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5.0202

雙語計畫團隊舉辦增能工作坊 多元教學並進 深化在地雙語教育

國立臺灣師大範學英語學系林至誠教授雙語計畫團隊(以下簡稱「雙語計畫團隊」)於114年1月23日(四)臺師大和平校區舉辦為期一天的部分領域雙語教師增能工作坊。

作為2030雙語國家政策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教署)「補助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之執行團隊,雙語計畫團隊旨在提供可連接參與計畫學校、國教署及學界的交流增能平台。除每學年定期舉辦兩次增能研習工作坊外,團隊亦於每月舉行線上教師分享會,邀請在雙語教學實施上卓有創見者於雙語教學社群分享教學心得,拋磚引玉,以激勵更多教師積極且有效地實行雙語教學。此外,雙語計畫團隊也扮演了引導及協助各領域專家學者至各校進行雙語教學輔導的角色,確保教師們在實行雙語教學時亦有專業意見的正向輸入。

本次工作坊報名人次多達80位國中、小教師,不畏寒風,從北、中、南、離島各方前來參與研習,積極深化台灣中小學雙語教育素養。有別於過去以北部經驗為中心的辦理方式,雙語計畫團隊於本次的工作方辦理採納了歷次參加者的回饋。團隊盛情邀請任教於北部、中部及南部的優良雙語執行教師擔任講師,使得中南部特有的教學經驗得以在本計畫所搭建的平台進行展示與交流,多元化雙語計畫參與教師的雙語教學知能儲備,望學子們亦能受益於結合全球在地化思維的教學模式,成為優良的世界公民。

此次寒期增能研習工作坊共分為四個階段:專題演講、教學實務分享(工作坊形式)、教案實作(工作坊形式)與成果分享。於上午的專題演講環節,團隊邀請到臺師大英語學系的羅美蘭副教授進行「雙語教學的鷹架與教學策略」。羅副教授深入淺出,由鷹架理論切入主題,並貼合參與教師們在教學現場可能遇到的情境,提出「語言」、「程序」及「教學」三種鷹架,且強調結合多模態(Multimodality)教學模式於教育第一現場激發學童潛力及興趣的重要性。高達90%的參加者表示對於專題演講感到滿意,獲益良多。

工作坊分上午的教學實務分享及教案實作兩個環節,共開設九個科目:音樂科、表演藝術科、視覺藝術科、生活科技科、童軍科、健康科、家政科、綜合活動科及體育科。

各科講師與學員者們皆踴躍參與課程活動,其中以視覺藝術科及體育科為最。來自桃園市僑愛國小的視覺藝術科講師張桂芳老師在雙語教學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曾於任職金門縣金寧國中小期間與團隊合作拍攝教學示範影片,教學風格融合地方特色與雙語教學目標,凸顯全球在地化之核心議題。於教學實務分享環節,張老師應春節之景,邀請學員們共同設計創意春聯,從中獲得將地方特有之節慶傳統與雙語教學結合之經驗,寓教於樂。

任教於高雄市光榮國小的陳姿吟老師擔任本次工作坊的體育科講師,於教案實作環節,徵集各教師的專長與意見,集思廣益,於現場設計了跆拳道旋踢動作的教案。陳老師更是利用教室周邊空地地宜之便,引領諸位老師前往實地試驗教學教案內容,宏亮的操練聲響此起比落,為冬日裡的師大校園增添盎然生氣,更為雙語教學社群設立優越的教案模板。

透過教案實作環節,雙語執行教師將會對教案撰寫流程以及雙語教學過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得以現場應用專題演講中的雙語教學理論知識,雙語計畫團隊也得以透過工作坊平台及教案習作成果了解到各校教師對於雙語教育的認知與需求,在未來的合作過程中進一步協助及輔導各校實施雙語教育,成為穩固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一環。

在工作坊的最後一個環節,各科教師推舉代表上台發表教案實作成果及工作坊參與心得分享,例如:家政科師們共同以中文教案為原型設計了名為「傳家菜」的雙語教案,在以英文連接國際思維的同時不忘引導學生追本溯源,以「家」為單位,思考如何將文化遺產透過雙語的溝通模式傳承下去,既有普世性特質,更達到了深耕地方、族群文化的效應。

本次的工作坊不僅在師資層面上多元化發展,更是吸引了多達50所國中、小學教師共襄盛舉,為各縣市各學科教師提供交流平台,也讓雙語計畫團隊獲得第一線教師的寶貴教學經驗與建議。未來,團隊將持續與合作學校及教師密切合作,汲取意見,不斷優化計畫內容,進一步提升對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貢獻。(撰稿:英語系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