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歷史系主辦院士系列講座圓滿落幕 王汎森院士剖析歷史風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的「歷史與文化院士系列講座」最終場暨閉幕儀式,2月27日在臺師大進修推廣學院圓滿落幕。本場講座由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教授主講,以「『風』——檢視歷史風潮的形成」為題,剖析歷史上各類風潮的興起因素、興衰變遷及其歷史脈絡。
為慶祝中研院院士系列講座順利舉辦,宋曜廷副校長及歷史學系吳有能主任宣布閉幕儀式正式開始,印永翔副校長主持王汎森院士簽書儀式,並由音樂學系徐宇同學及陳彥璋同學帶來精彩的音樂表演,為活動增添風采。
王汎森院士以龔自珍的《釋風》為引,探討「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意涵,並形容「風」如同颱風,在歷史中捲起一陣陣熱潮,形成獨特的「傳統」。他進一步以學者劉咸炘與柳詒徵的觀點為基礎,結合科學史學家托馬斯·孔恩(Thomas Kuhn)的理論,強調史學的責任在於「察勢觀風」,即史家應在歷史風潮中洞察其興衰變遷。
他自稱為「歷史人」,表示自己更關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行為特質。他指出,歷史事件的形成不僅關乎行動上的抉擇,更受到如感冒般無法抵擋的時代風潮影響,而風潮的起落則展現出獨特的時代特徵。
王院士進一步闡述,歷史風潮的形成源於「內問題」與「外問題」的交互作用。「內問題」指個體行為特質,「外問題」則關乎時代環境與社會變遷的因果關係。當兩者相互交織,便可催生一股「風」。他形容,歷史風潮並非單一現象,而是由多重「橫切風」競合而成,這些風潮的生成仰賴「傳訊機制」與「沸點」條件。梁啟超認為,唯有在適當時機(「緣」)的催化下,風潮方能成形。「傳訊機制」為時代設置了一個框架,每個人一旦進入特定結構,便會受到其影響。
以臺灣曾流行的「黑色鬱金香」與「葡式蛋撻」為例,王院士說明歷史風潮往往以跳躍式方式擴散,而非線性成長。每股風潮的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唯有當時機與機緣相互契合,才可能形成影響深遠的風潮。他強調,這些風潮無關善惡,也不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進步思想」驅動,而是時代發展的自然結果。
除了「內外問題」影響風潮的形成,歷史人物亦能推動風潮的擴散。例如,蔣介石與孔子等歷史人物,透過有意識的宣傳、說服與行動,帶動特定時代集團的形成。隨著這些集團不斷擴展,逐漸發展為主流格局,進而影響全球歷史進程,成為一個時代的風潮。王院士指出,「風」會逐漸形成思想的水位,透過歷史進程中的各種事件與元素推動,使時代思潮層層堆疊,展現不同時代的獨特風貌。
在歷史風潮的格局中,學術風氣(學風)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王院士以晚清中國為例,指出當時的「外問題」嚴重衝擊中國社會,導致「內」部學術風潮,如考據學,與政治現實產生結合,進而影響並塑造整體風氣。他提醒大家,即使不喜歡「風」,我們仍無法逃脫它的影響,史學工作者亦不例外。史學界興起的新文化史學研究風潮終將散去,唯有不「跟風」、避免陷入「格套思考」,方能真正做到「察勢觀事」,看清歷史發展的脈絡與趨勢。
在講座的最後,吳有能主任分享舉辦本系列講座的初衷,希望邀請院士親臨臺師大,與師生交流學術研究成果。本次講座的成功舉辦,為未來「中研院院士系列講座」的延續奠定堅實基礎。吳主任特別感謝吳正己校長、宋副校長、印副校長、歷史學系師生及歷史系辦公室的支持與協助,特別是歐詠芝專員。他並預告,歷史學系即將推出「卓越系列講座」,期待未來能持續提供高品質的學術交流平台,促進歷史學界的深度對話與發展。(撰文:校園記者 歷史116胡佳萱/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