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4.1028

中研院院士系列講座 楊儒賓院士剖析臺灣風土與當代情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於10月24日舉行「中研院院士系列講座」,主講人楊儒賓院士以「風土論與海洋儒學——對當代處境的情境主題之反思」為題,深入探討臺灣的地理特性、歷史脈絡,並以多視角反思臺灣當前的政治與文化處境。

楊院士首先強調「歷史脈絡是政治實踐的必要性」,指出臺灣主權認同議題無法與其歷史脈絡脫鉤。要理解臺灣當前情勢,必須與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的動盪及兩岸關係緊密相連。臺灣在中國地緣政治背景下,政治、文化及經濟等層面的錯綜交織,這些過去的事件和結構無法輕易割捨。

為進一步解析臺灣的歷史角色,楊院士引述史學家曹永和先生的「臺灣島史觀」,並指出「臺灣島」和「臺灣」在地理與歷史上的分界。「臺灣島」是地理名詞,而「臺灣」則包含了政治和歷史意涵。「臺灣」歷史上曾發生幾次的斷裂,荷蘭人、漢人鄭成功、滿清施琅與隨後的日本、中國、美國等勢力在「臺灣島」留下的痕跡,因此需將「臺灣」建立在「臺灣島」上理解,而非只從當下的地緣角度出發。

楊院士進一步探討土地屬性的概念,強調當人與土地產生連接,便會逐漸形成「本土」情懷,構成比「土地」所具有更深厚的屬性與文化內涵,最終轉化為「國土」概念,而「本土」中蘊含著「國體」的形象。

從洪耀勳先生的「臺灣風土論」出發,楊院士展開對「精神性」哲學與臺灣風土的綜合探討。指出臺灣每個歷史地名皆具深厚的哲學意涵。當人們探討臺灣歷史時,無不觸及其背後的脈絡世界。在討論土地時,必然連結到自然風土與文化的傳承。

「我們繼承的歷史結構不同」,楊院士認為,當前的歷史結構是1949年自國共分裂後的歷史架構,因此臺灣無法完全斷絕與中國的連接。他提醒,這是需要完善處理的政治屬性議題,若未妥善應對,無論「統」或「獨」都會引發衝突。

最後,楊院士提出「海洋儒學」概念,這一觀點源自蔣年豐先生的文化風土論,描述了環繞東亞大陸的新儒學形態。他認為,兩岸在各方面的高度重疊性使得割裂變得困難,臺灣如何融合中西現代性並連結本土元素,將成為實現臺灣新生的關鍵。他強調,若臺灣無法脫離歷史限制,所造成的兩方主體意識的接近,則需從「中華」角度出發,探索新方法以實現「臺灣的新生」。

他強調「中華文化具有主體性」,民主意識興起而逐漸形成要紮根於「臺灣島」與土地連接的臺灣,現在正是恢復「積極的中華民國」的時期。臺師大歷史學系系主任吳有能教授表示,楊院士以憂國憂民的情懷投入研究,四十年來對臺灣的深思、關注與付出的努力,是給予歷史界的重大禮物。

歷史系碩一許原綸同學表示,楊院士細心解釋曹永和、洪耀勳等學者的論點,聽者可以深度剖析他們思想背後所蘊含的哲學內涵脈絡,院士以不同於學界主流觀點的視角看待中華民國的政治理念,帶給聽眾啟發,也讓人重新省思臺灣的歷史定位。(撰文:校園記者 歷史116胡佳萱/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