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媽祖信仰的傳承之路 通識講座探索歷史脈絡與變遷
臺師大通識教育中心第一場講座於3月12日拉開序幕,邀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張珣,以「媽祖信仰的源流、發展與變遷」為題,與同學分享宗教信仰與臺灣社會的連結以及她的研究經驗,並邀請國文學系鍾宗憲教授擔任主持人。
媽祖的神話傳說及歷史傳播
媽祖信仰作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至今已流傳數百年。文化部將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與白沙屯拱天宮的進香與繞境活動,列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彰顯其深厚的文化價值。張所長提及,媽祖最早源於宋代福建莆田,因航海需求與移民潮流,信仰隨著渡海來臺的漢人落地生根,因此臺灣最早的媽祖廟發跡於鹿港。
張所長與同學們分享在《天妃顯聖錄》中,媽祖展現許多神蹟的故事,如「化草救商」以草變漂流木,拯救海上遇難的船隻;「機上救親」於家中織布時感應父兄遇險,神遊海上拯救家人。
媽祖信仰能從福建一地拓展至整個華人社會,與歷代皇帝的冊封密切相關。自宋朝起,歷代帝王皆加封媽祖,從「夫人」到「天妃」,再到清代的「天后」,確立其在華人民間信仰中的地位。明朝時,鄭和七下西洋,航海途中亦祈求媽祖庇佑,促使信仰向東南亞擴展;清朝則因施琅攻臺、移民拓墾等歷史背景,使媽祖的地位更為崇高。
進香、繞境與民間儀式文化
臺灣的媽祖信仰除了廟宇祭祀外,最具代表性的儀式活動便是進香與繞境。張所長講解進香與繞境的差別:「進香指子廟信眾前往母廟朝拜,如北港朝天宮每年接待大量來自各地的信徒;繞境則是母廟神尊巡行地方,如大甲媽祖九天八夜遶境新港、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等,均為年度宗教盛事。」其他傳統儀式還包括「鑽轎腳」,信徒匍匐於地,讓媽祖神轎從身上越過,以求平安。
信仰與社會的共生共榮
張所長表示,媽祖信仰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緊密交織於臺灣社會脈絡之中,不僅維繫著宗教情感,也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即使進入AI與數位時代,媽祖信仰依然蓬勃發展,展現民間信仰的韌性與適應力。未來,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延續這份信仰,將成為宗教與文化學者的重要課題。
在臺灣,媽祖不僅是庇佑航海的海神,更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象徵。信仰超越時空,隨著歷史變遷而轉化,持續在這片土地上延續香火。(撰文:校園記者國文115賴慈萱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