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4.0823

心輔系林旻沛研究發現 低挫折忍受度易導致網路成癮

青少年人手一機的時代 網路成癮風暴有何解?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幾乎人手一機,這不僅改變了他們的學習方式,也潛藏著網路成癮風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林旻沛,針對高中職一年級學生進行兩年追蹤調查,探討台灣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及背後成因。研究發現,當青少年出現負面心理狀態、挫折容忍度較低時,經常透過上網或發洩情緒來「逃避」壓力,逐漸成癮於網路。

近年學界發現痛苦承受力(distress tolerance)與網路成癮行為有關,但仍缺乏追蹤性研究。為了解網路成癮的成因及影響,林旻沛針對台灣約2170名高中職一年級學生發放問卷,並進行為期二年的追蹤調查,首年探討青少年的情緒承受力,隔年追蹤青少年面對壓力時如何因應,了解他們在面對壓力和情緒時的應對方式,與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的關聯。

研究結果發現,網路成癮與青少年面對壓力情緒的應對方式有密切關聯。像是青少年在面對挫折時,若缺乏適當的情緒調控能力,容易導致網路成癮;挫折忍受度低的青少年,容易在遇到壓力時,會選擇逃避或情緒化反應,也會選擇依賴網路來緩解不適情緒。

林旻沛也在問卷中,將青少年的壓力來源分為四種情境,包含學業功課、被批評或誤解、面臨大考或手術等重大事件、感情問題。研究發現,當青少年面對這些壓力時,若沒有適當的應對策略,便容易借助網路來逃避現實或尋求短暫的快樂。

容易網路成癮的青少年,經常有四個成癮類型,分別是遊戲類成癮,當青少年沉迷於網絡遊戲,這些遊戲提供了即時的快樂和成就感,卻讓他們容易逃避現實問題;社交媒體成癮,當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即時互動和回饋,能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和成就感,卻也導致他們容易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與人面對面的溝通能力。

研究也發現,也有些青少年會不斷地追劇或瀏覽短影音,這種行為讓他們難以自拔,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和學業;或有部分青少年會沉迷於網路上的色情和暴力內容,這不僅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導致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問題。若突然強制中止青少年使用網路,也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像是情緒暴躁易怒,又或是憂鬱低潮,兩種都讓師長感到頭痛。

而在新冠疫情之後,教育部推出「生生用平板」政策,卻也形成網路成癮的雙面刃。一方面被視為促進學習的利器,另一方面卻讓家長擔憂若不用於學習,當孩子過度使用手機和平板,甚至沉迷其中,將影響學業表現和心理健康。

林旻沛說,其實孩子心裡都知道這些東西不好,卻同時享受著網路的好與不好,想克制但停不下來。針對網路成癮問題,林旻沛提出二項教育解方,必須透過社會情緒教育(SEL)、正念教育來改變局勢。

藉由社會情緒教育,能提升青少年的情緒管理和社會技能,讓他們能更有效地面對挫折和壓力;正念教育則鼓勵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允許自己情緒不適,也學會沈澱,而不是立即做出反應。這兩項做法,皆有助於他們在面對壓力時,採取更理性和健康的應對方式。

林旻沛也建議,當青少年面臨壓力事件發生時,若身旁師長能教導青少年不選擇逃避、不躲在家裡上網、玩手機,也不會利用發洩情緒,像是大哭、生氣及抱怨來作為舒緩壓力的方式,而是能透過自身力量,又或是身邊的支持系統,一起接受壓力事件,進而度過情緒風暴。他形容,若要擺脫網路成癮的泥淖,就像是「投資的哲學」,也就是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青少年應該要嘗試找到其他的快樂來源。(撰文:公共事務中心)

原文出處: Lin, M.-P. (2022). Avoidance/emotion-focused coping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ess tolerance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adolescents in Taiwan: One-year follow-up. Journal of Adolescence, 94, 600–610. https://doi.org/10.1002/jad.12049

網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jad.12049