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5.0108

一生書寫臺灣山川靈韻 臺灣藝術巨擘林惺嶽傑出校友辭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20屆傑出校友、臺灣藝壇前輩林惺嶽於元月7日凌晨辭世,享壽86歲,林惺嶽不僅是畫家,更是美術教育、文化評論與藝術史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對臺灣風景意境的細緻描繪,為臺灣本土意象留下了深刻印記,校友辭世消息傳回學校,師生深表哀悼與敬意,文化部也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肯定林惺嶽對臺灣藝術的卓越貢獻。(延伸閱讀》第20屆傑出校友》臺灣重量級畫家、藝術史論家林惺嶽

美術學系54級林惺嶽校友,於1939年出生於臺中市,1965年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開始嶄露繪畫的天份。畢業後,他曾先後於彰化縣伸港國中與嘉義縣私立協同高中任教,並在課餘專心於繪畫創作,逐漸形成獨特的超寫實主義畫風。1975年,林惺嶽前往西班牙,透過畫遊增進繪畫技藝,也策劃與西班牙藝術家的交流展,為我國文化外交奠定了重要基礎。

他的作品不只是藝術領域的創作,更是將自我生命的歷練與反思融入於創作中;在創作後期更以臺灣壯闊山河作為繪畫主題,林惺嶽的啟蒙者,哲學家羅素曾說:「人的一生就應該像一條河,開始是涓涓細流,被狹窄的河岸所束縛,然後,它激烈地奔過巨石,沖刷瀑布。漸漸的河流變寬了,兩邊的堤岸也遠去,河水流動得更加平靜。最後,他自然地融入了大海,並毫無苦痛地消失了自我」。可見林惺嶽從繪畫表現生命歷程的思索以及對於臺灣山川之熱愛。

林惺嶽的童年過得坎坷,父親尚未見到他的誕生便已辭世,而年僅五歲時,母親也因瘧疾離開人世。使他從小便在各處輾轉漂泊,經歷了眾多常人難以想像的考驗。起初,他寄宿於二伯父家中,原以為能獲得一絲安頓,卻意外成為暴戾情緒的出氣筒,從瑣碎家務到伯父母怒氣的發洩,動輒即是叱罵、拳腳乃至鞭笞,幼小的他猶如浮木般,在風雨飄搖的環境中苦苦掙扎。

後來,林惺嶽轉往任教職的大伯父家中生活,雖然這位大伯父抱持理想主義的教育觀,試圖引領他透過學習改變人生,但此方式卻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無奈之下,他只得在戰後成為孤兒,最後被送至育幼院。豈料,育幼院的環境並未帶來期待中的庇護:他出眾的才氣與藝術天分往往引來院童嫉妒,緊接而至的便是各種挑釁與霸凌;即使他脫穎而出、順利考上臺中一中,卻仍因留級記錄遭到院方的奚落。

自懂事以來,林惺嶽彷彿不曾被命運寬待,卻也因此練就堅韌不拔的性格。這樣的生命底蘊,後來在他的藝術作品中豐富展現。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冰冷刻薄時,只有大自然無條件地包容他,成為他唯一能喘息的角落。他曾說:「問我為什麼畫溪流、畫石頭?因為在我小時候,只有大自然對我包容。」在原本飄搖的歲月裡,林惺嶽得以從逗蝦捉魚的片刻恬靜中,收穫支撐他一生的堅定力量,也為他將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在地化,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林惺嶽一生活躍於臺灣藝術領域,以畫家、藝術史論家、藝術教育工作者及策展人等多重身份,推動臺灣藝術的發展。在藝術史領域,他投入心血進行臺灣美術史書寫,於1986年發表《臺灣美術風雲40年》,並於1991年參與藝術家出版社《臺灣美術全集》籌備,1997年發表《渡越驚濤駭浪的臺灣美術》,為建構臺灣美術史作出了先驅性貢獻,影響無數學子,激勵他們對於臺灣美術主體應有新的思維與認知,堪稱是臺灣美術運動的啟蒙者。

在繪畫方面,林惺嶽從超現實主義及魔幻寫實風格出發,逐步將西方現代主義元素在地化,並透過作品表達對家鄉的情感,2019年獲得第41屆「吳三連獎」藝術-西畫類獎項、2024年獲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獎」。代表作品包括《龜山島》、《東北角海岸》及《濁水溪》等,皆以臺灣風景為主題,展現他對臺灣土地與自然景觀的深厚情感,多幅畫作如《木瓜觀音》、《歸鄉》、《寧靜的山谷》等分別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總統府台灣虹廳亦展示2件林惺嶽的畫作。

林惺嶽晚年受帕金森氏症與癌症所苦,但仍然堅持創作,完成《國寶魚巡禮》、《大地的屏風》巨幅作品。他的生命就像河流,面對各種生命與環境的挫折,反而越挫越勇地面對各種挑戰。

林惺嶽先生的繪畫與文字展現了生命的光輝,他的創作將無限照耀並影響我們,感謝林惺嶽先生一生在藝術創作、評論與教育上的傑出成就及貢獻。(資料來源:文化部、非池中藝術網 / 編輯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