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音樂系攜手北港朝天宮推動「哨角2.0」 讓三百年傳統再現新聲
媽祖遶境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宗教盛事之一,而在這場神聖而莊嚴的活動中,北港朝天宮的「震威團」哨角隊,扮演著開路、護駕的重要角色。為了讓這項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文化遺產得以永續傳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與北港朝天宮、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攜手合作,推動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哨角2.0」計畫,注入年輕世代的活力與創新思維,開啟文化傳承的新篇章。
「震威團」哨角隊創立於清康熙33年(1694年),與北港朝天宮建廟同年,隊名據傳出自一名秀才,象徵「如天雷之震」的神威,為北港媽祖出巡的重要陣頭之一。每當響亮嘹亮的哨角聲響起,即意味著媽祖即將駕臨,具有驅邪避凶的宗教意涵,也是信眾精神寄託的一部分。
然而,隨著社會變遷與世代交替,哨角文化逐漸面臨人力斷層與技藝失傳的危機。不僅年輕人接棒意願不高,哨角的製作技術也難尋傳人。面對這樣的困境,北港朝天宮董事會、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積極尋求突破口,與臺灣師範大學攜手合作,啟動「哨角2.0」計畫。
計畫由臺師大音樂系葉樹涵教授領軍,結合管樂團的專業演奏技術與創作實力,透過重新設計與改良傳統哨角,並創作全新樂曲,將傳統陣頭轉化為具現代美學與聆聽體驗的表演藝術。葉教授指出,「東方哨角與西方號角有著共同起源,卻在千年發展中走出不同路徑。此次『哨角2.0』計畫正是希望透過音樂創作與樂器改良,開創哨角更多元的可能性。」
葉樹涵與團隊特別為此次計畫創作兩首新曲──〈角迎聖門〉與〈享於克誠〉。前者象徵以號角恭迎媽祖聖駕,後者則取材自日治時期臺灣總督贈與朝天宮的匾額,用以呼應媽祖文化世代承襲的精神意涵。這些新作結合世界級管樂器製造技術、專業編曲師與青年音樂家演出,展現出臺灣在傳統文化現代轉譯上的無限潛力。
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俊宏表示,臺師大管樂團與北港的緣分已有十多年,每年皆應邀至當地演出。此次「哨角2.0」展演,無論在樂器、曲風或編制上,都跳脫過往,充分展現傳統與創新的對話。他指出:「這項計畫讓年輕世代有機會認識、參與、甚至傳承哨角文化,也讓古老的儀式能以嶄新面貌,繼續在現代社會中發光發熱。」
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亦肯定此計畫的文化價值。他表示,哨角隊不僅是遶境隊伍的開路先鋒,更是宗教儀式中神聖的象徵。透過「哨角2.0」,能讓這項具有歷史深度的文化資產延續下去,也有助於提升整體媽祖遶境活動的藝術性與吸引力。
「哨角2.0」首場演出於4月13日下午在朝天宮廟埕快閃登場,緊接著於4月16日上午9點及下午2點,在北港媽祖遶境正式展開之際,再度於朝天宮前廣場演出。獨特的號角聲融合現代編曲與傳統節奏,吸引了大批信眾與遊客駐足聆聽,現場氣氛莊嚴又感動人心。
葉教授也透露,未來將持續推動哨角文化的教育扎根,計畫與地方國高中合作培訓課程,並期盼有朝一日,「哨角2.0」能登上國家重要慶典舞臺,展現臺灣文化傳承的深度與創新能量。
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臺師大與北港朝天宮攜手走出一條充滿創意與希望的道路,讓歷經三世紀的哨角文化,吹響屬於新時代的感動號角。(資料來源:聯合報、中國時報、北港朝天宮 / 編輯: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