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5.0416

臺師大與中研院攜手探討高教改革關鍵思維與策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4月10日舉辦高等教育發展專題演講,特別邀請帶領國家學術最高殿堂的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蒞校,以「如何提升研發與教學以因應人才問題」為題發表演說,廖院長針對高教改革及研究評鑑制度提出深刻見解與具體建議,強調大學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除了追求學術成果外,更應關注研究對社會的實質貢獻,才能突顯高等教育的價值與責任。

此次演講活動在學術及行政主管聯席會議中舉行,廖院長從多元角度切入,深入探討目標設定、考核機制及資源投入等關鍵議題,並剖析當前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包括吳正己校長、宋曜廷、印永翔、陳焜銘等副校長、劉美慧教務長、林玫君學務長、米泓生總務長、各學院院長等所有一級主管師長,共同聆聽並參與深度交流。

吳校長致詞表示:「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廖院長蒞校演講,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饗宴,更是一場深具啟發性的思想交流。」他也分享自己今年初於教育部的大學校長會議中聆聽廖院長演講,深受啟發,因此邀請院長親臨臺師大,完整分享其對高教的洞察與思考。

廖俊智院長以「走出舒適圈」作為演講開場,指出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常陷於既定模式中,對不理想的現況可能已習以為常。他強調:「即便現在覺得不舒服,但可能已經習慣這樣的做法,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舒適圈。」因此呼籲師生勇敢踏出現狀,面對未知挑戰,才能真正進入「學習區」與「成長區」。

在談及臺灣當前高教體制時,廖院長指出,教學與研究常陷入形式主義,評鑑與考核制度重形式而輕實質。而有效的教育改革必須建立在明確的目標設定、有效的考核機制與適當的獎勵制度上,並提出「類演化、強化學習」為AI與教育的共同邏輯基礎,與當前科技與學習模式發展趨勢相呼應。

對於未來應採取的新做法,廖俊智建議,先設定好的目標,例如雄心善智、感動人心,再依目標設定有效考核機制,並由利害關係人(內審)負責,績優者給予適度鼓勵、提供誘因,幫助其更有效朝目標發展,才能形成正向循環之「類演化」機制,不過金錢非唯一獎勵方式,也避免輪流或平分、浮濫獎勵;大學的目標包括培育人才、創造知識、貢獻社會,教授應有的目標為培養解決問題的人才、創造知識領先國內外類似研究,解決人文、社會、科學、技術等問題,以貢獻社會。

廖院長以新加坡的教育政策為例,說明其如何自1995年起以清晰國家願景為引導,透過大量資源投入與嚴格考核,在30年間成功轉型為國際教育與研究重鎮。他藉此鼓勵臺灣教育界應有長遠規劃,而非隨社會風向搖擺。

此外,他提到,教育應著重於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而非僅重視考試或論文發表。針對教師升等考核,他建議推動「敘述性履歷」制度,讓教師能詳實陳述其人才培育、知識貢獻與社會影響力,而非僅列出發表篇數與期刊級別。他也建議,研究評鑑應從形式指標導向,轉為實質貢獻導向,鼓勵跨領域合作與多元化發展,避免一體適用的標準,扼殺創新與潛能。

「要鼓勵教師專注於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單純追求論文發表。」廖院長表示,「大學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這些挑戰並非臺灣獨有,而是全球高教共同面臨的課題,呼籲教育界應主動思考、勇於行動。「我們不孤單。全世界許多地方也正面對同樣的問題與挑戰。」

問答交流時段,校內主管們踴躍提問,針對博士班發展、教育哲學研究式微、目標難以量化的內部評估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廖院長也結合自身在中央研究院的改革經驗,提供實務解方,鼓勵師大深化目標共識、強化多元貢獻機制。

本次演講以紮實觀點與改革實例,提供高教發展路徑的深刻省思與具體策略,為臺灣高等教育的未來注入可行願景與實踐動能。(撰稿:校園記者物理碩林于文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