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臺師大推動優質師資培育 引領學生培育未來人才
國際視野與專業知識交融 臺師大校友在教育界閃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已發展為綜合型大學,不僅培養各領域優秀人才,更因應時代潮流,培育具備全球視野與專業知識的優秀師資,他們從大學校園畢業後走向中小學教學現場,堅守教育初衷,在教學實務中不斷探索與成長,為學生提供支持,並以自身熱忱感染更多年輕學子。
目前中小學師資愈來愈難覓,就連臺北市在今年9月開學前,都還懸缺逾百名代理教師。除了薪資待遇與業界相比已無優勢,還有教學壓力和教學環境、課程的改變,甚至要面對親師問題,都是當代教學現場需要面對的課題。
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院長林子斌指出,臺師大在轉型成綜合大學的路上,仍能維持優質師資培育的傳統,持續為臺灣中小學教育培育優質教師。同時,臺師大致力於將師培課程優質化、重視教學臨床經驗,提供國際教師培訓,讓師資生能夠迅速適應教學現場的變化與挑戰。
近年畢業校友中,不乏生長在臺北都會區,卻選擇到臺東偏鄉任教;也有就讀物理系,一路以教職為目標,並在碩士階段繼續進修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校友,她對物理與教學的熱情,啟發學生勇敢追尋自己的心流;也有在校生修IB國際教師學程,立志成為能教育未來的老師;更有台積電工程師大逆風,捨棄科技業高薪,轉行教育現場,都讓人眼睛一亮。
吳宇宸從科技業到教育界:轉行教育的深思熟慮
臺師大物理系吳宇宸校友,現任宜蘭縣羅東高中物理教師,曾任職於臺灣科技業龍頭台積電。從科技業轉行至教育領域的經歷,展現了他對教育的熱忱與對學生的深切關懷。臺師大畢業後,他選擇就讀交大電物所,雖然碩士班時已通過教師檢定,但受到身邊人的影響,他決定先嘗試科技業,進入台積電擔任製程工程師。
儘管工作穩定、同事相處融洽,「但每天面對冰冷的數據和機器,讓我感到生活失去溫度。」他提到,一位設備工程師的一句話,成為他轉行的契機,這位同事稱讚他的耐心與溫和,並建議他嘗試當老師,這讓吳宇宸重新思考職業選擇。
反思科技業的生活後,吳宇宸回憶起大四時在師大附中教學實習,當時與學生互動充滿開心與溫度,這與科技業冰冷的數據形成強烈對比。經過近三個月深思熟慮,他最終決定離開台積電,投入最渴望的教育工作,立志三年內考上正式教師。離職前,他還特別為那位幫助他的設備工程師,設計了一條自動化程序,以回饋對方。
擔任高中設備組長的吳宇宸,負責多項行政事務與實驗班運作。他秉持著「能不加班就不加班」原則,如何高效處理多項任務成為一大挑戰。然而,每當活動結束,看到學生的笑容與積極參與的樣貌,他便感受到滿滿成就感。教學方面,當看到學生理解重要定理後,露出微笑或從迷茫到豁然開朗的神情,都是他最大的教學成就。此外,他也珍惜與學生之間純粹且真摯的互動。
林柏全從城市到偏鄉:對生命教育的承擔
身為臺北人的臺東縣大王國中林柏全老師,最後選擇到偏鄉教學,源於大學時期參與偏遠地區的生命教育與課輔營隊活動。作為基督徒,他在偏遠地區的教會活動中,看見了當地學童單純而真摯的特質,這些經歷讓他對偏鄉地區有更多了解與熱情。此外,喜愛大自然和戶外運動,也讓他更嚮往在偏遠地區教學。他表示,因為看見偏鄉地區不平等的資源分配與當地學童的潛力與需要,進一步激發了他投身於偏鄉教育的動力。
林柏全在偏鄉教學中,累積了許多成功經驗,特別是推動自然科學教學方面。他提到,偏鄉學校規模較小,較少受到傳統包袱的限制,使得他的創新教學理念可以迅速實施。初任教職擔任教學組長,便著手申請「夏日樂學-自然科學實驗操作課程」計畫,連續三年於暑假期間舉辦自然科學營隊。由他親自授課,帶領學生補足原先較為缺乏的實作課程,同時幫助學校在科學實驗設備、課程教學上能夠漸趨完善。並於112年底獲得國教署肯定,受邀出席教育部成果發表記者會,帶領學生展示科學實驗的學習成果。
然而,偏鄉教學也充滿挑戰,行政人力不足,使林老師必須身兼多職,努力在教學和行政之間取得平衡。此外,偏鄉家庭教育功能較薄弱,教師往往需要擔負更多角色;長期累積的文化弱勢,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自信與表現,這些都需要教師運用更多元的教學方法與課室經營技巧來應對。他也感謝臺師大提供人脈資源,不論是師資培育學院、大學系所師長,還是各領域的同學,都是他在偏鄉教學時,尋求教學策略與資源的重要助力。
陳雅芊以心流實踐教育夢想,成就教師之路
臺師大物理系校友陳雅芊,現任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高中部正式教師,113學年度教師甄試雙榜。她表示,從高中、大學到研究所,遇到的老師們共同展現出對教育的熱情,深深啟發了她。
對她來說,大學師資培育不僅提供理論學習,更是一個支持系統,儘管畢業之後,她仍時常和教授們保持聯繫,教甄上榜後也積極準備心得、透過講座向學弟妹們分享心路。此外,她也持續參與臺師大主辦的物理奧林匹克研習,提升自己的教學專業能力。
在112學年度,陳雅芊於桃園市武陵高中擔任物理科代理教師。這段教學經歷使她受益匪淺,除了日常授課之外,她也時常在社群媒體分享與解釋物理現象、拍攝物理教學影片,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有趣的物理;同時也不斷磨練自己,提升了對課堂掌控及學生需求的敏銳度。
她特別分享在與武陵學生們深入討論物理的過程,讓她感受與學生對話、師生想法激盪的挑戰與成就感。而她回想碩士研究,這種面對挑戰並克服困難的過程,正是「心流體驗」。於是她將教職生涯視為充滿挑戰的旅程,享受每次實踐夢想的瞬間。
曾經有一位女學生和她開心地分享,班上的數學與物理老師都是女性。陳雅芊表示,看到學生因為自己身為女物理教師而受到啟發感到開心,但也對於社會刻板印象有些許不捨,沒有研究指出女生不擅長工科,而是這些刻板印象阻礙了孩子們選擇職業的勇氣。
此外,她也分享近日與學生討論關於教師性別的議題,學生們其實都很清楚——具有教育熱忱、教學能力,又能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是「好」老師,與性別無關。
陳雅芊說,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力追隨自己的興趣與夢想,她鼓勵學生們在高中時期好好探索自己的方向,也鼓勵想從事教職的學弟妹們,在師大的師培課程中,能好好去尋找自己的教育理念,找到屬於自己的心流。最後,她也感謝臺師大及師資培育學院,讓她得以在這裡找尋到自己人生的志業。
周彥齊從誤打誤撞到堅定踏上教職之路
同樣是物理系校友的周彥齊,現任新北市中山國中自然科教師,並帶領學生參與特教資優活動,從求學時期的迷茫到如今站上講台,教職心路歷程充滿挑戰與自我探索。
他坦言,當初抱著「理工科好找工作」心態考上臺師大,性格內向的他,一開始在群體中發言,都感到不自在。後來嘗試走出舒適圈,不斷在大學裡探索自我。漸漸發現對助人的工作有強烈認同感,修習師資培育課程時,受到了老師與同儕的啟發,讓他逐步走向教育這條路。
「教育哲學讓我明白教書的真正意義,而實習課程則讓我認識到現實教學的挑戰。」除了師培課程之外,周彥齊在學期間參與了「史懷哲營隊」,是他獲取最多實務經驗的地方。第一年正值疫情,他帶領線上營隊,克服了網路和設備的種種挑戰;第二年更是擔任總籌,負責行政管理、與學校聯繫、排課及處理營期中的各種需求。這段三週的實踐經歷,使他繃緊神經,也讓他體驗到教育現場的紮實挑戰。
周彥齊特別強調,面對資優學生多元需求時,最基本且重要的一點是,「把他們的話當作一回事」。他分享,有些學生思考迅速,可能會提出一些在成人看來似乎不重要或無意義的話語,但這些話常常隱含著學生真正的困惑或想法。
他認為,老師應該耐心傾聽學生表達,從中了解學生需求。當然也有些學生只因對課程不感興趣而開始搗亂。因此他會準備一些進階任務,當學生表現出不專心時,這些額外挑戰能夠吸引注意力,使他們專注思考,而老師則繼續進行課程。
陳宥均以愛為帆 透過科學教育擺渡學生未來
目前就讀臺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的陳宥均,在他的求學生涯當中,老師是支撐他克服困難的重要支柱,最終引領他踏上教職之路。「儘管教職工作挑戰重重,我始終相信那些持續為學生無私奉獻愛心的老師,都是曾經接收過很多愛的孩子,這也激勵我成為像他們一樣的老師,繼續傳遞更多愛與關懷。」
他提到,在明道中學擔任實習老師,對他未來的教學理念產生深遠影響。「我的指導老師告訴我:『老師就像學生的人生擺渡人,能夠改變他們的未來。』我深信,教育不僅止於講台上的知識傳授,更多的是陪伴學生成長,讓他們成為快樂、自信且有能力追求夢想的人。」
陳宥均還分享在臺師大攻讀碩士期間申請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教師學程。他提到,這兩年學習中,師大提供了多樣化學程,讓他在雙語教育與IB學程中不斷進步。「IB教育的核心不僅是知識傳授,更強調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反思能力。在IB學程的訓練中,讓我深刻體會到如何引導學生思考,以及用全球宏觀視野看待問題才是未來教育的核心。」
儘管是否進入IB學校任教仍在考慮中,但他已將IB的教學策略融入國中課堂,並得到了學生的正面反饋。「對我來說,成績固然重要,但我更在乎學生能否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在未來的生活中,甚至影響他們的周遭社會。」
談到對於臺灣科學教育的看法,陳宥均表示相當樂觀且充滿希望。作為科學教育的研究者,他的碩士研究專注於探討臺灣高中生科學探究技能與背景因素的關聯,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性別、父母教育水平、家庭經濟狀況,並不顯著影響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這一個發現證明了臺灣在科學教育上達到了真正的「有教無類」,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公平的學習機會。
然而,他也強調,目前臺灣教育體制正面臨優質科學教師短缺的問題,呼籲政府應該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並提高薪資,以吸引更多具備熱忱與科學專業背景的師資生投入教職。「科學教育的未來,需要更多有能力的教師,只有這樣,臺灣才能繼續在全球科學教育領域中保持領先,培育出更多卓越的科學人才。」
為教育未來奠基
這些從臺師大畢業後的優秀師資,無論在中學教育或科學探究領域,都展現了專業素養與教學熱忱。他們不僅為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往未來的大門,也在教職生涯中不斷自我成長與蛻變。正是這些優秀教師們的努力與堅持,讓臺灣的教育在國際舞台上閃耀光芒。(資料來源:師資培育學院 / 編輯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