以及4. 制定永續發展之數位典藏存取與推廣計畫。

臺師大推動文化資產數位化與永續保存 國際合作邀請Dave Walker來臺授課

擔任本次工作坊講師的Dave Walker,隸屬於史密森尼常民生活與文化遺產中心林茲勒民俗檔案館(Ralph Rinzler Folklife Archives and Collections)。他擅長於類比音訊媒體的保存、修復與數位格式轉換技術,曾多次參與制定國際間影音保存的最佳實踐標準,以提升錄音的可存取性。Walker曾於2018年造訪臺灣,參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臺師大合辦的「世界影音遺產日」專家論壇,就影音檔案保存與公眾近用提出論述與解決方案。在他的指導下,工作坊分成理論與實務層面,每日上午講述影音載體的典藏技術,下午即就理論進行實務處理與修復。

從蘭嶼到帛琉 工作坊修復臺灣與南島珍稀影音資產

本次工作坊所處理的檔案,以典藏於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的臺灣珍貴錄影音為主,聲音檔案包括音樂系錢善華教授1976-1977年間於蘭嶼採集的雅美 / 達悟族傳統音樂,共計卡式錄音帶18捲;以及音樂系吳佩蓉老師所提供、由其母(本校音樂系已故退休教授李富美)於1965年與當時駐團於師大校園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合作之鋼琴協奏曲音樂會盤式錄音帶錄音6捲。影像方面則聚焦於超級8釐米影像膠卷的數位化與修復,主要為已故日本大阪大學榮譽教授山口修(Osamu Yamaguti 1939-2022)於1965-1966年間於帛琉採錄的傳統音樂舞蹈影像,共計29捲。當工作坊學員將滿佈塵蹣與黴斑的磁帶清理乾淨,接上引帶,成功上機,再現數十年前的珍貴錄音與影像畫面時,均感動得無以復加。

為期兩週的工作坊於25日的參訪活動,畫下完美句點。除了音樂學院師生,學員尚包括來自國內各典藏機構專員及業界工程師,大家都覺得收穫甚豐。於18日來訪的美國在臺協會文化新聞組研究員謝一華小姐也對此活動之辦理表示肯定,希望有機會能深化合作。本次工作坊亦感謝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等單位慷慨借用設備並安排參訪。

多年來,臺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與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秉持著一步一腳印的精神,堅持推動保存珍貴文化遺產的保存與維護,特別是因物理性劣化與格式淘汰而瀕臨消失的影音文獻。透過此次與傅爾布萊特專家計畫之合作,一方面進修相關技術,能夠有效處理與修復瀕危的影音檔案,建立長期保存的技術規範;另一方面也推動本校音樂學院於臺灣視聽保存領域繼續深耕,促進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並在國際層面推廣臺灣的豐富音樂文化遺產。(資料來源:民音所 / 編輯: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