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5.0411

葉丙成次長鼓勵師大學生培養四大職場特質 勇敢擁抱不確定的未來

教育部葉丙成政務次長於4月9日蒞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師生分享面對未來趨勢的心態與應對方法,他鼓勵年輕世代勇於嘗試、跳脫框架,從探索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他也用業界經驗提醒青年學子,具備「好奇肯學、誠信正直、察言觀色、做事牢靠」等四項特質,將能在職涯中脫穎而出。

臺師大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與學務處職涯發展中心合作,邀請葉次長發表專題演講《面對茫茫的未來,如何找到自己的天命:新時代、新挑戰、新思維》。講座於誠101教室舉行,吸引近300位師生踴躍參與,現場座無虛席,甚至走道也擠滿聆聽的學生,氣氛熱烈。劉美慧教務長、林玫君學務長等多位師長亦親臨現場,與學生一同聆聽葉次長在教育現場的觀察,與寶貴的業界經驗分享。

印永翔副校長開場引言介紹葉次長是臺大電機系教授,曾創辦「PaGamO」線上學習平台,致力於透過科技翻轉教育現場,也創辦「無界塾」提倡跨域學習與自我探索。自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以來,積極推動素養導向課綱、雙語政策與高教轉型,引領臺灣教育邁向新紀元。

葉次長分享在臺大任教期間的觀察,每次演講後,總有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提問,對未來感到焦慮與不安。然而,數位行銷等很多領域都極需這類人才。他也指出,許多頂大學生雖在學業上表現出色,善於應付考試,但卻對自身興趣和志向缺乏認識,且缺少探索精神,因此提醒「人生不是只贏在18歲就好。」

談AI世代生存術 好奇心與學習力才是成功關鍵

葉丙成指出,當今世界變化快速,傳統工作逐漸消失,新興產業不斷湧現。根據研究,未來20年內將有65%的新工作尚未出現。「當世界變化得越快,機會也就越多。」他強調,與其焦慮於職場的不穩定,不如專注於提升自我能力,理解自身價值,勇敢面對挑戰。

談及AI與科技發展時,像是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慧,正逐步改變職場生態,葉次長提及他定期與臺灣新創公司的CEO交流。「這些CEO們一致認為,未來職場上每三到五年便需學會一項新技能」。「好奇心」加上自主學習能力,將會是成功的關鍵。面對新趨勢,他鼓勵學生培養觀察與發現問題的敏銳度,成為第一批了解並掌握新知的人,才能在不斷變動的未來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他也分享,目前臺灣許多新創企業徵才時,已不再以學歷為第一優先,而是更加看重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個人經歷、作品集。他提醒同學們,儘管學歷能帶來初期的工作機會,但未來的職涯發展更仰賴經驗與個人特質。「若人的一輩子會換好幾次工作,那學歷就沒那麼重要了。」

他進一步分享,業界CEO們認為的四大關鍵人才特質:「好奇肯學、誠信正直、察言觀色、做事牢靠」。只要有這四個特質,即使從基層工作開始,絕對能迅速出人頭地。

找到天命三步驟: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連連看

對於未來方向感到困惑的學生,他提出三步驟:

  • 第一步「認識世界」:透過實習、與他人攀談,建立至少30-40個工作資料庫,了解不同工作的內容、所需準備、情緒感受等。
  • 第二步「認識自己」:挑戰自己做沒做過的事,發掘潛在能力,藉由多方嘗試發掘自身特質與興趣。
  • 第三步「連連看」:回顧自己過去建立的工作資料庫,對照個人特質,找出最適合的三至五個方向。

人生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不斷試錯的勇氣

他呼籲學生們,不應被就讀的科系所侷限,應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爭取實習經驗,藉此拓展視野、累積經歷,才能擁有更多選擇權與機會。

「人生不是函數,無法微分取極值。」葉次長強調,「人生沒有最佳選擇,與其想著如何一步成功,不如勇敢冒險。」他提醒學生,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探索自己的興趣與不適合的事同樣重要,嘗試與摸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價值的展現。他勉勵同學們,踏實前行,就能逐步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命」。

葉丙成強調,學生時期最大的特權是「可以失敗」。「越早失敗,摔得越輕;人生越晚摔,摔得越重,」他以嬰兒與成人摔跤的比喻解釋,「所以要趁學生時期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培養對失敗的耐受度。」

他認為,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悔恨。他鼓勵同學們從日常經驗中汲取養分,勇敢踏出舒適圈,並以「人生沒有最好的決定」作結,提醒大家不必為追求完美選擇而焦慮,應珍惜當下、勇往直前。

最後,對於希望多方探索的學生而言,教育部也提供相關計畫供年輕世代申請。他介紹,教育部推出「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針對15~30歲青年,提供築夢工場組與海外翱翔組兩種不同方案,讓年輕世代可以拓展國際交流,展現活力、創造力與韌性。 (撰稿:校園記者國文117陳祐蓁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