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臺師大開創雙語教育推動模式 全方位引領高教國際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自2021年獲教育部評選為「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第一期重點培育學校以來,在目標明確、策略具體、認同行動中,積極穩健推動雙語教育計畫,近三年已有顯著成效,顯示出全方位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力。以下為該計畫的亮點成果:
全校跨單位合作,全方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
臺師大在計畫獲得通過後,立即成立「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統籌全校雙語大學計畫策略與執行。首先進行學校情境分析,掌握學校推動雙語教育的資源與優勢,透過各種不同的會議,徵詢利益關係人的意見,共同討論凝聚共識,規劃35項務實但具挑戰性的績效指標,所有的推動指標都是在既有的基礎上,逐年提升。
臺師大的雙語大學計畫由吳正己校長親自督導,定期召開推動委員會,評估執行成效並滾動式修正目標與策略。吳正己校長強調:「臺師大不是要變成全英語大學,而是運用雙語大學計畫結合校發計畫強調的接軌國際,打造雙語甚至多語的學習環境,邁向國際化。」
本計畫強調EMI課程的推動,除了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的配合,才是課程成功的關鍵,因此,全校的學術單位與行政單位通力合作,全方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積極打造屬於臺師大特色的雙語教育推動模式。
國際化的校園環境吸引更多外籍師生,目前臺師大外籍教師已達51人,境外生人數佔比12%,為校園帶來多元文化與多語言的學習氛圍。
112學年度EMI課程數已達886門,全校50%以上的學生修過EMI課程
臺師大將雙語大學計畫定調為「從選擇中開創機會」,提供學生更多EMI課程的「選擇」,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雙語能力,進而開創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機會」。
首先,配合學生的英語能力,採三階段的課程發展模式,從基礎英語學習課程、專業領域之學術英語,跨接到各學院之EMI專業課程,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英文素養。
其次,提供多元的課程,讓學生選擇。臺師大教務長劉美慧表示:「臺師大的EMI課程從計畫實施前的497門,到112學年度的886門,課程數增加了78%;全校超過5成的學生修習過EMI課程。」
目前大學部所有學系皆已提供至少18學分的EMI課程架構,研究所階段提供將近7成的全英語學位學程,另有跨領域的全英語學分學程。臺師大也在113學年度設立4個全英語大學學位學程,其中的全球研究全英語學士學位學程,已招收來自14個國家的35位外籍學生,充分體現了臺師大的國際吸引力。
第三、全國唯一的IB國際師培學程與首創的產學合作EMI課程,讓學生體會英語力與就業力的關連性,激發修課動機。
全國首創英語學術素養中心,建置學習支持系統
臺師大設立英語學術素養中心(Center for Academic Literacy, 簡稱CAL),為全國首間以學術英語為核心的輔導中心,聘請10多位不同專業領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輔導員,提供一對一學術英語寫作和口語諮詢服務,每周平均輔導能量超過80小時,寒暑假也提供諮詢服務,提供的諮詢能量全台最高。
CAL也提供學術英語寫作與口說專業課程、舉辦工作坊、寫作營、講座及自編教材、製作學術英文教學影片、Podcasts、專業書籍和語料庫等資源,並引進AI工具融入諮詢輔導,協助學生完成EMI課堂作業和報告,以及研究生的論文寫作。有「臺師大星巴克」之稱的英語學術素養中心,其運作模式與空間營造,更已成為許多大學前來取經學習的實例。
臺師大劉以德國際長提及,臺師大的境外生與國語教學中心的外籍學生人數居全台之冠,這是雙語大學計畫跨文化共學最佳的人力資源。
本計畫邀請境外生進入大一共同英文課堂進行文化分享,成立以境外生與本地生共讀的英語讀書會、英語聊天室,提供學生更多赴外交換機會,讓學生不只學習語言也學習文化,培養具備國際觀及多元文化素養的跨文化領導人才。
與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擴大臺師大雙語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臺師大獲教育部支持成立EMI教學資源中心,致力推動EMI成功經驗分享與資源到其他大專院校,提供的方案包括:建置跨校支持系統、教師增能培訓、跨校教師社群合作、教學助理培訓、學術英語輔導員培訓等。
EMI教學資源中心成立至今,已服務88所大專院校,有307位教師及234位學生獲得本中心的EMI培訓認證。因雙語大學計畫發展的各種線上學習資源,也免費提供全國大專師生使用,已有非常多人受惠。
劉美慧教務長指出,臺師大對於執行雙語大學計畫有高度的期許,不斷研發適合臺灣文化脈絡的雙語教育模式,已經與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共同發展EMI教師培訓課程模組,今年暑假已有21位全國大學教師完成移地訓練,成功獲得臺師大與德州大學聯名的證書。目前正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攜手合作,發展另一種模式的線上與實體整合的教師培訓課程,預計今年10月推出。
除了和國際知名大學合作,目前也有泰國的大學將於9月來訪,學習臺師大的雙語教育推動模式。臺師大期待雙語大學推動模式,除了與國內大學共享資源,也能在國際間建立聲望。(資料來源:教務處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