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臺師大躋身《Cheers》最佳大學 展現轉型與國際競爭力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於3月份出版《最佳大學指南》,發布最新一期「大學校長辦學績效互評調查」結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憑藉其在創新轉型、國際化發展及學術突破上的卓越表現,受到全國大學校長的高度肯定,吳正己校長也接受媒體專訪「辦學績優校長」,說明臺師大如何養成跨域國際人才。
此次調查邀請135所大專院校(不含專科學校)校長進行互評,共回收11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85.2%。調查結果不僅揭示了哪些學校最具未來競爭力,也反映了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臺師大憑藉多元轉型、創新教學及卓越研究表現,名列推薦名單,展現強勁的辦學實力。頒獎典禮於3月13日舉行,臺師大比去年進步至第9名,由陳焜銘副校長代表出席領獎。
其中,臺師大獲其他大學推薦的理由如下
- 多元轉型與國際化:推動AI、綠能、元宇宙創新實驗室,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
- 創新教學與研究:在高教深耕、產學合作及校友連結方面表現卓越,教育領先全球。
- 學術突破與人才延攬:廣徵一流師資,突破框架,學術表現屢獲肯定。
【寫下志願序 辦學績優校長專訪 高教天王教你如何念大學】全文如下:
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不只是培育老師,養成跨域國際人才
作者 吳佩旻 / 攝影 鍾士為
成立迄今102年的臺灣師範大學,在廣開師培大門後,積極求生存。校長吳正己是如何成功推動跨域學習與國際化,並突破傳統科系框架,領導這所百年老校成功轉型?
許多人對師範大學的印象,仍停留在「只培育老師的學校」,但現在的臺師大早已突破這一框架。我們不僅有超過12%的國際學生,且每年持續增長。113學年度,共有316名學生赴外交換,56人修讀雙聯學位。我們的國際化策略不僅限於交換生名額,還涵蓋語言、課程與學習資源的全面開放。許多專業課程已導入雙語教學,目前外籍教師已達51人,超過半數學生修讀全英語課程,足見臺師大的國際化程度。
此外,臺師大積極鼓勵學生修讀學分學程、雙主修與輔系。113學年度已有4,500名學生修讀跨域專業探索課程,超過全校學士班學生的一半。近年來,雙主修與輔系的人數顯著增長,112學年度取得雙主修學位者達204人,較五年前成長三倍;輔系人數亦增至126人,翻倍增長。
我認為大學不應只傳授專業知識,更應幫助學生發掘熱情,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我從時任教務長就積極推動跨域學習,並將必修學分從90學分降至75學分,提供學生25學分的彈性空間,讓學生可以自由探索,甚至可以「A系進、B系出」,依照畢業時所修最多學分的專業取得學位。
我們也放寬轉系條件,轉系門檻不再要求整體成績,而是看與轉入科系相關的成績表現,畢竟學生是因為不適合念原科系才轉系,這樣評估會更客觀。此外,我們取消了「二一退學」制度,因為我們相信,學習不該被單一標準評價,也不應因為一時的挫折而被淘汰。
除了打破學習框架,我們也積極擴展資源。臺師大與臺大、臺科大共組「國立臺灣大學系統」,學生可以自由選修三校課程。此外,我們斥資百萬在暑期免費提供超過100門課程,讓學生可以更彈性自主學習,不必擔心會因課程衝堂或是海外交換而延畢。
這一連串的改革,都是為了讓學生不再被一張入學通知書決定未來,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臺師大校長吳正己給大學新鮮人的三個智慧錦囊】
- 1.自主學習:探索興趣與潛能,選修跨領域課程,參與研究或產學計畫,培養終身學習力。
- 2.溝通合作:加入社團、國際交流或跨校競賽,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拓展人脈與視野。
- 3.勇於挑戰:嘗試獎學金、創業計畫或競賽,將挫折轉化為成長機會,累積實戰經驗。
(資料來源::天下學習《Cheers》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