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5.0325

頂尖學術講座第五場 德國語言學權威Harald Baayen剖析AI語言學的前瞻發展

人工智慧的發展正深刻影響語言學研究,挑戰既有的學術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秉持推動學術發展與國際學術連結的宗旨,於3月20日舉辦第五場「NTNU 頂尖學術講座」,特邀德國圖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語言學系知名學者、歐洲科學院院士 Harald Baayen 教授,發表專題演講《語言如何運作?深度學習時代的挑戰與機會》,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曾志朗講座教授主持。本次講座吸引臺師大宋曜廷副校長、多位語言學者與研究生共約100餘位現場參與,並有超過70位聽眾線上同步聆聽,現場交流熱烈,展現臺師大積極推動國際學術對話的努力。

AI如何學習語言?從統計到模式識別的演進

Baayen 教授從語言學與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切入,回顧從20 世紀的形式語法、統計語言處理,到當今人工神經網路與深度學習模型的快速演進。他指出,現今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雖然具備卓越的語言處理能力,但本質上仍是強大的統計工具,與人類依賴語意理解來學習語言的方式不同。這些AI模型透過學習大量文本,以機率計算預測下一個最可能出現的詞。例如,當AI讀到「我今天很」,它會根據大量語料推測「開心」、「累」或「生氣」的出現機率,並選擇最可能的詞來接續。Baayen教授強調,AI並不真正「理解」語言,而是透過數據分析找出最常見的組合模式。

AI如何揭示語言中的隱性規則?

在演講中,Baayen教授以多項研究案例展示AI如何幫助語言學家發掘語言的深層規律。例如,透過語境嵌入技術,AI能夠在名詞出現前,準確預測英語定冠詞「the」、「a」或「an」的使用,顯示語境對詞彙選擇的影響。此外,研究發現,英語的複數變化不只是簡單的語法規則延伸,還與語義層次有關,AI能夠透過數據分析發掘這些隱藏的模式。而在語音方面,Baayen教授的團隊則運用機器學習技術,高準確度預測中文的聲調模式,進一步驗證語音與語義之間的緊密關聯,這些發現對於語言學研究以及AI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AI時代的語言學新視野

本場講座不僅激發聽眾的熱烈討論,更突顯AI技術對語言學研究的深遠影響,為語言學習與應用帶來全新觀點。臺師大持續致力於學術創新與國際合作,透過舉辦高水準的學術活動,促進語言學與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發展,並提升臺師大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未來,本場講座內容將上傳至臺師大網路大學平台,供更多學習者免費觀看,進一步拓展全球學術交流的影響力。此外,2025年臺師大將邀請更多世界級學者參與「NTNU頂尖學術講座」,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促進跨國學術合作,歡迎學術界與學生踴躍參與,共同探索學術研究與科技發展的未來。(撰稿:深耕計劃辦公室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